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天干与地支
46467800000005

第5章 有关干支的史事(2)

朝廷腐败,地主豪强如狼似虎,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天灾,逼得老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了,只得纷纷起来造反。巨鹿郡有兄弟三人,老大张角,老二张宝,老三张梁,都挺有本事。张角懂得医术,为穷人治病从不收钱,穷人都很尊敬他。张角知道农民受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天灾的折磨,都盼望出现一个太平世界,好过上安乐的日子。于是他创立了一个教门叫太平道,利用宗教把群众组织起来。他还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起传教。张角派他的兄弟张宝、张梁和弟子周游各地,一面治病,一面传教,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大约花了十年工夫,太平道传遍了全国,各地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当时,地方官认为太平道劝人为善,为人治病,因此谁也没有认真过问。朝廷里有一两个大臣看出苗头,奏请汉灵帝下令禁止太平道。汉灵帝正忙着建造林园,根本不把太平道放在心上。张角把全国几十万教徒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举一个首领,由张角统一指挥。张角和三十六方首领约定,于“甲子”年(184年)三月初五,在京城和全国同时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指东汉王朝,“黄天”指太平道。张角暗暗派人用白粉在洛阳的寺庙和各州郡的官府大门写上“甲子”二字,作为起义的暗号。

不料,在离起义还有一个多月的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的叛徒向朝廷告了密。朝廷立刻在洛阳搜查,将在洛阳做联络工作的太平道领袖马元义逮捕斩首,和太平道有联系的一千多人也惨遭杀害。形势突变,张角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一个月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称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三十六方的教徒接到张角的命令后,立即同时起义了。起义队伍人人头裹黄巾作为标志,人称“黄巾军”。黄巾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惩办官吏和地主豪强;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没收官家的财物,开仓放粮。不到十天,全国纷纷响应。起义军从四面八方涌向京都洛阳,各郡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汉灵帝这才慌了,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汉灵帝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同时派出大批人马,由皇甫嵩、朱儁、卢植率领,分两路前去镇压黄巾军。

黄巾军声势浩大,像黄河决口一样,官军哪里抵抗得了。大将军何进不得不奏请汉灵帝下了一道诏书,吩咐各州郡招兵对付黄巾军。于是,各地的宗室贵族、州郡长官、地主豪强都借着打黄巾军的名义招兵买马,抢夺地盘,扩张势力,拥兵自重,把整个国家搞得四分五裂。黄巾军坚持了九个月的苦战,终于被东汉朝廷和各地地主豪强的军队血腥镇压下去。在紧张战斗的关键时刻,黄巾军领袖张角不幸病死。张梁、张宝继续带领将士和官军进行殊死搏斗,先后牺牲。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化整为零的黄巾军一直坚持战斗了二十年。

经过这场暴风骤雨般的大起义,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了。

(七)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至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是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春,清朝附属国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也派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中国战败。陆上,日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占领了大片领土。1895年初,日军又侵占山东威海。

清政府无力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4月1日,日方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廷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的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可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八)戊戌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

在维新人士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因这一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是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维新或戊戌变法。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如下: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起来。

维新运动时期,各地创办了不少社会风俗改良团体,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延年会等,动员群众改变恶风陋习。维新派把移风易俗的措施,通过新政法令的形式,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公布于全国。例如:凡民间祠庙不在典册者,由地方官改为学堂,以便达到废淫祠、开民智的目的。乡试、会试及童生各试,过去用四书的一律改试策论,一切考试均不用五言八韵诗,以讲求实学实效为主,不凭借楷书之优劣分高下。准许满人经营商业,改变满人的寄生习俗。

由于维新人士在当局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一些过去不敢想、不能做的事情,如女子放足、女子上学等渐渐形成潮流。与欧美同俗、断发易服、废跪拜礼等在当时看来是极其荒唐的主张也正式向清廷提出来,甚至鼓动得光绪皇帝也动了心,想要换掉满族服装,废掉跪拜大礼。所有这些都为移风易俗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这些改革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政变,使变法仅维持一百多天便夭折了。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一直到死,长达十年之久。

这样,清朝最后一次复兴希望也破灭了。

(九)庚子赔款

1900年在干支上是庚子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二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和河北交界地区,是在义和拳等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帝爱国群众组织。义和团成员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还有一些无业游民。当时,在山东一带,西洋教会的势力十分猖獗,欺压百姓,残害儿童,劳苦大众的反洋教斗争因而异常激烈。

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军事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鲁西北地区,群众经过长期酝酿,奋起抗教,成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与此同时,河北人民也不断反抗教会的欺压,参加斗争的群众越来越多,直鲁交界地区和河北南部很快也出现了义和团,不断攻打教堂。义和团提出了许多反帝口号,如“扶保中华,逐去外洋”“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兴清灭教”和“洋人可灭”等。

1900年,义和团焚烧丰台火车站的消息与京津铁路轨道被拆毁的谣言传到了北京外国公使居住的东交民巷。各国公使闻讯,认为形势紧急,立即举行会议。会上,各国公使一致同意调军队前来保护使馆。次日,驶抵大沽口外的外国舰队先后接到进京的电报,立即由海河乘船抵达天津,准备向北京进犯。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开始洗劫北京城。

这时,挟持光绪皇帝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竟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不顾羞耻,请八国联军帮助剿匪。1901年,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日本等11国强迫清廷签定《辛丑条约》,将清廷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关税中拿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

五年后,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说:“哪一个国家能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留学生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清廷于1909年6月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清廷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

这就是利用庚子赔款派学生留美的由来。

1910年8月,学务处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在这第二批留美学生中,有大名鼎鼎的胡适,还有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赔款。大战结束后,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他们纷纷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

这笔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利用这笔钱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为侵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