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能源外交,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一是重视稳定与中东等传统能源来源国的合作,采取与美有别的中东政策,维护与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关系和欧在中东的石油利益,同时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与开发,法道达尔等几家欧洲石油公司已开始就沙特3个天然气田的开发项目进行洽谈,欧盟还有意投资科威特与伊拉克交界地区70亿美元的油田开发计划。二是积极开拓俄、中亚能源来源渠道。欧盟与俄建立了能源战略伙伴关系,扩建油气管道,为俄石油进入欧盟市场提供更多便利,2002年,德、俄、乌三国决定在10年间投资150亿美元改造俄罗斯经乌克兰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同年德、法、意、俄四国共同投资修建由俄经白俄罗斯、波兰和斯洛伐克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英国投资61.5亿美元,与俄签署了建造贯穿波罗的海和北海海底的天然气管道协议,从而成为俄最大的能源投资方。与此同时,欧盟与中亚和东欧国家于1999年达成“政府间油气运输协议”,修建从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经乌克兰敖德萨至波兰格但斯克的石油管线,此线修好后将满足欧盟年需求的10%。在哈萨克斯坦新发现的卡沙甘油田项目中,欧盟已占国际开发资本的2/3以上。经过多年努力,欧盟的能源供给来源已发生很大变化,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从过去的70%降至45%,从俄和挪威等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进口的石油大幅增加,已初步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为其维护能源安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欧盟及其成员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大量资金补贴,实行税收减免。据估计,1997-2010年间,欧盟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达950亿欧元;欧盟计划在2000-2010年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现在的6%提高至12%。此外,欧盟还十分重视提高能源利用与开发的技术含量,以减少污染,提高效能。
控制能源需求的增长。欧盟一方面利用税收杠杆控制石油产品的使用,对成品油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高额征税,包括提高消费税和增值税。为增强税收的效果,欧盟目前正致力于形成统一的高标准能源税率。另一方面,加大节能力度,重点监控运输、建筑和电力等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开发节能型设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整合欧洲铁路运输网,节约能耗。
促进欧盟能源市场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委员会提出逐步实现能源市场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建议,但由于利益分歧较大,成员国未能就此达成协议。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成员国逐渐认识到开放能源市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七、关于第七板块代表性国家分析
第七板块包括亚洲和非洲的石油大国,数量虽比第五、第六板块少,但从石油领域和双边关系角度来看,分量较重,与我国的合作有一定的基础,今后也是需要重点做工作以取得更大突破的国家。第七板块19个国家和地区都不是OECD 国家,石油消费总量仅占世界的7.3%,石油储量占到世界的12.3%,炼油量占到世界的11.6%,其中哈萨克斯坦、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三国的石油储量均超过世界总储量的3%(分别是3.3%、3.3%和3%,三国总量占世界的9.6%),而这三国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的6.7%,从长远看,仍大有发展潜力。
这里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分析,分别是哈萨克斯坦、菲律宾、尼日利亚、印尼和阿尔及利亚。
(一)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占世界的3.3%,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6%。哈萨克斯坦是我国重要的邻国,双方有1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苏联时期,哈经济是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运作的。苏联中央政府利用哈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哈大力发展与原材料开采、初加工相关的重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等),而哈所需的日用消费品则由中央政府统一调拨,哈成了苏联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从而形成了哈重工业发达,加工业十分薄弱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1991年独立后,由于原统一的经济和货币空间被打破,哈经济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为恢复国内经济,哈政府推行了实行本国货币一体化、经济私有化、放开对外贸易等一系列旨在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但收效甚微。目前,哈经济属于典型的转轨型经济,重工业基础好,但加工业十分薄弱,国内市场80%的轻纺、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依赖进口。经济已完全市场化,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及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外贸易有较大逆差,外汇紧缺,支付能力弱。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连续5年在9%以上。2004年GDP超过了独立前1990年的水平。近年来中哈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2004年超过44亿美元,2005年更是达到68.1亿美元,比2004年大幅增长51.4%。
哈萨克斯坦陆地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1亿吨,凝析油为7亿吨,着名的油田是卡萨干油田。近年来哈采油业快速发展,前景看好。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石油产量增长和石油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据该国预计,2010年石油产量达到1亿吨,2015年达到1.5亿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政策是:将石油工业列为国家长远的优先发展目标;大量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及工艺发展本国石油工业;发展不同方向的石油出口管道建设,防止依赖一个国家;加速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石油深加工能力,保证本国需要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中哈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2005年7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订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声明,标志着两国关系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良好的政治关系为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哈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间交通便利。