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
——爱迪生
(一)
爱迪生8岁的时候,母亲南希将他送到了附近的一所小学。这个学校里只有一个班级,一个老师。这位名叫恩格尔的老师同时也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
学校的课程设置枯燥呆板,一点也引不起爱迪生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坐在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而是在下面随便走动,有时干脆就跑到外面去玩。有时候,他还收集别人丢弃的物品,制造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并带入教室,在课堂上玩这些东西,根本没注意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
在做作业时,只要有一个问题得不到解答,他就不会继续做下一道题,这样他也经常完不成作业。为此,不了解爱迪生个性的恩格尔老师就把他当成一位迟钝笨拙的学生,认为他是个“低能儿”。
有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大家都在认真听讲,可爱迪生忽然举手问道
“老师,1加1为什么等于2?”
爱迪生的问题让老师张口结舌,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解答。
这样,在学校不到三个月,老师便将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叫来了,对她说:
“这个孩子一点都不用功,简直就是个‘低能儿’,总是提出一些可笑的问题,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其他的学生,你还是把他带回家吧。”
爱迪生的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很生气,她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低能儿。她说:
“我认为阿尔比其他同龄的大多数孩子都聪明,我想我可以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来这里了!”
当南希带着小爱迪生走出校门时,一阵心酸,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她绝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低能儿。相反,根据她平时的观察,她觉得爱迪生不仅不是低能儿,还是个非常聪明优秀的孩子。
在受到这种刺激之后,南希便决心付出全部心血教育爱迪生,让他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人物。
在回到家后,南希问爱迪生:
“老师说你是劣等生,你认为这是耻辱吗?”
“不,我并没觉得这是什么丢人的事,我倒是觉得很不服气呢,因为……”
“因为什么?”
“因为,我想知道的事情老师一点都不教;我不想知道的事情,老师偏偏又要教。”
南希听了爱迪生的话很高兴,告诉他说:
“说实话,亲爱的阿尔,老师说你是个低能儿,但妈妈却不这样认为。从明天起,你就不要到学校去了,我会在家里好好教你。不过,你也要答应妈妈一件事。妈妈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让你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人物,你能不能答应我用心学习呢?”
“妈妈,我答应您,一定要做个伟大的人。”爱因斯坦大声说。
年幼的爱迪生就这样永远地告别了学校,这位以自己的深邃智慧巨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家,一生就只上过这三个月的学。从那以后,母亲就成了爱迪生的“家庭教师”。
爱迪生的母亲南希曾经做过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她很清楚,她能采用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爱迪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志去发展,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制止即可。
根据母亲南希的计划,无论春夏秋冬,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爱迪生都要每天坚持学习。爱迪生从来也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则是学习方法。南希认为,多思考比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更重要。只要是爱迪生看得懂的书,无论多难,都应该让他看。
爱迪生的母亲有着高超的教育才能,将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她经常和儿子一起坐在门前,一边晒太阳一边上课;她还带着儿子到高高的瞭望塔上,一边乘凉,一边阅读;冬天,她还会与儿子一起围着火炉上课。
后来,爱迪生曾这样说:
“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的老师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从那时开始,我决定为她争光,决不辜负她的期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二)
在母亲南希的教导之下,爱迪生在学习英语、数学、文学、地理等一般课程的同时,开始阅读课外书籍。阅读也打开了爱迪生的视野,虽然书中有许多他看不懂的地方,但无疑的是,他被书中展示的多彩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住了。爱迪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傲游,如饥似渴地汲取人类先哲们的智慧和思想。
虽然这时的爱迪生才只有8岁,但他却已经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文学家狄更斯的著作。
到9岁时,爱迪生已经能读懂一些即便是中学生也难懂的书了,如《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包括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蒸汽机到氢气球,以及当时许多人们所熟悉的化学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也是爱迪生所需要的书,它为爱迪生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后来,他曾回忆说:
“《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10岁。”
后来,爱迪生几乎作了书中指定的所有实验,对化学也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中的地下室成为他的实验室,那里有200多个玻璃瓶,里面都装满了化学制剂和试剂。在进行实验中,经常会有小小的爆炸事件发生,父母既因此为儿子的安全担忧,又为儿子能自己动手做这些实验而骄傲。
南希见爱迪生的各种实验器材和药剂到处乱放,就教育他说,做完实验后,各种杂物应该分类规整一下,特别是一些有毒的物品,应贴上标签。后来,她发现爱迪生经常带着别的孩子来试弄这些药品,就坚持要爱迪生把有毒的试剂随时锁起来。
