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鲍鹏山说老子
46453800000007

第7章 人生三宝

关于个体在社会中如何自处,是老子《道德经》里阐述最多的内容,与孔子仁爱、济世思想所不同,老子向往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那么老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消极的人生哲学?我们又能从老子的处世哲学与智慧中寻找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老子的思想里面,写的最多的是关于个体在这个社会上,如何自处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之为人生哲学。我们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道经》和《德经》。前面三十七章是《道经》,后面四十四章是《德经》。《德经》实际上就是讲个体的部分。那么老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

实际上老子的人生哲学,包括后来庄子的人生哲学,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判断之上:这个世界是危险的;这个世界是不可信赖的;这个世界是充满陷阱的;这个世界也是没有正义的。因此,你对这个世界越是有用,你越是危险,你要想没有危险,你要想好好保全自己,那么你最好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庄子在《人间世》的最后讲了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特别有意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庄子虚构的人,几乎是一个废人,另一个却是大名鼎鼎的圣人孔子。令人非常吃惊的是,庄子在这两则故事里边,给予这个废人是表彰、羡慕和推崇,把他当作一个模范,向别人来推荐。而给予孔子的是什么呢?是嘲笑、批评,是否定。

当然这个故事是庄子编的,我们看看他怎么来编这两个人的故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废人,这个废人的名字是庄子虚构的,这个名字一听也就很有意思,叫支离疏。一看到这三个字,你就会想到汉语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支离破碎。没错,汉语中支离破碎这个词,就跟这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的名字就给人感觉是支离破碎的,他那个人会怎么样呢?他说这个人是一个严重的残疾,“颐隐于脐”,自己的下巴跟自己的肚脐连到一起了。“肩高于顶”,两个肩膀比头顶还高,“会撮指天”,辫子是指向天的。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来,这个人肯定是严重的一个畸形。“五管在上”,既然头已经垂到了下面,那么身体的内脏也就在头的上面了。“两髀为胁”,两条大腿夹在自己的肋骨上面,严重残疾,而且残疾得让人目不忍睹,简直没法看了。可是庄子偏偏写出了他“废”中的不废,正是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里边,却偏偏是混得最好的人。他怎么养谋生呢?“挫针治繲”给人磨一磨针,缝一缝衣裳,他就足以糊口了。给人筛筛糠,簸簸米,他甚至可以养活十个人。而且像他这样无用的人,社会不会来找他麻烦,这是最重要的。“上征武士”,统治者要打仗了,要征兵了,不会征到他的身上。他是残疾人,所以他不要服兵役。很多年轻力壮、体格健壮的,到了前线战死了,成了炮灰。他这样的人,反而可以待在自己的家乡,寿终正寝。反过来,当统治阶级哪一天发善心了,要给全国的残疾人一点恩惠,名单上肯定有他,征兵的名单上没有他,但是国家给残疾人接济的时候,他反而可以去领一些粮食和柴火回来。

庄子写了这样的生存状态之后,发出了一句感慨。他说,很多体格健壮的人,都已经战死了,而这个人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搞得如此支离破碎,才足以养生,终其天年。

讲了这个故事之后,庄子又马上说出另外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孔子是这个社会中最有用的人,也是最希望能得到重用的人,所以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希望有朝一日,用他的思想来改造世界。那么庄子在故事里对孔子进行嘲讽。说孔子到了楚国去,楚国有一个狂人,相当于一个隐士吧,名叫接舆。接舆就专门到了孔子的门口,把孔子教训了一番。他说: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他把孔子称为凤。老子是龙,孔子是凤,这也是中国文化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他说,孔子啊孔子,你的道德怎么如此的衰败啊!你整天这么颠簸周游列国,试图推销你的治国思想,可是你知道不知道?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啊。过去的一切你追不到了,未来的一切你也等不到啊。今天这个世道,你能够免于刑罚,能寿终正寝已经很不简单了,你怎么这么糊涂呢?福在那个地方,像羽毛一样轻,你却不知道把它接收下来。祸是那么重,你却不知道避,你偏偏在这样一个充满凶险、充满陷阱、没有正义的世界上到处碰壁。

接舆最后还唱了两句诗: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迷阳是一种带刺的小草。他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陷阱,到处都有迷阳草。带刺的迷阳草,你不要妨碍我行走,你不要伤了我的脚啊,我已经绕着弯子在走了。接舆用这样的歌,来告诫孔子,这个世界处处都有危险,你绕着弯走,都不一定避得开,你偏偏在这个世界上如此大意,如此莽撞。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栗,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庄子·人间世》)

