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信仰导航
46466000000010

第10章 “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1)

正确回答“六个为什么”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六个为什么”是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六个为什么”的正确认识,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

在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诸多因素中,对“六个为什么”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是主要因素之一。搞清楚“六个为什么”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思想政治基础。只有把“六个为什么”深刻领会了、真正把握了,大学生才能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本章在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对“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入阐述,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探索形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

信仰导航3.1理想信念概述

3.1.1理想信念的科学涵义

1.理想信念的涵义

“理想”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又被称作“志”,即志向。理想,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我认知和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逐步深化所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我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且有实现可能性的一种高度自觉的价值诉求,体现了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超前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根据内容不同,我们一般将理想划分为社会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居于主要地位,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内容。

信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渗透了人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是经历极其复杂的内化过程而形成的,因此,信念与其他观念形式不同,它“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坚定的信念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

理想和信念作为人类意识的一部分,同属精神范畴;作为人们对客观社会存在的价值追求,它们既是人们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的全部历史条件、环境等的反映,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理想和信念之间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理想的选择是坚定信念的前提,信念的形成则是理想实现的力量。在很多情况下,理想是信念,信念同样是理想。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都是人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和精神力量。

2.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因此,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理想信念必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看可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高理想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具体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做了具体阐释,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其二,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其三,对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了一个质朴的道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动力。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共产主义成为一切先进人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总而言之,任何理想信念都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它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人们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理想信念的内涵也将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群众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追求的崇高目标。

3.1.2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产生于认知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认识结果进行体验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人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具有自身固有的特征。

1.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理想信念总是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其具体内容和实现程度都体现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关系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纵观人类历史,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都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所决定,并以其特定的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力图将能够代表其利益的理想和信念传递给人们,使其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但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资本家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宣扬的是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理想信念,而没有一个统治阶级能够像无产阶级那样,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没有自己的狭隘私利和特权需要维护。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武器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理想信念。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也正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是现阶段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应树立并为之努力奋斗的。

2.时代性

理想信念的时代性,就是指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应当说,理想信念不同于空想或幻想,它不是人头脑中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生产方式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受到特定时代的制约。

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环境都有所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理想信念也就相异。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理想信念的目标就是要肃清社会中的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现阶段,当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已经趋于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共同理想的具体内容就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知,理想信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发展,而理想信念的这种循环往复、逐渐上升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3.稳定性

理想尤其是信念的产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接触到的大量形形色色的思想、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之后,自己认为正确并坚定不移地在行动上加以维护和贯彻的结果。与此同时,对于这种行为主体主动加以维护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种在认知层面上的肯定,更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强烈认同。因此,理想信念作为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自从确立之后就表现出一种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

此外,理想信念的稳定性还因为它具有合目的性,是符合人们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集中体现了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某一阶段乃至终生行动的持久的精神向导。当然,这并不是说理想信念不可改变。一般情况下,对于已经确立的理想信念,人们往往会对其持肯定的态度,只有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验证、并确认其真正错误之后才有可能逐步改变。

4.实践性

与一般认识不同,理想信念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直接建立在人们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对自我认识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从意识形态上看,它不是简单思辨的产物,也不是单纯理论推理的结果,而是人们通过对大量社会实践经验材料的分析,所形成的对现实或未来深信不疑的精神状态,并随着主体社会生活实践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而逐步发展完善。同时,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具有持久作用的精神力量,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指导并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去正确地追求个体目标并实现自身价值,促使理想转变为现实。可见,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一刻都离不开实践,它引导人们社会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完善、循环升华。

5.前瞻性

理想信念前瞻性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是人们对未来生活有依据的、合理的想象或追求,是对自我和社会发展现实状态的价值目标追求和科学超越构想。理想信念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对眼前现实的实然性认识,而是表现为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对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性认识。它是人们立足于现实基础、发挥主体创造性的产物。其次还表现在理想信念作为人们可以实现的目标和追求,这种目标和信任感往往来源于人们在脑海中勾勒出来的远期的、在当前看来暂时是难以企及却又深刻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正是由于这种确认和笃信的情感体验,使人们能够具备对现实开发和拓展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使人们的思维在空间上指向世界,在时间上指向未来,促使理想信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3.1.3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正如江泽民所说:“为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不仅是推进事业发展、增强人民团结的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廓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帮助大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变得愈发重要。

1.理想信念具有导向功能,它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理想信念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确定起来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认同。当一定的理想信念确定之后,它就会使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事物作出选择、分析、评价,并使之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个人理想信念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社会理想则为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它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方向盘、导航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但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激烈,新自由主义、所谓普世价值等西方社会思潮借助全球化浪潮进一步蔓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更加多样化。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道德理念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使大学生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牢固树立科学、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理想信念具有激励作用,它能够驱动人们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奋斗、锐意进取

人的行为是一定内部思维意识向外部现实表现转化的反映,是人们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将纳入自己意识体系的思想规范、价值观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的双重驱动都使人们自觉地产生这种外化行为。但相比较而言,作为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是人们深层次、高层次的思想观念,它显示出比一般的思想、动机更长久、稳固的驱动力量。因为,理想信念产生之后就会自觉地与人们的需要、意志、兴趣、动机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人们去努力奋斗。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高尔基说得好:“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可以说,理想信念越崇高,人们在克服困难时候的动力就越强大越持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现在,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错误思想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渗透力度也日益加大。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而激发其从实际出发,自觉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贡献力量的决心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