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心智活动。它也指用口语、书面语进行交际活动的社会情景。
3.结构
结构是指语言知识结构,语言知识的体系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结构性。结构包括音素结构、单词结构、句子结构。
4.规则
规则是指语法规则和转换生成语法规则两层含义。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词形变化规律和遣词造句的规律,用以生成许多合乎语法的句子灵活表达思想,在积累语言感性材料基础上点破和归纳语法规则。
5.交际(功能)
交际是指为交际运用外语的能力,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
(三)七步教学法
《直接拼音英语入门》前言中指出,情景功能对话七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理解→模仿→记忆→表演→读→运用→写
1.理解(understanding)全班边看投影图像、边听完整的对话录音,整体逐句各一遍,感知和理解对话内容。
2.模仿(imitation)全班看投影图像,先集体、后个别逐句模仿录音的对话。
3.记忆(memory)全班边看投影图像,边听边记忆完整的对话,在记忆的基础上展开合作的pairwork或groupwork,相互边回忆、边对话,进一步加强回忆对话。
4.表演(act)在pairwork和groupwork的基础上,请几对学生上台表演,激励他们互相竞赛。
5.读(reading)全班学生集体跟着录音先轻声模仿对话,后大声模仿说,再个别或分角色读,培养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的能力。
6.运用(performance)学生双人或小组在创设类似的新的言语情景中或老师提供的情景中进行对话活动,然后请几对学生上台表演新情景中的对话。
7.写(writing)要求把对话中选出的部分单词按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则拼读、拼写和进行书面问答、造句和写话训练,使听、说落实到读、写。
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
认知活动的方式就是认知技能,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活动方式,以抽象思维的活动方式为主要成分。能力的发展以有关的技能为基础,如敏锐捕捉非言语信息的技能是人的管理能力的基础之一。大学生的认知技能主要表现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方式。虽然教师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努力程度,也能使学生对其能力充满自信,但是如果没有改变原有的、使学业遭受失败的认知技能,学生的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不良的学业状况难有质的改变。“学会学习”实质上是掌握由认知技能组成的学习方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学习的复习阶段,如何认识复习的作用并有效进行复习?复习看似简单,好象在脑子里划道道,越划越深,复习一次就加深一点,这是很多学生对复习的认识并以此来进行复习的。按照现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编码在复习中起决定作用。所谓编码就是拿已储存的信息对新输入的信息不断加以处理,使其愈来愈与个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心理格局合模,从而妥贴地加入到个人的经验体系中去。复习不是被动的印留,而是不断的主动编码,不断提高编码的适宜性。通俗地讲,复习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只靠反复不能加强记忆,复习不只是为了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为信息加工提供机会,复习一次就有一次加工,就多一次重新考虑或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机会。教师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时,如能提醒他们每复习一次就要努力加深一次对材料的理解,这样的复习就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国内很多研究在分析学生们学业归因倾向时,都以考试成绩作为划分不同类别的根据,因为考试成绩最容易量化。其实,学生的学业归因倾向不仅存在于课堂学习和考试,还包括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实践活动等方面,如何用更全面、更完善的方法研究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各方面的学业归因倾向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情商与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
客观世界的改造与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自省
是指通过对自我的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子的弟子曾参关于自省问题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3.忠恕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忠恕是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关于“忠”,曾子曾经说过“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慎独
慎独也是孔子的道德思想中的一样,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最早出现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礼(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作到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可见,这是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
5.中庸
中庸之道这个成语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关于中庸思想,历来也为一批人所称道。中庸既是儒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所以它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在道德的自我修养中,儒家历来把能否把握中庸之道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选贤任能的一条重要标准。因为能把握中庸之道就意味着他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各种事物的分寸(即“度”),既不过也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度”的掌握尤为困难和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人感情或挫伤下级的积极性。中庸之道的修养实在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一门重要学问,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中庸的本质是适度与和谐而绝对不要把它理解为调和与折中(那是一种误解甚至歪曲),我们应当为中庸正名。
格言小语
对智力本质的追问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
——Gol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