按照两国领导人的要求,2010年要达到100亿美元。双方不断拓展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已开始在高科技领域投资的合作。这些成绩十分令人欣喜。中哈阿克纠宾油气合作项目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油气合作项目。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是哈第四大石油公司,中石油集团于1997年以3.2亿美元购得该公司60.3%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控股公司。2003年又购买了哈政府持有的25.12%股份,拥有了对该公司的完全经营权。经过多年的经营,已形成勘探开发、运输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体系。2005年10月,中石油花费40.8亿美元购得原油产量居哈萨克斯坦第三的加拿大PK 石油公司,完成了近年来中国海外成功并购的最大交易,双方的能源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中石油和中海油联手进取达尔汗油气区块,实现中国企业涉足里海大陆架零的突破。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还为当地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受到了哈方的高度评价。
2005年12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启用从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西北部的一条石油管道。这条新输油管道长962公里,使中国成为有输油管道通往里海地区卡沙甘油田的第三个国家。卡沙甘油田是近几十年来发现的最大的新油田,超过北海油田的规模。哈能源部副部长伊萨耶夫表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由于输油管道附近的哈萨克斯坦油田产量不足,这条日输油能力达到20万吨的新输油管道中将有一半的石油来自俄罗斯。
(二)菲律宾
菲律宾是中国的海上近邻,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菲律宾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享有“非北约盟国”地位。长期以来,菲律宾将与美国、日本等国关系作为其对外关系基石,亲美和崇拜西方思潮在菲律宾颇有市场,对中国则怀有偏见和疑虑。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菲律宾对中国政治上的倚重增强,经济上对中国投资及援助的期待增强。中国与菲律宾的双边贸易额2003年为94亿美元,2004年达133亿美元,增长42%。
在石油领域,菲律宾是石油进口国,所需能源95%需要进口。中国近年来对海外石油需求也与日俱增,加强能源开发与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需求。2003年11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石油公司签署了合作开发南海油气的意向书,但要付诸实施仍面临巨大困难。2004年,经过中国沉着耐心地做工作,双方在阿罗约总统访华期间正式签署了南海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实现了在南海共同开发方面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中国公司已经与菲律宾签署了在菲水域和陆地合作寻找油气的协议,双方的能源合作进入实质阶段。
(三)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资源丰富,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原油轻、含蜡最低,油质优良。尼日利亚是西非石油输出大国,OPEC成员国之一。国际能源署(IEA)统计表明,尼日利亚目前的石油日均产量为220万桶,在世界主要产油国中名列第13位,在OPEC组织排名第5位,在非洲排名第1位,其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2%。2001年以来,尼日利亚新发现的海底石油储量达50亿桶,但其海洋石油业刚刚起步,相当多已发现的海上油田尚有待开发。2004年8月,尼政府就2005年几内亚湾深海区块油田勘探开采进行了新一轮招标,其目的是吸引更多有实力的跨国石油公司进一步投资,在2010年之前将其石油日产量由目前的220万桶提高到450万桶。为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石油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对非洲石油资源的投资,抢滩非洲产油区。西部非洲尤其是尼日利亚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石油开发优势。尼为复苏经济,亦想摆脱OPEC配额(214.2万桶/日)束缚提高石油产量,从石油贸易中获得高额利润。迹象表明,尼石油工业发展前景可观。
尼日利亚原油输出市场主要是美国、西欧,近年来向亚洲和拉丁美洲出口量也在增加。2002年,尼向美国日出口原油达58.9万桶,占美国原油进口量的6.5%,石油出口收入达165亿美元。2003年,尼向美国日出口原油达83.8万桶,占美国原油进口量的8.7%,石油出口收入达209亿美元。尼总统奥巴桑乔2004年底在访美期间表示,尼今后几年将加大对美原油出口,将现在的向美原油出口7%的份额提高到15%。目前,尼已发展成为美国第五大石油出口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为了改变石油领域受西方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尼政府正在就本土化内容进行立法,制定一系列政策使本土公司在跨国公司运营中保证有最低程度的参与,目标是在2006年使本国公司向尼石油工业领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达到45%,到2010年达到70%。为此,尼石油资源局成立了本土化工作委员会,与尼主要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依法改组的本国公司共同努力,提高尼本土化程度,加快本地资源利用步伐。与此同时,尼政府颁布了116个陆上边际油田的招标,规定只有本土公司才有资格参与边际油田的招标,外国公司可以以技术支持伙伴的身份与本土公司一道参与开发,目的是重点培养尼石油工业技术和作业能力,为向本土公司开放边际油田做准备。
中尼石油合作的主要项目有:2003年,中石化公司作为一家本土公司的技术支持伙伴于成功地中标了一块油田,2004年又独立中标64/66两个石油区块。中石油公司成功进入尼石油勘探市场,中海油和长城钻井公司也在尼石油钻井及油田技术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展。2004年,中石化与尼日利亚石油开发公司签订了区块勘探开发服务合同。2005年1月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其下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南大西洋石油有限公司签署最终协议,将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这是中国公司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之一,标志着中尼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与尼日利亚的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长远看中尼石油合作前景广阔,首先中尼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为中国的石油企业进军尼日利亚石油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江泽民主席2002年访问尼日利亚时,与奥巴桑乔总统发表了新闻公报。双方强调,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意义重大,表示愿鼓励并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尼日利亚的能源开发项目。2004年吴邦国委员长访尼,进一步推动了两国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