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科学新知丛书)
46351000000006

第6章 从巨无霸到小精灵(2)

创办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几位“仙童”终于取得了成功,原因在于他们不仅及时把握了集成电路这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而且努力开发了一整套制作集成电路的新工艺。1959年7月,诺伊斯为集成电路申请了专利。在这之前不久,另一位发明家基尔比也提出了用不同工艺制作集成电路的专利申请。因此,人们公认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集成电路与分立电路相比,具有体积小、造价低、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它很快就带来了电子技术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微电子技术革命。电子器件迅速走向微型化,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几乎是以指数形式逐年增长的。早期的集成电路在一块硅片上还只能集成几十或几百个电子元件,到了20世纪70年代则出现了集成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更出现了可以集成数十万个电子元件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把一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板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它简直就是一座微缩了的城市!密集的电路像街区一样整齐分布,纵横交织的硅铝线像公路一样四通八达,“城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集成电路问世了,IBM公司又酝酿着一个采用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制第三代计算机(IBM360系统)代替第二代计算机的计划,称IBM360计划。公司如果实现计算机更新换代,估计需投资研制费用5亿美元、生产设备费用10亿美元、推销和租赁费用35亿美元,共50亿美元,比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投资(20亿美元)还高出1.5倍。这个计划是当时最大的私人投资计划,美国杂志惊呼IBM360计划是50亿美元的赌博!有没有必要推行IBM360计划,把公司的第二代计算机全部抛掉,代之以全新的IBM360系列呢?由于各有利弊,公司内部争论激烈。

公司里许多人并不欣赏更新换代的新策略,更不愿意把老产品全部抛掉。理由是,一方面IBM公司研制第二代大型计算失利,原因就是过于冒进,现在应该更加谨慎;另一方面IBM生意兴隆,在美国计算机界遥遥领先,垄断着70%的世界计算机市场。从公司角度看,放弃当前效益尚好的产品,而去投入50亿巨款开发新的产品,这样做风险太大,未必合算。

但公司领导层中的有识之士和学识、经验兼备的专家,多数认为进行一场大变革已经十分必要。他们认为公司存在一些问题:公司大型机和小型机属于两个部门,彼此竞争,公司二代机共有7个种类,20多种型号缺乏通用性,软件及外围设备彼此不能互换,既造成公司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又给用户带来很大不便。公司董事长小沃森决定由各个部门派出代表组成专家委员会深入研究,认真讨论。专家们的报告建议:发展一个包括大、中、小各种型号的计算机系列,能适应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多方面应用,应具有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勾画出了IBM360计划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主要框架。公司最高决策机构——执行委员会批准了IBM360计划。为了集中力量研制IBM360系统,公司把各厂按专业分工,分别承担一两个型号的主机和外围设备,然后集中调试,为了适应生产,公司还自办了集成电路生产厂。4年,投资50亿,终于换来了划时代的全新的IBM360系统,共生产了6个型号的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IBM360系统与第二代计算机相比,运算速度、可靠性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组装密度提高了20倍,解题费用降低了几十倍到上百倍。更大的改进是统一了系统结构,采用标准接口,外设通用,十分灵活,便于扩充。

由于IBM360以及其后推出的IBM370系统的影响,美国计算机公司纷纷向IBM公司靠拢。西欧和日本也都参照和仿效IBM公司的做法,向IBM公司靠拢和看齐成了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应用发展的重要趋势。至今,世界许多国家还把与IBM公司产品兼容作为引进、开发、应用、研究、制造计算机的策略。50亿美元的一搏,搏出了计算机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推动电子计算机进入了普及阶段。同时,计算机操作系统得到发展与普及,会话语言如BASIC语言等被广泛应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

急速奔腾

诺伊斯等人创办的仙童公司,不仅是一个“技术孵化器”,像母鸡一样孵化出集成电路这样前程远大的高新技术,而且还是“硅谷”的一个“人才孵化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仙童公司的成员每年都有一些人脱离“仙童”在“硅谷”另创新的公司,就连诺伊斯和莫尔这两位创始人也在1968年离开仙童另创了英特尔公司。

靠租人家房子和机器起家的英特尔公司,创业不过一年,就开始酝酿一项“领导世界新潮流”的研制计划。新的设想是由英特尔公司年轻的博士特德·霍夫提出的,当时他正在为日本的一家公司设计台式计算器的整套电路。计算器与计算机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基本上不能存储程序,程序是由操作员随着操作而输入、输出指令的完成而消失的。霍夫经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设想:采用可编程序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思想,把计算器的全部电路都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使它成为可以编程序的微型计算机。霍夫的设想得到了英特尔公司和日本公司的支持,英特尔公司组织了研制小组进行研制。

1969年,经过努力,霍夫及其助手们在面积仅0.6英寸×0.8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硅片上,摆下了2250个晶体管,于1971年制成了一种单片式的中央处理器(CPU),即微处理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板,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既能运算又能存储程序的微处理机。微处理器加上半导体存储器(RAM与ROM)、外围接口(I/O)、时钟发生器及其他部件,就组成了微型计算机。

英特尔公司于1972年先后开始生产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以及由前面两种微处理器构成的MCS4和MCS8微型计算机。之后许多公司加入了微机的开发与研究中来,原先只生产大型机的IBM公司也开始注意小型机和微型机的开发,并开发了16位微机,微型机的高级时代从此开始。以后,美国许多公司和实验室纷纷研制32位微机,英特尔公司1985年10月推出的32位——80386,以后又陆续地出现了80486、80586、Pentium、PentiumⅡ、PentiumⅢ等系列中央处理单元,它们给了电脑一颗奔腾的“心”,以其为芯片制造的微机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微机的主导产品。

车库里栽培出的“苹果”

说到微机,进入办公室和家庭,不能不提到“硅谷”的一个后起之秀——APPLE(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创业者是两位在“硅谷”土生土长的青年人——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由于从小就在“硅谷”耳濡目染,他俩深深地迷上了电子计算机。他俩在学校的学习成绩都很优异,然而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俩大学还没念完,就毅然踏上了“硅谷”的创业者之路。

那是在1974年,一种供娱乐的微机上市了,价格很贵,他俩谁也买不起。于是,他俩弄了一些元器件,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自己动手组装由沃兹尼亚克设计的微机,他们把自制的微机亲昵地称为“苹果机”。车库里栽培出来的“苹果”,功能多样,小巧玲珑,操作简便,朋友们见了个个爱不释手,这就使他俩的周末成了为朋友们“栽培苹果”的劳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