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到CD打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家写了一些东西,要推销出去。在家的时候,我就到县市级单位投过稿了。该轮到在省府各单位投稿了,为了投稿的方便,我就到CD打工。至于后来还向中央各部门投稿。那只是在CD投稿失败后的升级。
我在CD打了一年多时间的工,除了投稿以外,也有想在CD找个文化工作的原因,可是一直都干着粗笨的活。
1996年我继续留在CD打工,主要是思想保守,仍然对投稿还存有一点幻想,也对在CD找个文化工作还抱有一点希望。
从1996年6月,我在张茂林拆房队受伤,特别是在九眼桥流浪以后。我已经感觉到在CD投稿越来越渺茫,而要在CD找个文化工作则是比行蜀道还难。于是我不得不断了投稿的念头,也对在CD找个文化工作失去了信心。
总结我在CD一年多的打工生涯,得出的结论是,CD虽大,却承载不了我的希望。
以前我在家,为了追求我为社会作贡献的学者梦,把自己搞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异类,在家乡待不下去的时候,心里曾发出过“到CD去,留在家里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呐喊。
没想到,我到CD一年多的打工折腾,投稿四处碰壁,求职也高不成低不就。把激情都耗费光了。于是,我的内心又发出了“冲出CD,走出四川,到外省去看看,留在CD打工已无意义”的新呐喊。
可以说我早就有了冲出CD,走向全国去打工的心里准备。恰巧,我到老朋友扶贫职介所耍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去新疆捡棉花的信息。
我在扶贫职介所苦苦等待一年多来,虽然没有等来办报成功,没当成采编,却等来了一个到新疆捡棉花的机会,也算是没有白等吧!
虽然到新疆捡棉花,单枪匹马就可以去,但是没有组织,就得不到集体的护卫。更得不到合同的保障,这是到远方打工的大忌。很多人外出打工吃亏受骗,就是因为无组织盲目外出打工。
虽然到新疆捡棉花只是去干农活。但是继续留在CD打工,也只能干一些工地上或工厂里的粗活。与其留在CD干粗活,还不如出省打工。即使挣不到几个钱,也找不到较好的工作,起码可以多长点见识,为今后的发展积累阅历。
新疆不仅是中国棉花的主产区,也是世界几大优质棉产区之一。在棉花成熟的季节,严重缺乏拾花工。每年都要在内地招很多拾花工。主要是从四川、河南等地招收拾花工。因为这两个省的人很会捡棉花。
我在CD府南河工地,放下手中的活,跑到新疆去,除了捡棉花,还有去看看那个神秘的地方的原因。
因为我还在家没到CD打工的时候,就从广播中听到了很多有关新疆的消息,就对新疆产生了神秘感。由于我是个天生的好奇派,总喜欢追求刺激。这次去新疆捡棉花也是内心活动促成的吧!
人生的每一个发展机会都是应该抓住的。由于我抓住了去新疆捡棉花的机会,所以时至今日,我都还在为去了一趟新疆而感到自豪。
虽然在筹集去新疆的资金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在我利用朋友关系克服了困难之后,不仅去了一趟新疆捡棉花,而且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看来江湖是闯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虽然近年来到新疆捡棉花的环境不一样了,捡棉花的条件也大大的改善了。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人工价的提高,捡棉花的工价也涨了(据我们这里2015年到新疆捡棉花回来的人说,有些地方捡棉花的工价已经涨到了2元钱1斤)。
时间过了二十年,虽然捡棉花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哲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特别是中国人的进化,可能是世界各族中最缓慢的。这里不是要宣扬落后的思想,而是需要暴晒国人的劣根性。
当年在新疆捡棉花的故事,不仅值得我去写,也值得读者去看。
再说,我们的文学需要历史记载,后人也需要了解古人的经历。现在不是流行看穿越书籍吗?我的这本书不是在玩穿越,而是回忆我在1996年到新疆农七师一二三团三连捡棉花的经历,是真实的故事,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书。
这本书,不仅是真实的故事,而且在捡棉花回家后,就记下了第一手资料。
这本《新疆捡棉花》既不会打乱读者的正常思维,更不会误导读者的言行举止。对阅读者的生活和工作是有益无害的,读者完全可以无后顾之忧地看完。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今天的读者看的,也是写给未来的读者看的。所以,我无意只讨好当代的读者,不会只写一些当代人所喜闻乐见的东西。
书中写的内容虽然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但是作者在经历了坎坷的人生,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后,把当年发生的故事经过文艺化处理,整理成书,应该是值得一读的。
今天的人不是还在看古人写的古书吗?今天的作者不是还在挖掘古人的故事作为写书的题材吗?
一本书有没有价值,不取决于故事的远近,只取决于书中的内涵,和书中所表述的哲理,你说是不是。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清泉村2组杨开金QQ:2120552598
这本书的发稿与上本书一样,每天一篇,停电或发生了意外事件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