10岁时,爱迪生又读完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英国史》及《世界史》等,甚至还包括自然科学巨人牛顿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这些大部头的著作都成为爱迪生日常涉猎的对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读起来自然很吃力,但爱迪生从书中也学到了重视实践的真理。
不过,爱迪生在读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开始蔑视起数学来。这种态度并非因为他不需要借助数学去判断涉及数学的许多问题,而是因为爱迪生的一些朋友为他解释了这本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后来,爱迪生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认为如果牛顿少知道些数学问题的话,他的知识面会更宽广一些。从此,爱迪生开始讨厌数学,并且一直没有恢复对它的好感。他将数学当成一种数字工具,可以用它来完成推理的逻辑结论,但数字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结论。所年后,爱迪生甚至很自负地说:
“我可以雇来数学家,但他们却不能雇用我。”
后来,爱迪生在财富积累上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数学家,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并将发明很快转化为产品。
母亲南希对爱迪生所进行的启蒙教育,使爱迪生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让他终生受益。但对于一个发明家来说,童年时代的这些“系统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当中,爱迪生逐渐感到物理、化学和电工学等原理知识的不足,这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困难。当他需要解决一个难题时,就集中时间和精力大量阅读和实验,来弥补自己所受教育的空白。在后来回忆自己的人生时,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
“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三)
在爱迪生的童年时代,“电”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在人们纷纷开发电的实际用途中,最早将电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加以运用的就是电报。
1858年,在纽约和几个城市远至芝加哥之间架起了大约800英里长的电报线。报纸上还刊登了电报员用电报连接城市的传奇故事。那时,人们对电和电报的兴趣正像我们现在对宇宙的兴趣一样浓厚。
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爱迪生,通过电报对电的兴趣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爱迪生来说,“电”无疑是一个充满着神奇与想象的字眼。爱迪生暗自为自己制定及计划,他要在这个神奇的领域试一试。爱迪生确信,他将来也可以发明一种电报。
爱迪生是个想干就干的孩子。可是,当他决定开始对电进行试验,需要购买各种电器装置时,父亲塞穆尔的生意却不好了,爱迪生的零花钱也随之减少了。去哪弄钱购买电器材料呢?爱迪生有些犯愁了。
1859年,爱迪生12岁了。这一年,从缅因州的波特兰至圣克莱尔河东岸的萨尼亚主干线铁路已经实现了部分通车。在河的西岸,又开辟了连接萨尼亚与休伦港的轮渡。与此同时,还开辟了从休伦港到底特律的南北单线。
铁路为小爱迪生提供了机会。爱迪生打听到,新铁路的早班列车上需要一个报童,而且报童还可以在火车上卖水果和饼子等。虽然铁路公司不付任何报酬,但报童可用很少的钱买下食品,然后在火车上用高一点的价钱卖出。爱迪生喜出望外,决定争取到这份工作,挣些钱来购买自己的实验设备。
但当爱迪生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南希后,一向支持儿子的南希却坚决反对。南希想到了那些可能发生的可怕事件:一旦火车相撞,甚至翻个底朝天怎么办?爱迪生才12岁,他在车上遇到坏人怎么办?
不过,父亲塞穆尔倒是很想得开,他认为爱迪生在车上可以得到锻炼,学到很多东西。
经过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及发誓保证后,爱迪生终于在从休伦港开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了一名报童。
在火车上工作时,爱迪生一时也不闲着,总是不停地忙碌着,一会儿卖报纸,一会儿卖水果。空闲的时候,他就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
爱迪生卖报的那趟火车是从每天清晨7点驶出休伦港,10点抵达底特律,下午5点半返回,9点半到休伦港。火车到底特律后,爱迪生就先到报馆批报纸,准备在归途上卖。每当火车抵达车站后,没卖完的报纸就会被在车站玩耍的孩子抢去帮他在周围卖掉。
不久后,铁路当局又开通了底特律到格拉提沃加的铁路线,每天也是朝发夕至。爱迪生虽然也很想在这条线路上卖报,但分身无术,于是他就雇了一个报童安置在这趟车里。后来,他每天早晨就从底特律装运两筐蔬菜,火车到站后,他的小助手就将这些菜运到一个他租下的由另外一个小孩看管的摊位上去。由于这些从底特律运来的蔬菜比当地出产的新鲜,销售量日渐增加。
除了卖菜外,爱迪生还利用这条铁路逐渐开展多种小生意,比如帮农民将新鲜的奶酪运到底特律去卖,他赚一点差价;在各种浆果成熟的时节,他就用低价将大量浆果批发过来,然后卖到底特律去。
不久,新干线上又增加了一趟列车,爱迪生又雇了一个男孩作助手,在列车上卖报,然后在不同城市之间倒腾蔬菜、水果及其他物品等,进行销售。这样,他每天就能收入好几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劳动收入。几个月后,爱迪生在一周内就能赚到20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低的收入了。
再下一步,爱迪生就开始出售自己家周围菜园的蔬菜产品。他曾说:
“在火车上跑的几个月后,我在休伦港开了两个店铺——一家出售报刊,一家卖蔬菜、黄油、奶酪和当季的草莓等。一个店铺里,我雇佣一个伙计,他们与我分享利润。”
就这样,一个12岁的少年,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个“少年资本家”。当时帮爱迪生看店的少年后来回忆说:
“爱迪生是个性格温和的少年,有着中等的身材和棕色的头发。他只要一工作起来,就会废寝忘食。他总是买最便宜的衣服穿,一直穿到破烂不堪才会换上新的,但会经常保持衬衫的干净。他很少梳头发,皮鞋也从来不擦。”
爱迪生的收入在当时是十分可观了,但他从没乱花过一分钱。每天,他会抽出1美元交给母亲补贴家用,余下的钱除了吃饭外,全都用在买书和各种实验用品上。
每天长达14个小时的工作,爱迪生不仅要卖报纸,还要经营他的两个店铺,十分忙碌,但他从来没有忘记学习。母亲的话经常在他耳边响起:
“牛顿和瓦特在学校里都不算是优秀的学生,但他们并不灰心,仍然继续不断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和发明家。所以,只要你努力用功,妈妈相信,你未来也一样可以发明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