庄子在《人间世》这一篇文章,最后写了这两个故事,表达了儒家和道家对这个世界的不同观点。道家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的看法。就是这个世界没有正义,这个世界没有安全。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危险,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是荆棘。既然如此道家所选择的是什么呢?是惧怕,是躲避,是绝望。而儒家的选择是介入,是参与,是改造。

所以老子的人生观和人生哲学,就不是积极的人生哲学,恰恰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如果说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大智慧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讲,他不是积极的智慧,而是一种消极的智慧。

从庄子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和道家的思想,虽然有大智慧,但也有消极厌世的一面。那么我们又能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老子有一句名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个人生的法宝,我一直紧持在自己的手中,保护着它不要丢失,哪三种人生的法宝呢?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很多人解释这个“慈”就是慈爱,也不错,但是不准确。这个“慈”实际上是珍重、慎重、保重的意思。就是对自己来说,这个世界既然如此的危险,所以我一定要珍重自己的生命,一定要慎重的为人处事,要好好保重自己,这是“慈”。所以韩非子的解释很准确,韩非子的《解老》中说: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一个人如果真正爱护自己的话,绝不会违法乱纪。我们有很多人追求享受,甚至不惜违法乱纪,那不是真正的爱惜自己。真正爱惜自己的,一定不敢违背法度。所以“慈”这个地方是珍重、珍惜的意思。

后来庄子又讲了一句话,他说一个人在世上有两句名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

这个话讲的非常好。就是做善事,你不要想着出名,因为名声大了有害处。我们刚才讲了,因为老子对这个世界整体的判断,是觉得这个世界是坏的,是充满凶险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你的名声越大,你的危险越多。所以你做善事没问题,但是不要追求名声。那么有的时候,你可能也会做一点坏事,做一点小恶,这有时候是难免的,但是你一定要注意,“无近刑”,不要触犯法律。“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觉得这是对于老子“慈”的一个准确的解释。

三宝之二——“俭”。有的人说“俭”就是节俭,没错,但是不全面,还要加上简单、节制。什么叫简单?不把事情弄得太复杂,自然而然,做得随意一点,为人处事简单一点,这是简的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节制,节制是最为重要的,做事情一定要有所节制。所以老子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没有什么比不知足更大的祸了,没有什么东西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过错了。韩非子对这两句话,曾经举过一个古代的故事来说明,为什么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呢?他举了春秋后期三家分晋的故事。晋国是北方的大国,晋国一开始有六家大夫,权力很大,国君的权力全在六家大夫那。有哪几家呢?范氏、中行氏、智氏,除了这三家之外,还有就是战国以后的赵、魏、韩,总共加起来六家。在这六家里面,范氏和中行氏是比较弱的。所以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这四家合起来,首先把这两家灭了,这两家的土地就被瓜分了。按说已经不错了,你们已经瓜分了这两家了。

在剩下四家里面,智氏是最大的,当时智氏的掌权人叫智伯瑶,这个人很贪得无厌。他在分掉那两家之后,他又在想着把剩下的三家,也一家家蚕食掉,然后整个的晋国就被他一家把持。他有这么样的一个贪得无厌的欲望,不知足。于是,他一步一步来。首先,巧立名目,让赵氏、魏氏、韩氏,每人拿出一百里土地给他,魏氏和韩氏很害怕智氏,因为智氏的势力也很大,一家给了智氏一百里地。智氏又派人到赵氏那个地方,赵襄子是一个强脾气,赵襄子说,我的土地是祖先传给我的,我做子孙的怎么能够随便地吧我的土地让给别人呢?坚决不给,还真碰到钉子了。

智氏既没有面子,也没有满足他的贪欲。为了实现他的贪欲,他就联合了魏氏和韩氏,这三家组成了联合军队来进攻赵氏,想把赵家也一举灭了。可是魏氏和韩氏心里很明白,今天把赵氏灭了,下面智氏要动手,就要收拾他们两个了。所以他们当时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跟着智氏去攻打赵氏,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并不愿意,这场战争打得也不顺利,整整打了两年,赵家的城市还没有攻下来。打到最后,赵家终于抵不住了。赵襄子就派他手下的一个人,找到了魏氏和韩氏,跟他们说,今天我赵家灭了,明天就是你们,我今天的下场就是你们明天的下场。韩氏和魏氏心里也很明白,知道这肯定就是这样的结局。赵襄子就说,不如我们三家联合起来,把智氏给灭了。最后的结果是赵、魏、韩三家联合起来,出其不意,把智家给灭了,把智伯瑶给杀了。而且智伯瑶被杀以后,赵襄子因为非常痛恨智伯瑶,他把智伯瑶的头给砍下来了,把他的头颅做成夜壶。

