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据《水经注·鱼弗水》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伏,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壮观景象,前所未有。后也曾多次修缮,并增建佛寺,尤以辽金两代规模最大。在我国三大石窟中此窟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采见称,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菩萨、力士和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特别是平基藻井上成群的飞天、凌空飞舞,姿态飘逸。塔柱的雕造,蟠龙、狮、虎和金翅鸟等动物形象的凿琢,繁复的植物纹样的刻画,皆是引人入胜的杰作。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秦汉时代的艺术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的艺术精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对以后隋唐艺术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雄伟。第五、第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东部、西部窟群大部属于晚期作品。
龙门石窟
在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水经注》云:
“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历其北流”,因又名伊阙。
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又为山水相趣的风景区。石窟造像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似蜂窝。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共计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九万七千三百余尊,题记和碑碣三千六百多品,佛塔三十九座。这些古代艺术大师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像。
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如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在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建造年代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面积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说光绪二十六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盗窃大量的珍贵文物。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窟东有泉,汇成清流,林木成荫,无异沙漠绿州。
麦积山石窟
在甘肃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山中。崛起一峰,高150余米,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有此名。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皇后乙弗氏薨,凿麦积崖为龛而葬。
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隋文帝曾建宝塔“敕葬神尼舍利”。山顶现存舍利塔为清代重建。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相迭,上下错落,密如峰房。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崖和西崖。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194个(在崖54个,西崖140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端庄的佛,犹如头上无冕旒的世俗帝王,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眉开眼笑,有的俊俏活泼,向人招手致意,还有聪慧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男女儿童形象。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10余厘米小的影塑。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均精巧细腻,栩栩如生。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而不神秘。泥塑上彩而不重彩,被誉为塑像馆。抬头仰望,凌空飞栈。攀行其上,惊险陡峭,五代《玉堂闲话》云:
”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在群众中有”先有万太柴,后有“麦积崖”、“积木成山,拆木成功”的传说。石窟形制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方型、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麦积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奇峰,冬暖夏凉,秋季细雨霏霏,云雾缭绕,《广舆记》誉为“秦地林泉之冠”,“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登上高70多米的上七佛阁(俗称散花楼),居高临下,扬手撒花,花随着上旋气流越飘越高,峰峦重迭。
碧波如海,与蓝天相接。
炳灵寺石窟
旧名龙兴寺,又名寻岩寺。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窟在甘肃永靖县西约50公里,黄河北岩积石山中。窟龛造像凿于南北峭壁上,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幢盖纵横,濒临黄河,气势庄严。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个),大小石碓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余厘米。另有石雕方塔一座、泥塔四座。唐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洒,富有朝气和生命力。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称“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白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
据说现编号169窟即唐述窟。内有精美的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栩栩如生。壁画中神人衣袂飘逸,色泽绚丽,构图古雅,显示出神奇美丽的天国风光。画上有“西秦建私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题铭。是全国石窟中迄今发现最早的题记。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时,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坝,长200多米,高20余米。坝前波光潋滟,坝后岩窟崔巍。寺与水库相连,乘游艇从刘家峡水库大坝西行,可直达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