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洲现代作品
46486000000064

第64章 《喧嚣与骚动》

〔美国〕威廉·福克纳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作品,出版于1929年。

《喧嚣与骚动》是福克纳心血投入最多,又“总是撇不开,放不下”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主人公的台词:人生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嚣与骚动,却毫无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南方世界的悲观见解。

小说描写杰弗逊镇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及其主要成员的命运与感受。这是一个曾经出过将军、议员,拥有大量田产、黑奴的种植园主世家。而今,康普生先生终日酗酒,康普生太太无病呻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冷酷无情。他们有四个子女:大儿子昆丁读过哈佛,但心理脆弱,深为自己对妹妹的乱伦情爱所苦。二儿子杰生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连姐姐卖身给外甥女的抚养费都要克扣,还想给白痴弟弟施行阉割。小儿子班吉是白痴,长期受杰生虐待。女儿凯蒂热情开朗,但未婚先孕,又遭丈夫遗弃,沦为妓女。小说分为四部分,由四个人物从不同角度分别讲述凯蒂的故事:“班吉的部分”,1928年4月7日讲述:“昆丁的部分”,1910年6月2日讲述,昆丁就在这一天自杀;“杰生的部分”,1928年4月6日讲述;最后是“迪尔西的部分”,改用第三人称,讲述1928年4月8日发生的故事。

白痴班吉33岁,只有3岁的智力。他没有时间观念,过去现在混为一谈,统统汇入一股狂乱混杂的意识流。然而由其讲述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失去姐姐母性关爱后的痛苦。昆丁精神已经崩溃,他身上既保留了祖先的贵族骄傲,又缺乏胆识和实际能力。懦弱使他陷入对妹妹的爱情而不能自拔。他无法接受凯蒂嫁人和堕落的事实,在紧张的回忆、思考、梦呓和潜意识活动中奔突无路,最终自杀。

昆丁之死表明,对南方旧传统恋恋不舍的一代,面对变动中的现实软弱无力,终被吞噬。杰生不同于哥哥,他顺应潮流,接受现实,集中体现了种植园主的野蛮残忍和资产者的自私与卑鄙。凯蒂妨碍他谋求银行职位,他恨死了凯蒂,连同她的私生女小昆丁。他所叙述的故事经过偏执狂、虐待狂的目光折射,心态极度变形扭曲。黑人女仆迪尔西客观清醒。她补充说明了前三部分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杰生的仇恨与虐待,终于导致命运的报复。长大成人的小昆丁卷走了杰生的全部钱财,随一个流浪艺人私奔。这一天是复活节。康普生家充满仇恨、手足相残的故事,同基督“你们要彼此相爱”的告诫,形成鲜明对照。

福克纳通过对种植园主家族沉沦没落的描写,为南方传统和贵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绝望的挽歌。凯蒂粉碎了传统道德,班吉没有清醒思考,昆丁丧失了行动能力,杰生眼里只有金钱,完全抛弃了贵族价值体系。与此同时,作者找不到出路,对现代文明抱怀疑态度,甚至心存幻灭感。或许全书只有在劳动者迪尔西身上,可以发现人性中一息尚存的忠诚、忍耐、坚毅与仁爱,体现了“人性复活”的些微希望。

《喧嚣与骚动》成功地运用了多重人物视角的意识流叙事,并将之与象征隐喻、对位式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神秘色彩,以及万花筒般繁复多样、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由于构思巧妙,同一事件从四个不同视角展开叙述,却丝毫没有重复啰嗦之感。相反,更显得中心事件有层次有纵深,表现了生活的立体感;人物意识的涌流也变得更加充分而自然。在意识流手法的具体运用上,小说前3部分分别根据3个叙述者各自不同的心理状况,突出了白痴、精神崩溃者以及偏执狂、虐待狂的语言特色,准确到位地揭示了3个人物不同的文化心理状态。第四部分从正常清醒、非功利的旁观者视角写来,既给人以清晰完整的经验感受,也释解悬念、总括全书,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喧嚣与骚动》的艺术成就,为福克纳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基础,为现代小说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