我们来看一看,智伯瑶本来是晋国六家里,势力最大的,可是他最终的结局是最惨的。为什么他有这样一个结局呢?韩非子给他的评价,就是老子的这一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如果他当初知足了,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韩非子在解释老子的“咎莫大于欲得”的时候,也举了一个例子,也是晋国的事情。晋献公想灭了虢国,但是要灭了虢国的话,必须要从虞国经过,因为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晋献公就向虞国的国君请求。你能不能够让我的军队,从你的国家经过,我们到你国家的另一边,把虞国给灭了。虞国的国君当然不愿意,虞国的大臣们也不愿意。大臣们还讲了一番道理,我们和虢国之间是唇亡齿寒,它被灭了,我们也就跟着麻烦了,所以千万别这么做。所以一开始晋献公想从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的这个想法,受到了挫折。

那么他接着要想办法,要给虞国的国君送一点礼物去,晋献公身边有一块很漂亮的玉璧,而且还有一匹很好的马。他就派使者把玉璧和宝马送到了虞国,跟虞国的国君说,我给你送这一块漂亮的玉璧,还给你送这一匹宝马,怎么样?你能不能给我们让开这条道,我们到你的国家的另一边去,把虢国给灭了。本来虞国的国君是很聪明的,这事是不能干的,但是他一看到这一块漂亮的玉璧,看到这一匹宝马,汉语里有一个词,叫“利令智昏”,这个时候他的智慧就昏了,他就答应了。于是,晋国的大军,从虞国过去,把虢国给灭了。灭了虢国之后,晋国的大军回来的时候,顺手也就把虞国也灭了。

当虞国被灭了之后,晋献公送给虞国国君的玉璧和宝马,自然又回到了晋国。晋献公还说了一句很难听的话,他摸了摸玉璧,这个玉璧还是那一块玉璧,可是这个马已经老了一点了。虞国国君最终的下场,是身死国灭,他为什么会得到这样一个不幸的下场?韩非子讲,“咎莫大于欲得。”他到底犯错误犯到什么地方?他犯错误就犯在他太贪得了,他看到这么一个好东西,他就想要。当你有欲望的时候,就可能是你犯错误的时候。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大于欲得。”(韩非子《喻老》)

所以老子说,人生的三个法宝之二是“俭”,就是要节制你的欲望,不要贪得无厌,要知足。同时,不好的欲望也要节制。所以这个人生三法中的节制啊,可能比“慈”还重要,“慈”就是对自己好一点,更珍惜自己一点,不要违法乱纪。但是节制自己的欲望,这个要难得多啊,假如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那他真的就可以免于犯很多的错误。

鲍鹏山教授用晋分三国、唇亡齿寒两个历史故事,论证了老子所说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老子人生智慧所倡导的:慈与俭,而其中俭更为重要。鲍鹏山认为,老子所说的俭,是一种节制,节制个人的欲望。而中国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圣人孔子,也有相似的观点。

孔子也讲过类似的话。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约”就是俭。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假如能够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很谨慎、很节制,那么他就很少有失误。孔子的这个思想,跟老子的“俭”是非常相近的。而我们知道孔子本人,在他的性格和气质里面,也有很注重“俭”。子贡曾经总结过他的老师,孔子的气质,他说我们老师的气质是五个字:温、良、恭、俭、让。

实际上,你贪来的那么多东西,真的会给你带来幸福吗?贪来的东西,就一定能够守得住吗?所以老子又告诫我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

满堂的金玉,你有办法能守得住它吗?一个人富贵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富贵了,又骄横霸道,那就一定会带来祸患。“富贵而骄”可是人的通病。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子也谈过,一个人富贵以后,往往是骄横霸道的。而老子告诫我们,富贵了以后你如果骄横霸道,你一定是“自遗其咎。”

周公就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类似的话。

周公就是周公旦,他的身份很高贵,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灭商了以后,不久就病死了,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不懂事,而当时周王朝刚刚建立,天下还不太平,成王当然无法震住这样的局势,周公作为周成王的叔叔,就主动担起大任,留在西周的首都镐京,帮助他的侄子来治理天下。而周成王自己的封地在哪呢?在鲁国,鲁国开国的国君就是周公。但是因为周公要留在镐京帮助他的侄子治理天下,鲁国这个地方他就不能去了,于是他就让儿子伯禽去。

