1884年,比特研究出旋转钻井法,并申请了英国专利。1901年,美国人采用旋转钻机第一次打出自喷油井。从此,旋转钻井法开始取代绳缆工具打井法。1933年,美国人又采用了导向钻井技术,可以使钻头随意转向,调整钻井的方向。这样,就可以从两个中央井口钻出多个孔眼,吸取整个油田分层的石油。
各国在开采石油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研究和改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新油井,由于油层压力高,油自动喷射到地面。但开采了一段时间后,油层压力自然降低,慢慢地油井不再喷油,但油层中间仍剩留了不少石油。人们想尽各种办法,试图开采出更多的石油,提高石油采收率。
油田注水法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过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开采的同时,向油层内注入大量的水,可恢复和提高油层的压力,压迫原油不断流向地面。单纯注水法可以将采收率从20%提高到40%。如果再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采油率可以提高到70%,当然,其他方面成本也增大了。除了注水法外,还有注气法、地层燃烧法、二氧化碳混相驱油法等。
人们在陆地上继续寻找石油的同时,又把眼光瞄向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3.6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超过大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在大陆架浅海水域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如生活在海底的珊瑚、石灰藻,漂浮于水中的抱球虫、翼足类、放射虫、硅藻等。仅在水表面100米厚的水层中,浮游生物每年可产生有机物质600亿吨,这些有机质正是形成石油的原材料。这些海洋生物的遗体随同泥沙沉积埋藏在海底,形成“有机淤泥”,经过和陆地上动植物遗体形成石油的相似过程,最终转变成石油。
1897年,美国人在加利福尼亚海滨用木栈桥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1922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钻探成功,发现了一个大型海上油田。从此,世界海洋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各国相继在大陆架打井勘探。1951年,中东国家沙特阿拉伯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萨法尼亚油田,平均日产石油19.6万吨。沙特阿拉伯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油”的国家。据1983年的统计,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为227.4亿吨,约占世界当年探明储量的25%。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制造了各种海上钻井平台、钻井船和大型开采平台,使用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网络系统,还发明了无线电声学定位技术和卫星数据传输技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石油平台,是英国北海尼日尼安油田的主采平台,平台高236米,露出海面部分也有30层楼高。法国在北海建造的一个世界级采油平台,仅平台自重就达60万吨,工作负荷4万吨,平台上有42口油井与集油、处理和运输装置。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早在1900年前,东汉班固著的《汉书》中就有“高奴有洧水可燃”。
“洧水”指的就是石油。11世纪,北宋的沈括在陕西的延安考察时首次提出“石油”一词。公元16世纪,我国人民在四川打出了石油,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从石油中提取出灯油,比世界其他各国早300多年。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也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东汉时期,我国人民就曾在四川打出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引用天然气作熬盐的燃料。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始于19世纪末。1878年,清代政府在台湾设立了第一个开发石油的行政管理机构矿油局。同年,在苗粟钻成第一口油井,初期日产石油1.5吨,一年后枯竭,后续工作中断。1907年,在陕西延长设立“石油官厂”,钻井成功,日产油约8吨。1939年5月,中国石油地质专家孙健初、严爽等人,在甘肃玉门发现了具有开采价值的玉门油田,这是中国使用近代石油工程技术正式开发的第一个油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油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勘探开发出西北的克拉玛依、白杨河、石油沟等油田,四川的南充、蓬莱油田,吉林的扶余油田。1959年,在东北的松辽地区,发现了大型油田——大庆油田。1968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到1985年,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并连续多年稳产在5000万吨以上。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改变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65年以后,中国石油产品就实现了全部自给。继大庆油田之后,先后开发了胜利、江汉、辽河、长庆、任丘、南阳、江苏等油田。在中国的新疆发现了塔里木油田、土哈油田。在中国的西部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待人们去开发。
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海上油气勘探。勘察表明,珠江口盆地总面积14万平方千米,油气远景十分看好;海南岛南部的莺歌海盆地,沉积厚度超过万米,极具开发价值。从1967年开始,我国在渤海开展勘探活动。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和外国合作共同开发渤海,到1981年底,共打井119口,发现4个具有生产石油的地质构造,从而形成我国第一个海上石油基地。1984年,在东海也发现了一个有开发价值的油田。有关中国海上石油前景,20世纪70年代曾有外国专家做过估计:中国海上石油可开采储量最少11亿吨,最多388亿吨,天然气28000亿立方米。
