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51

第51章 艮艮为山

艮上艮下

【原文】

(艮)①:艮其背不获其身②,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注释】

①艮(gèn)字当重。上艮字系卦名。不能省,据补。本卦为同卦相叠(艮上艮下)。艮为山,山为退稳之处,又有静止稳重之象,喻人进而思退,明哲保身,所以卦名曰艮。艮,《序卦》:“艮者,止也。”

②艮,《彖卦》:“艮,止也。”犹言歇息,止息。艮其背,犹言歇背,今语有歇脚,歇手,歇肩之类,其结构相同。此处比喻其人开脱责任,卸职引退。获,找到,看到。

【译文】

(艮):卸掉责任,挂笏隐退,朝列之中已看不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其人远走高飞,自无灾祸。

【原文】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①,止其所也②。上下敌应,不相与也③。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注释】

①艮其止,高亨说:“朱熹(引晁说之)说、俞樾说、朱骏声说:艮其止当作艮其背。盖背古字作北,因形近误为止,或背字笔画损缺成北。因形近误为止也。”卦辞背字,汉帛书《周易》作北,可证古本作北。艮,当如《彖辞》所释“止也。”

②止,止息。止其所,犹言在家休息。

③“上下敌应”两句,本卦三同位爻,都是阴与阴对应,阳与阳对应,所以说上下敌对相应,比喻人处于敌对环境之中,无有相助者(初六与六四为两阴爻,六二与六五为两阴爻,九三与上九为两阳爻,都是同位之爻象相对立)。与,助也。

【译文】

《彖辞》说:艮,就是静止如山的意思。时宜止则止,时宜行则行,行止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卸掉负荷,歇息其背;离官去职,居家休息。因为上下左右相与为敌,无法协同。连自身也无法保全,于是弃官远遁,既不在朝,也不在家,所以卦辞说“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其人明哲,自然无灾祸。

【原文】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为两艮卦相重,艮为山,可见艮卦的卦象是高山重立,渊深稳重。君子观此卦象,以此为戒,谋不逾位,明哲保身。

【原文】

初六:艮其趾①,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注释】

①艮其趾,犹言歇歇脚。趾,代脚。

【译文】

初六:歇脚养息,不要轻举妄动,自然无灾难,这是长期吉利的贞兆。

《象辞》说:歇脚养息,不要轻举妄动,远离不义,不失正道,自然永远吉利。

【原文】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①,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注释】

①腓,腿肚。艮其腓,与初六爻辞艮其趾同义而词异,仍是歇脚之意。拯,拯救,保护。随,借为隋,垂肉。不拯其随,犹言没有保护好腿部肌肉。此两句比喻其人身处险境,未能迅速走避,反而停立不行,所以遭受灾害。

【译文】

六二:停立不行,但腿部肌肉还是负伤,心里很不愉快。

《象辞》说:腿部肌肉还是负伤,因为其人固执己见,没有退回来听取别人的意见。

【原文】

九三:艮其限①,列其夤②,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注释】

①限,《释文》:“马云:限,要(腰)也。郑、荀、虞同。”艮其限,犹言卸肩护腰。

②列,裂本字。《集解》本作裂。夤(yín),《释文》:“马云:夹脊肉也。”夹脊肉即胁部肌肉。此两句,仍是顺六二爻辞的意思说下来,言其人引退不及以致身罹灾祸。

【译文】

九三:卸掉重担,保护腰部,但是胁间肉却已裂开了,引退不及时,则罹凶险。这是由于为名利所惑,不能迅速引退卸职所招致的灾祸。

《象辞》说:“卸掉重担,保护腰部,胁间肉却已裂开了,引退不及时,则罹凶险”,危险是由为名利迷惑所致。

【原文】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译文】

六四:引退保身,没有灾祸。

《象辞》说:引退保身,是说其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身的安危上,所以不会招惹灾难。

【原文】

六五:艮其辅①,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注释】

①辅,颊腮,今语谓嘴巴。艮其辅,犹言闭口少言。今犹有嚼舌头之俗语,比喻多言。

【译文】

六五:闭口少言,讲话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

《象辞》说:闭口少言,讲话有分寸,没有悔恨,因为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人谨守中正之道。

【原文】

上九:敦艮,吉①。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注释】

①敦,李镜池说:“敦,借为,声通。《说文》:‘,物初生之题也。’徐灏《说文注笺》:‘之言,颠也。’段注:‘,犹头也。’统言之,指头,分言之,指额。”《象辞》作者释敦为厚,释艮为止。认为爻辞“敦艮”,犹言以忠厚为归宿。与经意不合。

