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拥有1350亿当量桶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可开采储备为400亿当量桶,其中石油占29%、天然气占56%、凝析油9%、液化石油气6%。阿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目前在世界同行业列第11位,是地中海地区第一大石油公司,在非洲100强中雄居榜首。该公司为世界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第二大供应商,天然气的第三大供应商。2003年,阿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共生产各类碳化氢制品2.1亿当量吨,实现石油收入24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2003年,该公司向国库上缴利税1.2万亿第纳尔(折合150亿美元)。阿的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工业,根据阿能源和矿业部长2003年4月19日透露,油气出口占阿出口总额的97%,产值占阿国内生产总值的41%,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77%来自油气行业。阿每年向美国出口约35亿美元的碳化氢产品,是美国在此领域内除沙特阿拉伯之外的第二大合作伙伴。美国目前在阿投资大约有5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碳化氢领域。欧盟国家是阿天然气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年进口阿天然气出口量的90%。阿与俄罗斯和挪威是欧洲三大天然气的供应国。阿油气出口近年连创纪录,2005年突破40亿美元。
中阿建交40多年来,两国传统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巩固,交往日益加深。
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阿,与布特弗卡总统宣布建立中阿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中阿政治基础牢固,在中阿两国领导人的推动和双方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逐年大幅攀升,2001年2.9亿美元,2002年4.3亿美元,2003年7.5亿美元,2004年12.4亿美元,2005年16亿美元,中国现已成为阿第四大进口国。2002年以来中阿油气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中石化扎尔扎适油田提高油田采收率项目合同期20年,首期中方投资1.68亿美元;中石油阿德拉尔油田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合同期25年,总投资3.73亿美元,中方投资占70%,收益分配占49%;2005年中石油承建斯基克达省炼油厂项目和阿德拉尔原油集输工程,合同金额分别为3.9亿美元和1.06亿美元;中石化与阿签署年购100万吨石油的五年期合同。
第三节 中国获取稳定油源的途径
鉴于目前中国对于世界石油市场的依赖,因此中国必须与世界上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处理好双边和多边关系,即发展石油外交。石油外交是指一国政府、企业、集团或个人围绕石油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对外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来达到石油战略目标,主要是增进石油安全。石油外交属于能源外交的一种,而能源外交又属于经济外交这一大的范畴。根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分析,石油战略的目标因各国情况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大体来说有四种:一是石油生产与供应国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对本国石油资源的自主权,保证生产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确保一个稳定的买方市场和一个于己有利的合理价格,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二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国的目标。主要是确保本国从外部获得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保证石油价格的合理与平稳,以确保本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三是超强大国的目标。除了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外,还包括企图控制某一地区或全球石油生产和供应,并对其敌人或竞争对手的石油供应构成制约的一面。四是特殊国家的目标。一些受制裁的产油国将石油外交作为打破围堵、摆脱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各国之间石油进出口关系较为复杂,这里我们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出口绝对值、比例及其对应关系进行了整理,具体结果见表3.3和表3.4。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进口的10.7%来自前苏联,37.3%来自中东,21%来自非洲,23.8%来自亚太其他国家,2.4%来自中南美,1.5%来自欧洲。前苏联出口的4.3%运到美国,83.1%运到欧洲,5.6%运到中国,0.8%运到日本,1.7%运到亚太其他国家。中东出口的12.8%输往美国,16.4%输往欧洲,6.4%输往中国,21.4%输往日本。对日本来说,其进口的80.9%来自中东。非洲出口的29.3%输往美国,34.5%输往欧洲,9.9%输往中国,2.5%输往日本。
中南美洲出口的82%输往美国,7.3%输往欧洲,2.6%输往中国,0.1%输往日本。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与前苏联、非洲和中南美洲之间石油进出口的关系。这里明显看出欧洲对前苏联、非洲、中东的石油依赖、日本对中东的石油依赖,美国对中南美洲、非洲和中东的石油依赖程度。因此,在考虑开展石油外交中要注意考虑这些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大大上升,经济外交已经成为外交的中心任务之一。中国的能源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日益突出,如今外交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满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发展双边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的能源合作,不断丰富能源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加强对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和引导。外交与对外能源合作是一种互动关系,外交要为我国对外能源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重要能源产地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促进国际对话、交流与合作,减少外部干扰,维护我境外能源利益与供应安全。同时,开展能源合作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展示我国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加强涉台外交工作,服务于外交全局。
中国属于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特别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国际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时,往往会动用外交、经济或军事手段来保证石油安全。世界上当今耗油大国无不如此。
例如,历届美国政府都公开声明,保证石油供应安全是其中东外交的首要目标。
日本政治家为了石油更是一趟趟赶赴俄罗斯。中国的能源问题专家夏义善认为,除了制定多样化的能源战略,中国政府应积极利用外交手段来获取石油资源。
当前对外石油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确定与油源息息相关的境外重点能源国家。从前面关于石油生产和消费国家及区域的分类过程中,我们已经有针对性的挑选出与中国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境外重点能源国家,如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印尼、阿尔及利亚、阿曼、阿塞拜疆、厄瓜多尔、安哥拉、苏丹和加蓬等。这些国家石油资源较为丰富,从长远看是中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点合作国家。印尼和菲律宾属于与我国南海开发以及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对于石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则要加强协调与对话,共同维护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
石油资源绝大多数产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推动政治多极化还是从确保我国石油需求来考虑,我们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盛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不应有任何削弱。如今中国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赚取外汇,然后拿这些外汇去购运输风险比较小的石油,从而减少运输风险。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
由于石油资源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难凭自身力量解决这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石油问题是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和世界的能源问题。
在与发达国家的这场石油角逐中,中国虽没有美国那样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没有日本那样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但中国在与俄罗斯、中亚和东盟国家的合作中,拥有日本和美国所不能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中国与产油大国的友好关系,也是美国和日本所不具备的外交资源。中国开展石油外交不仅要关注双边,还要重视区域和多边。从长远看,针对国际石油供应的形势,除了要加强对话协调之外,还应推动全球范围内石油供求方坐在一起进行多边对话,这对稳定国际石油市场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