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46321900000008

第8章 中国及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形势(2)

由于U3和U4(包括U41(待发现石油产量)和U42(待发现液化天然气NGL产量))具有不确定性,我们还对影响石油产量峰年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采用神经网络中的回归方法对主要投入要素与产量峰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量峰年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参见图2‐5),影响峰年发生时间的灵敏性系数分别为技术进步增加储量(0.729)、待发现石油储量(0.652)和待发现液化天然气NGL 储量(0.232),对现有油田的技术升级提高采收率、加大石油勘探和液化天然气转换可推迟产量峰年的到来。反之,世界石油产量峰年会提前到来。另外,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以Campbell、Deffeyes和Laherrere 等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地质学家基于勘探增加储量的趋势分析,认为USGS2000报告中最终储量过于乐观,则世界石油产量峰年将比基于USGS2000数据推算的结果有所提前。

世界石油产量峰年发生之前,面临石油消费增加,产量仍有提升的潜力,石油生产弹性较大,能基本保持供需平衡。石油产量峰年之后,世界石油供需之间的缺口和矛盾将会越来越大。

世界石油产量峰年之前,全球石油供需基本可以持平,消费略大于供给。

基于石油供不应求而导致油价冲过一百美元关口,以及基于产能增加供大于求而出现油价崩盘的现象,我们认为近期均不会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世界石油产量峰年之前的供需平衡仍然脆弱。全球化、多元化石油市场具有高度复杂不确定性,表现为:经常性部分地被管制和干预,生产及交货地点之间博弈关系复杂多变,易受到存贮量不足限制、季节性和气候条件变动影响、投资周期影响以及地区战争冲突等突发事件影响。多种不确定因素均会造成世界石油产量下降,打破供需平衡,加上投机基金介入,油价将在高位波动。

未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形势的模拟预测分析结果警示我们:在世界石油峰年之前,我国在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科技投入深挖潜力的同时,应积极推进和加强周边外交,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稳定我国未来原油资源,争取我国产量峰年延迟,在未来形势中把握主动。还应加紧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世界石油产量峰年发生之前,面临石油消费增加,产量仍有提升的潜力,石油生产弹性较大,能基本保持供需平衡。石油产量峰年之后,世界石油供需之间的缺口和矛盾将会越来越大。

从图2‐6中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产量峰年最可能发生在2009,90%置信区间为[2005,2013]。大约比世界石油峰年提前16年,表明中国石油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也警示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差,在世界石油峰年之前,我国在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科技投入深挖潜力的同时,积极加快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外交,拓展东海南海周边领海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稳定我国未来原油资源,争取我国产量峰年延迟,在未来形势中把握主动。还应加紧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第四节 世界主要大区石油生产和消费预测及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世界未来大区石油生产和消费更趋不平衡。参见表2‐6和表2‐7,其差异性表现在:一方面,亚太、欧洲与北美石油产量逐渐下滑,亚太石油产量从2005年的2.91亿吨减至2010年的2.88亿吨再到2015年的2.47亿吨,欧洲石油产量从2005年的2.14亿吨减至2010年的1.78亿吨再到2015年的1.48亿吨,北美石油产量从2005年的5.16亿吨减至2015年的4.82亿吨。

非洲和南美平缓增长,非洲石油产量从2005年的3.45亿吨增至2010年的3.79亿吨再到2015年的4.12亿吨,南美石油产量从2005年的2.46亿吨增至2010年的2.51亿吨再到2015年的2.56亿吨。中东和前苏联较快增长,其中中东产量从2005年的12.66亿吨增至2010年的15.29亿吨再到2015年的17.91亿吨,前苏联地区的产量从2005年的6.15亿吨增至2010年的8.44亿吨再到2015年的10.74亿吨。

另一方面,石油消费主要来自于欧洲、北美和亚太,欧洲与北美石油消费增长趋缓,亚太石油消费增长较快。欧洲消费从2005年的5.97亿吨增至2010年的6.11亿吨再到2015年的6.25亿吨。北美消费从2005年的9.18亿吨增至2010年的10.14亿吨再到2015年的11.11亿吨。亚太消费从2005年的12.04亿吨增至2010年的13.88亿吨再到2015年的15.72亿吨。

基于现有石油消费生产增长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石油年消费36.9亿桶(5.04亿吨),年生产13.7亿桶(1.87亿吨),对外依存度63%,2015年石油年消费47.4亿桶(6.46亿吨),年生产11.4亿桶(1.55亿吨),对外依存度76%。

通过石油外交解决我国石油进口问题将是未来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继续推进。受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经济全球化继续保持一定势头,各国利益进一步交融,相互依存继续加深。全球化给各国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导致各国竞争日益激烈,摩擦增加。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加剧,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为谋求主动和扩大发展空间,各国不仅对内做出相应调整,还积极推动各类区域经济和贸易安排,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石油领域,同样呈现出区域经济的一些特点。对于世界四大石油供给区域,我们从国际战略层面详细地分析一下各自的特点:

一、中东板块的具体分析

中东地区不仅蕴藏着世界最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还集中了世界最棘手的热点问题。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伊朗石油储量分列世界前五位。沙特的加瓦尔油田和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可采储量均超过100亿吨,在世界排名前两位。该地区石油有储量大、产量多、开发成本低廉的特点。中东问题涉及巴以、叙以和黎以三线谈判,核心是巴以问题。叙以、黎以谈判长期僵持,短期看不到突破的希望。巴以于1993年签署“奥斯陆协议”后,和谈时断时续。

2003年,美国、俄罗斯、欧盟和联合国“四方”推出“路线图”计划,因巴以深陷“以暴易暴”迄未得到执行。2004年底巴领导人阿拉法特去世,2005年1月阿巴斯继任。巴以均表达和平意愿,调整和谈立场,中东形势逐渐好转。美国已表示要重新启动“路线图”,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表现出积极姿态,以埃及、沙特为赌注阿拉伯国家也表示愿意做出一定让步。但哈马斯上台后,前景趋于复杂难料。东面伊朗局势紧张,美国将伊朗视为实现其战略目标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伊朗地处世界两大油库海湾和里海的中央,是美国控制世界石油资源战略的心腹之患。在核问题上,美国对伊朗强硬施压,称决不允许伊朗拥有任何形式的核武器,伊朗坚持认为和平利用核能与发展核技术是其既定政策。伊朗不是伊拉克,美国如对伊朗动武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后果。当前伊拉克政局充满变数,前景难料。而且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不断扩大,两伊联手坐大的可能性增加。

以逊尼派为首的阿拉伯世界担心伊朗搞地区霸权,形成什叶派轴心。伊拉克建立什叶派政权既强化伊朗影响,又壮大什叶派阵营。美国及部分阿拉伯国家认为,如以伊朗为核心的什叶派势力通过伊拉克和海湾扩大到整个阿拉伯半岛乃至大中东地区,将对沙特等海湾产油国产生威胁。美国着力推进“大中东”计划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中东石油资源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战略意义,谁控制了中东,谁就在世界石油格局中掌握了主动权。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的核心是改变中东力量对比,控制石油资源。伊拉克局势、地区形势以及国际大气候并没有完全朝着有利于美国实现其战略意图的方向发展。中东石油战略格局的力量对比也没有出现对美明显有利的变化,更没有形成由美独家主导的中东石油战略格局。随着伊拉克政治、经济形势的逐步恢复和伊朗国力的增强,中东石油格局处于深刻变革和重组之中,中东主要产油国开始改变和调整石油输出的方向和对象,加快改革国内能源部门机制的步伐,加大向国外开放的力度,逐步将石油出口重心转向亚洲市场。特别是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产油大国面临西方消费大国进口的减少和俄罗斯出口石油竞争的严峻考验,因而比过去更加重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并相继与之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最具典型的是沙特。自上世纪70年代将能源公司收归国有后,沙特一直拒绝外资进入能源领域。但近年来,沙特政府重新制定了发展战略,决定向外资开放能源市场。在石油领域同外国公司开展有条件的合作,允许外资参与除勘探和开采以外的下游领域。

中国与地区产油国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政治基础普遍牢固。近年来,中国与该地区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伊朗、阿联酋等国获得了油气区块的开采权或经营权。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一是石油贸易,从国际市场或产油国进口原油,中国从沙特、伊朗每年进口原油都超过1000万吨。二是上游合作,主要是搞新油田的开发和老油田的后期管理。

三是合建炼油厂,将成品油销往国内外。四是工程承包,主要是承包石油站、线等工程。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国家受美国重压,迫切希望借助其他大国力量牵制美国霸权,缓解压力,对中国的借重将有所上升,与中国合作的愿望增强。在加强双边关系的同时,应积极考虑启动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自由贸易谈判,逐步扩展到能源领域。争取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石油供应来源。但同时应看到,中国参与开发国外石油资源,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直接展开竞争,与西方的利益碰撞难以回避。中东地区现已成为战乱和不稳定的代名词,美国加紧对中东的控制和改造,地区国家政局中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对外石油合作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俄罗斯-中亚板块分析(俄罗斯情况参见第三章有关内容)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独立,外部势力介入。“9·11”后,中亚与中东成为美新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美借打恐之名进入中亚。与此同时,欧、日也加强渗透。中亚成为美俄欧等角逐的焦点。中亚国家与中国关系发展顺利,政治、经贸、安全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在美俄较量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中亚国家左右为难,对中国借重加大,加强与中国合作的愿望迫切。概括起来讲,中亚是我国大周边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西部大开发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向,是我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依托。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我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