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第二板块沙特
在聚类图中,沙特也是自成一大类。沙特以石油王国着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从指标体系来看,截至2004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储量2627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22.1%,居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也均居世界第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5个创始成员国之一。2004年沙特的石油消费量仅占世界的2.1%,炼油量占世界的2.4%。20世纪30年代,美等西方国家石油公司在沙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沙特当时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石油开采只能依赖西方。1980年,沙特完成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经过7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两次大幅提价,沙特石油收入激增,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并建成了以石油为主的工业体系。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国家由贫变富,成为西方七大国之外唯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委员会中拥有代表的国家。按目前石油产量估算,沙特石油仍可开采80年左右。80年代以来,为应对油价下跌,沙特加强与其他产油国的政策协调,加速油田的开发建设,建立配套的石化工业体系。此外,在保持北美和欧洲两个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亚洲市场。沙特已将中国、印度视为今后开展石油合作的两个最主要的目标,特别是中国能源需求增长迅速,沙特希望通过同中国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销售渠道。
石油和石化工业是沙特的经济命脉。年产原油4亿~5亿吨,石油收入约400亿~500亿美元,石化产品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沙大力发展钢铁、炼铝、水泥、海水淡化和电力工业等非石油产业,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有所改观。
中沙1990年建交以来,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两国在许多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相互支持和配合。沙特重视中国的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将发展对华关系作为其多元化外交的重要内容;经济上看好我经济发展前景,愿同中国发展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1999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沙特时指出,中沙双方均有发展关系的强烈愿望,同时两国又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充足的消费品和可观的消费能力,中沙双边贸易额仅占沙特外贸额2%的现状与中沙政治友好关系是不相称的。江主席谈到,中沙双方商定建立石油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中沙经贸关系的发展确定了方向。为落实双方石油领域的合作意愿,中国政府决定在1999年中方购沙原油基础上,在五年内每年增购100万吨,同时中方也对中沙等国公司合资建立石油、石化项目持积极态度。对此,沙特阿卜杜拉王储表示,沙方重视沙中经贸合作,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包括经贸领域在内的所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访问期间,中沙签署了《中国与沙特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与沙特签署的第一个长期购油协议,从此拉开了中国对海湾能源外交的序幕。
当前,中沙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好的时期,两国发展友好合作面临巨大机遇。2004年,中国自沙进口原油1724万吨,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原油供应国,是我国利用境外资源的重点国家。2004年,中国中标沙特天然气开发项目,首次进入沙特上游领域。目前中国已批准立项的与沙特的石化合作项目金额高达53亿美元。其中,中沙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于2005年7月正式上马。
三、关于第三板块代表性国家分析
这一板块以中东主要产油国为主,它们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还包括拉美的委内瑞拉。委内瑞拉之所被列入这一板块,主要是从石油指标来看,它与中东国家更相似。这五个国家都是欧佩克国家,石油储量达到5215亿桶,占到世界总储量的43.9%。石油产量占到世界的18.1%。石油消费量仅占世界的3.4%。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石油供应最主要的地区。
中东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该地区是美国实现其能源战略要控制的重要地区,也是世界石油大公司控制的重点战略地区。该地区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非常突出,大国的政治势力在中东渗透和较量加剧了该地区的动荡。中东产油国为抗衡美欧等西方石油资本势力,有意引入多元利益。伊朗面临美国的强大压力,迫切需要大国的支持,是中国与之扩大石油合作的机遇。从石油战略的角度来说,西方消费大国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正逐步减少对中东,特别是海湾的依赖。美国制定了面向全球的能源新战略,对非洲的关注上升。日本也逐步减少进口海湾的石油,对俄罗斯的期待增加。中东产油国面临着有可能失去传统石油市场的威胁。近年来,面对中国庞大的石油消费市场,海湾国家纷纷转向中国以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并占领更多的份额。中东产油国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友好、相互支持,经济上互补互利,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从长远看,中东仍将是我国石油需求的最重要供应地。
(一)伊拉克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1150亿桶,仅次于沙特、伊朗,居世界第三位。伊拉克是海湾和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大。从这一类来看,伊拉克与其他4个国家稍有不同,主要是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石油生产和出口都面临不少困难。
伊拉克战略地位重要,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2600万,主要由阿拉伯和库尔德两大民族组成,95%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占55%,逊尼派占40%(包含约20%的库族逊尼派)。然而,进入80年代后,多年的战乱、动荡和制裁特别是2003年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百业待举。2005年伊拉克的失业率高达50%,商品短缺,石油收入的60%用于补贴民众的日常生活。“灰色经济”突起,走私猖獗。经常断电、停水和闹油荒。各类恐怖暴力、绑架暗杀事件频发,人身安全无保障。伊拉克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核污染严重,癌症患者明显增多。
伊拉克现在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危险、最艰苦、核污染最严重、最不适宜居住的国家,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满情绪高涨。