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初步估计中国的石油储量为300亿至600亿吨。但由于勘探力量薄弱,累计探明的储量仅几十亿吨,居世界第11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很丰富,仅剩余可采储量也有千亿立方米,居世界第22位。中国自1978年石油年产量超过1亿吨,多年来年产量保持在1.1亿多吨。1998年,石油产量为1.6亿吨左右。
石油的综合利用
石油是工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必不可少的燃料,同时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从石油中可以提取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学原料,经过加工可制造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制品、燃料和药品等成千上万种当代社会所需的产品。人们把石油称作“工业的血液”。
近代石油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7世纪。1625年,英国人沃尔克用石油生产出油漆、凡士林、润滑油、灯油、软膏等多种石油制品,揭开了近代石油化工生产的序幕。1694年,英国的汉考克发明了从沥青砂中提炼石油的技术,并建立了炼油厂,形成工业化生产。1823年,俄国的杜比宁三兄弟发明了用蒸馏釜加热石油,分离出各种石油产品的方法。著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82年设计了一种可连续不断工作的提炼装置,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中普遍采用了连续蒸馏法。俄国人还发明了热裂解方法,提高了炼油质量。
石油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成分是各种碳和氢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也叫“烃”类化合物。石油中的“烃”化合物种类估计有数千种,用加热“分馏”的方法可以分离出石油中的“烃”,这在工业上叫“蒸馏”。由于各种烃的沸点不同,经过加热分馏,可以提取出石油醚、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润滑油、石蜡和沥青。这种工艺方案只适合提取内燃机燃料油,加工不精细,浪费太大。用热裂解和催化热裂的方法加工原油,可以使汽油的产量提高1倍。
从石油中可以制取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大量化工原料。用这些原料可以生产出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软硬泡沫等大批的工农业、国防、科研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用热裂解的方法加工天然气,可以提取乙炔、乙烯和丙烯。用乙炔可以制造维尼龙。天然气还可以制造氨肥。
石油开发利用的前景
19世纪,内燃机的发明引发了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在四轮车上安装上内燃机就诞生了新型交通工具汽车。火车和轮船装上内燃机后,行驶速度也大大提高。内燃机的发明将“工业革命”推向高潮,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开始取代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这种变化推动石油工业的极大发展,石油真正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以石油取代煤,是工业发达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石油可以为国民经济提供巨额资金和大量战略物资。在煤炭称王的时代,英国因较早地发现和开采煤炭,成为当时的世界工业中心。在石油崛起的时代,美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又较早地开发和利用石油,工业规模和水平迅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石油为石油盛产国如中东地区国家带来巨额利润,中东国家迅速暴富,并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业中心。石油资源贫乏的日本,靠加工石油产品,赚取了比生产国更多的利润,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石油工业的发展更加迅速。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油气已超过煤炭而居世界首位,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人类从使用煤炭为主转变到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实现了能源历史上第二次革命。
据1983年统计,世界上已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中东国家。世界主要石油大国探明储量分别为:
沙特阿拉伯227亿吨阿布扎比41亿吨科威特87亿吨美国37亿吨前苏联86亿吨委内瑞拉34亿吨伊朗69亿吨利比亚29亿吨墨西哥65亿吨中国26亿吨伊拉克59亿吨尼日利亚23亿吨其余国家不超过20亿吨。
人类大量开发和利用石油有百年的历史了。地球到底还储存着多少石油?石油的前景又如何?1965年,人们认为石油储量是490亿吨;到了197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50亿吨;而1975年,石油总储量又再次超过1000亿吨。现在比较公认的估计数字,石油储量为2700亿至3000亿吨。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今后还会有新的脉矿被不断发现。但是,不管地球油气的储量到底有多少,它总是一个有限量,石油资源的枯竭是迟早的问题。有人做过估算,从1977年起,若人类能源消费按4%的增长率增长,石油只够开采37年,天然气还可用51年。人类必须面对严峻的未来。
目前,为确保石油供应,人们不断研究提高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寻找新的矿脉。研究提高石油采收率,延长油田的可采寿命。石油生产国实行资源保护政策和消费国采取节约能源政策,将有助于延长石油的开采和供应年限。最重要的是人类必须研究开发出更好的新能源,保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人类美好的生活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