周公在伯禽去之前,给他讲了一番话,他说,你要小心一点,你不要因为现在有了鲁国,有了这么一个诸侯的身份,你就骄横霸道,一定要谦虚。然后周公以自己来做例子,他说我是周文王的儿子,我是周武王的弟弟,我是周成王的叔叔,而且现在我又做天下的宰相,你看我的身份怎么样啊?我的身份难道不是既富又贵吗?可是我有了这么样尊贵的身份,我是怎么做的呢?

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我正在洗头,假如听说有人要来见我,我根本不敢把头洗完,我赶紧用手抓住湿淋淋的头发,跑出去见他。常常我洗头的时候,因此要中断很多次,我不会让他们在外面等我。吃饭也是一样,我正在吃饭,听说有人要来见我,我不是让他等着我把饭吃完,我是赶快把吃到嘴里的饭吐出来,我先去接见别人。一顿饭也常常被这样中断过很多次。他对他的儿子说,我为什么要这样,我担心别人说我骄傲,说我因为有这样高贵的身份以后,就轻视天下的人才,所以我要特别谦恭,这样才能够收揽天下的人心,才能够避免后患。然后周公对他的儿子再一次说,你一定要引以为戒,你到了鲁国以后,千万不要犯富而骄的毛病。

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之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先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毁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是以衣成则缺衽,宫成则缺隅,屋成则加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其戒之哉!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以上两段引自《说苑卷十·敬慎》)

老子是明智的思想家,周公是明智的政治家,无论是老子还是周公,都知道“富贵而骄”是会给自己带来后患的,当然孔子也一样,我刚才讲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讨论过,人生的几种境界,他认为“富贵而骄”是人生中最低的一种境界。

有这么一幅很好的对联,我们来看一看: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出坐,向宽处行。

当然这幅对联是后人写的,但是从这幅对联里面,仍然能够看出来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是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思想已经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他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思想,很多很多的智慧,最终的来源都是老子。

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慈”,老子的“俭”,以及“不行其险”,平实人生的哲学精髓。“享下等福”就是“俭”,就是节俭、节制。“就平出坐,向宽处行”,也就是我们的人生应该是平平实实的人生,不应该有很多艰险。

为什么我们说要“享下等福”呢?为什么老子说人生应该要节制,不应该不知足,不应该贪得无厌呢?因为老子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祸福是相依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你别看那是一个祸,福也往往在其中。你别看这一大堆的福,可是祸也就潜伏在其中。所以享下等的福,你也就可以避免太多的祸,享下等的福,你的心态一直是谦卑的,你的人生一直是平实的,你就可以有一个平实的人生,有一个宁静的心灵。

韩非子在《解老》里进一步解释说,人遇到了灾祸迫害就会小心翼翼畏惧惊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人一旦畏惧惊恐就会行为举止端正正直,那么,行为举止端正正直就会怎样呢?他就一定会深思熟虑,然后就会明白事理。

所以只要他能保持行为举止端正正直就不会遇见祸害,也就能安享天年了,人生圆满。同样的,明白事理的人一定做事情有好的结果和收获。如果一个人能身全长寿又富裕高贵,那不就是“福”吗?

那我们反过来想一下,是不是同样是这个关系呢?一个人有福了,大富大贵了,那么他是个什么状态呢?一定是锦衣美食,生活奢华是吧?那么我们说这种人,他就一定会怎么样?一定会有生出骄奢之心。骄奢之心一旦生长,那么行为就一定不会端正正直,会怎么样呢?会“行邪僻”,也就是品行不端,乖谬不正。那他做事就一定会违背事理,违背客观现实规律。结果是什么呢,“则身死夭”,那么就容易面临死亡和夭折,做事情也就很难成功。如果一个人内有死亡夭折的灾难,在外又没有成功的可能,那不就是大灾祸吗?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祸往往是依附着福而来的,福里面又经常潜伏着灾祸。这就是老子说的智慧。也是老子对我们一种真诚的告诫。

老子的人生三宝里面,我们特别分析了,“慈”和“俭”。那么还有一条,“不敢为天下先”。这个“不敢为天下先”又是什么意思呢?“不敢为天下先”为什么也能够成为我们人生的三大法宝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