美国在伊拉克处境微妙,对伊拉克政策面临新的重大挑战。美国试图用武力将伊拉克改造成为“美式民主样板”,为其推行改造中东和谋霸全球战略服务。美国强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使伊拉克各种矛盾激化,占领与反抗的斗争加剧,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美军伤亡不断增加,难题增多,使美国始料不及。美国被迫不断调整策略和手法,加速“以伊治伊”的步伐,美军逐步从台前退居幕后。但伊拉克的政治重建缓慢,经济重建严重滞后。伊拉克中央政府缺乏民众基础,内部派系多,各自为政,腐败严重,效率低下,控制局势的能力较弱。经济重建步履维艰,美国独揽重建市场,又无力完全消化,由于安全无保障,国际社会对参与经济重建望而却步,伊拉克自身造血功能几乎丧失殆尽,重建资金实际需求与所筹款项差距太大。
伊拉克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之一,两国关系自1958年建交后发展平稳顺利。中国于2004年2月派复馆小组赴伊拉克工作,7月9日正式建馆,实现两国互派大使。伊拉克重视中伊关系,看重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作用,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在重大问题上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但伊拉克政府高官均为前政权的反对派,长期生活在西方,缺乏民众基础,靠美国支持执政,思想上受美国影响较深,对中国缺乏了解。伊政局动荡多变,政府官员频繁更换,开展对外工作特别是参与石油领域的重建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二)科威特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90亿桶,占世界储量的8.3%,居世界第四位。科威特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1%,石油消费仅占世界的0.4%。
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出口创汇的95%。非石油生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近年来,政府在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同时,强调发展多种经济,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国外投资。工业以石油开采、冶炼和石油化工为主。
目前科在欧佩克中的出口配额为200万桶/日,实际日产量为220万桶。日炼油能力86万桶。科威特的主要油田有大布尔干油田,位于科威特东南部。大布尔干油田是世界最大的砂岩油田,也是仅次于加瓦尔油田的世界第二大油田。
科威特是海湾六国中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中科两国关系自1971年建交以来一直发展顺利,双方在许多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并一贯相互同情与支持。1990年海湾危机期间,中国坚决反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要求伊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恢复和尊重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海湾战争后,中国多次重申坚决支持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科威特在解决海湾战争遗留问题上的合理要求。
建交后,两国经贸往来增多,贸易额不断增加。2004年中科贸易额为12.49亿美元,其中我出口4.84亿美元,进口7.65亿美元。科威特是向中国提供政府优惠贷款最多的阿拉伯国家,自1982年至2003年底,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向中国提供了7.4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援我32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其中24个项目已执行完毕。2004年7月,科威特首相萨巴赫率团访华,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会见,温家宝总理与其会谈。随团访华的外交大臣和能源大臣同中方进行对口会谈,双方签署了关于经济技术和油气等三项协议。
(三)阿联酋
阿联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阿联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978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8.2%,居世界第五位。阿联酋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3%,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0.4%。国民经济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85%以上。
阿联酋地处海湾交通要冲,是东西方贸易枢纽和货物集散地。阿联酋,特别是迪拜已成为石油富裕的中东地区经济多元化的典范,且已成为经济改革及自由化的先驱。在迪拜战略发展计划中,政府早就采取了以经济多元化为主的发展战略。近年,阿联酋政府重点加强了能源、交通、通讯和市政建设,大力发展商贸、金融、旅游、高科技、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了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致力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阿联酋的经济多元化战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3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8.1%,其中,非石油部门收入增长率为9.6%,其增长率可与发展最快的一些亚洲国家相比。
阿联酋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经贸政策优惠,法律规范,管理严格。阿联酋政府赞赏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钦佩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关注中国广阔市场,重视同中国发展互利合作和经贸关系。近年中阿贸易发展迅速,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81.46亿美元,2005年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截至2005年3月,中国企业在阿投资额达6040万美元,阿在华投资合同金额5.4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52亿美元。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和中化公司已经在阿联酋设立了办事处。2005年6月,曾培炎副总理访问阿联酋期间,中石油与阿布扎比石油公司(ADNOC)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化公司近年多次购买阿联酋原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在同阿联酋相关公司探讨合作事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阿联酋经济开放,税费较少,市场辐射面广,但双方企业界相互间缺乏深入了解,而且阿联酋政企不分,各酋长国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均有自己的企业,对重大工程项目插手、干预较多或从中渔利,增加了中国企业开拓阿联酋市场的难度和成本。
(四)伊朗
2004年底,伊朗探明储量达到1325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11.1%,超过伊拉克(1150亿桶和9.7%)、科威特(990亿桶和8.3%)和阿联酋(978亿桶和8.2%),成为全球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富油国。伊朗石油产量占世界的5.2%,炼油量占世界的1.9%,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1.9%。伊朗在海湾石油格局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该地区石油生产及外运的潜在影响力上。伊朗宗教领袖不仅牢牢控制着本国,且对其他海湾国家的什叶派穆斯林拥有巨大号召力,从而有足够能量影响那些国家的油气生产。比如,伊拉克60%的穆斯林是什叶派教徒,2/3以上的石油产量出自什叶派聚居的南部地区。又如,什叶派穆斯林尽管只占沙特阿拉伯总人口的15%,但他们多居住在沙特的主要石油产区——东部地区,因而对本国油气生产拥有较大影响力。实际上,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他们曾经响应霍梅尼的革命号召,给沙特石油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