【译文】

上九:注意保护自己的脑袋,首级不失,自然吉利。

《象辞》说:爻辞讲以忠厚为归宿之所以吉利,因为上九之爻为一卦之终爻,像人秉守忠厚,必得善终。

【解析】

这一卦专讲养身,要注意保护身体各个部位,不要太劳累,便可以免除灾祸。古人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医学知识,卦中虽然未述及具体的保养方法,却有一个主导思想,以静养动。这是传统保养观的特色之一。

正如文武之道是相互补充的一样,动与静也是相互补充的。一张一弛,一紧一松,身心在其中得到调节休养,保持着活力。这种灵感,大概得自于自然,得自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节律。它一方面以生命体验为基础,一方面又深得内心感悟的启迪,从而得出保持生命本身的自然节律便是最好的保养的看法。

由此出发,过度的紧张或过度的休息,都破坏了生命运动节律,都必须加以调节。肉体和心理的平衡,都是调节所要达到的度。

【故事】

本卦充满了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曾国藩将其发展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权术,并取得成功,成为清末的封疆大吏。

曾国藩弄权术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湘军攻破武汉太平军时,咸丰帝大为高兴,对群臣说:“想不到曾国藩区区一个书生还能建立如此功勋。”

汉军机祁俊藻献媚道:“曾国藩身为在乡侍郎,只是一个独夫,在乡里居然一呼而从者万人,这恐怕不是国家的福份。”咸丰帝被他提醒,脸色突变,从此不敢给曾国藩实权。因此,曾国藩带湘军,只能用兵部侍郎的虚衔,并无地方行政权,管不了州县官,各省的督抚都比他官大,常常嘲笑他,使他难堪。

无权则难以筹钱粮,无钱粮则难以征兵丁,曾国藩深入考虑了这个问题,无权是难以办成大事的,他当时已看到清朝的八旗兵已经腐化,难以与太平军抵抗,唯有他的湘军可以与太平军相匹敌,因此,朝廷离不开他。但怎样让咸丰帝认识到这一点呢?怎样向皇帝要权呢?公开要权是绝对不行的。

机会终于来了。

曾国藩父亲之死,给他带来生机。

咸丰七年(1857)春,曾国藩父亲辞世,他立即带了国华、国荃奔丧回籍,急流勇退。这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曾国藩自信是有实力的。

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进攻浙江,东南告急。浙江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所在,清政府十分恐慌,忙令曾国藩复出督军。这中间就有了曾国藩与咸丰帝的一次较量。

曾国藩回家不久,就收到了湖南巡抚衙门转来的上谕:赏假三个月,假满后仍回江西督办军务。曾国藩估计江西军务,无人可以代替自己,遂援大学士贾桢的先例,请皇上同意他在籍守制。

咸丰帝明白,他这样上奏,目的是要实权,当时的时局不允许他在籍守制。但不久,何桂清任两江总督,他利用两江的富庶,竭尽全力支持江南大营,江南大营在源源不断的银子的鼓励下,打了几场胜仗,形势对清廷有利。咸丰帝便顺水推舟,开了曾国藩兵部侍郎的缺,命他在籍守制。

曾国藩对自己实力估计得没有错,当太平军攻打浙江,清军连吃败仗的时候,咸丰帝终于认识到离开曾国藩不行。

咸丰帝仍然是死要面子,他再次赏给曾国藩一顶兵部侍郎的空衔,命他火速奔赴前线。这道上谕在咸丰八年(1858)六月初三到达曾国藩老家荷叶塘,曾国藩心中一热,初七日就整装离开了荷叶塘。

虽然仍是兵部侍郎的空衔,曾国藩明白,不久,皇帝就会授他实权,只需耐心等待一下。

到咸丰十年(1860)八月,清廷果然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从此,曾国藩有了地方行政权。

曾国藩对政治权术之精通,几乎无人能及,朝廷重臣肃顺曾在皇帝面前推荐曾国藩。1862年,咸丰帝死后,同治帝即位,肃顺又提出:“满族没有一个中用,国家大事非重用汉人不可。”肃顺看曾国藩才华出众,有意结识他,但曾国藩从不给肃顺写信表示感谢。因为他预测,肃顺与那拉氏之间必会有一场政治斗争,后果不能预料。如果肃顺胜,自己与那拉氏没有联系,肃顺一贯提倡重用汉人,自己必被重用;如果那拉氏胜,肃顺倒台,也查不出自己与肃顺的关系。

果然,那拉氏发动政变,“垂帘听政”,肃顺被处死。当那拉氏查看肃顺和带军在外地将领们的通信时,发现唯独没有曾国藩的一封信,由此对曾国藩十分信任。那拉氏授曾国藩以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大权,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三个月后又赐太子少保衔,协办大学士。

从此,曾国藩手中真正掌握了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