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人民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节日。每逢春节,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合家团圆,举杯同庆,其乐融融。大年初一,人们走出家门,走家串户,相互拜贺来年红火、吉祥、发财。拜年,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一种在特定时间、场合和氛围下的重要社交活动。春节拜年时要注意的礼仪礼节有:
1.穿着、打扮、仪态要具备节日的特点。由于一年一度的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普遍占有很大的份量,在拜年时穿新衣、戴新帽,精心装束、刻意打扮是必要的。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爱好、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等,穿得好一点,打扮得精神、漂亮一些。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量力而行,吃、戴和花销要有一个限度。因为有些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经济上要依赖父母,当儿女的要多体谅长辈的艰辛和难处,不要一味追时髦,赶时兴,相互攀比,增加家庭的经济开支。我们看到,近几年有的同学崇尚自立意识,在求学的余闲,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减轻父母的负担。过年时,他们把自己通过双手劳动攒的钱拿出来,一方面孝敬老人,一方面给自己买些过节用的东西,这种精神是可取的。二是要考虑和兼顾自己的年龄、身心特点。不管穿戴,还是打扮,应当以朴素、自然、大方、向上为主色彩,体现出改革开放年代青少年、中小学生应有的风貌。应该注意不留怪发型,不穿奇装异服,不留鬓胡和长指甲,不浓妆艳抹等。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新年要有新气象”。春节拜年,要求同学们还应该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不要情绪低沉,萎靡不振。即使节日期间自己或家人、亲友碰到了不愉快或其他什么情况,也应该尽力排除消极影响,调整心态,重新打起精神来。
2.拜年时,对准备要去拜贺的对象,要根据其身份、居住远近、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家中何时有人等情况,排一排队,定一个先后次序,以便妥善搭配时间,确定拜年活动路线,不致造成失礼。如出门拜年要先到左邻右舍家,如果自己出去拜了一圈,最后才想起近在咫尺的邻居,显然就很不合乎情理了。另外,师长和亲朋好友从礼仪上来讲,给他们去拜年也应赶早不赶晚。
3.到别人家拜年,或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互道贺年之辞时,一般要注意两个环节的礼仪。第一,对别人的称呼要准确、亲切。到别人家走动,特别是到亲戚家,对可能碰到的家庭成员,要弄清和自己的辈分关系,必要时可以向父母请教一下。不可以张冠李戴,或光拜年不称呼,因为这样对于受拜对象来说,其心理感受肯定不会是“味道好极了”。第二,拜年的言谈举止要儒雅、合乎常规,把好“火候”。如到别人家,或在路上遇到了熟人,要主动向对方拜年,如果是别人先拜于你,你要立即回拜。各地拜年时的手形动作和贺拜口语不尽相同,通常可以双手抱拳,身体前躬,口称“××,您过年好”、“恭喜发财”、“同喜、同喜”等等;交谈言语要吉利、得体、简炼,家中有老人的,要主动向老人道喜问好。因为在相互拜年的时间,人员在家中或路上的“碰撞频度”较快,往往自己要去拜望的对象也很多,时间比较紧,所以拜年逗留的时间要短,只要人到、话到、心意到了就可以了。即便双方非常要好,也不宜“恋战”,要“速战速决”,否则会被人看成办事太粘,不看火候。当然,也不能一门心思图快,话刚没说几句就要走,那样会给人留下心不一、意不专的感觉。同时,拜年时接物要礼貌。在别人家里,主人递糖、水果、瓜子、烟、茶时要立身双手接住,连声说“谢谢”,如果自己不吸烟,可以说“谢谢××,我不会吸烟”。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场,要主动先让给他们,吃东西时手中拿少许即可。有些地方还有给“压岁钱”之说,特别是到亲戚家里,长辈可能提出给你“压岁钱”,这种情况可要可不要,你要根据双方平时的关系亲疏和交往情况随机而定,不要二话不说,就欣然入囊;也不要死拉硬拽,坚辞不受。
4.拜年的时间和方式。一般情况下,各地的习俗都是从大年初一算起,截止正月十五都可以相互走动拜年。由于春节期间喜庆的气氛浓,一些平日交往礼仪上的“禁忌”可以暂时被“淡化”和解除。如平时到别人家玩,一般不应在吃饭和休息时间,拜年时只要时间不是很晚,一天中原则上任何时间都可以叩门拜望。同时在拜年的方式上,近年来随着电话普及率的逐步提高,电话拜年热开始兴起。话机一提,瞬间就可以把自已的美好祝愿通过电波传到对方,既方便、快捷,又省却了整日往返奔波的劳顿,可谓“电话进万家,两情一线牵”。
5.拜年期间生活要有节度。注意不要不分场合,大声喧闹,或通宵欢聚,扰及邻里和他人。春节又适逢中小学放寒假,空闲时间多,同学之间相互串门,要格外注意避免影响家长的生活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