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46486400000019

第19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尤其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尽管这些思路还是轮廓性的,但毕竟“方向已经指明,航道已经开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对于这个思路可以用“充满活力”加以概括。这里讲的活力实际上是指发展和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就是需要和能够不断激发发展和创造的社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论断都是对我们党执政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我们要毫不动摇地、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落脚点是以人为本,重要内容是坚持五个“统筹”。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因此,要牢记我们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国家没有经历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充分发展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要补发展生产力这一课。因此,我们党执政,首要的任务就是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就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因此,我们要下气力使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同志所真正掌握,并把它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天讲发展不能不讲创造。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社会只有做到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的活动得到支持、创造的才能得到发挥、创造的成果得到肯定(简称“四个创造”),才称得上是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正因为如此,《决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十分重视贯彻和落实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简称新型劳动观)。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并为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的新型劳动观其要点有五:第一,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简称“四个尊重”)。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第二,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第三,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应该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是怎么支配和使用的,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第四,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简称“两个一切”)。第五,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尊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创造”,体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二、协调好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对于这个思路可以用“公平正义”加以概括。当前,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必须明确指出,当前认识公平问题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关键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正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新特点,协调好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义。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逐步推进公平问题的解决。关于公平问题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要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在公平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常说,只有情况明,才能做到决心大、措施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发展阶段。前已述及,根据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这既是一个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突出或尖锐的问题。对此,既要防止一些人进行人为的炒作,又要克服视而不见、议而不决的官僚主义作风。因为这两种状况都会直接影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的重要思想。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对于统一我们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地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想内容丰富、分析深刻。就公平思想而言有这样几个要点:首先,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真正公平“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其次,公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前提取决于社会可供分配的产品。再次,公平及其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是不一样的。最后,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及其实现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分配的依据只能是劳动,也就是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但由于每个人的劳动能力和家庭状况不尽相同,分配结果必定有所差异。二是机遇和环境是公平的。在这个社会里最大的公平是阶级差别不存在。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就会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平等的条件,也就是马克思讲的“各尽所能”。三是社会调剂。即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成员分配之前必须作必要的扣除。扣除下来的劳动产品用于再分配,包括救济生活困难的人。

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连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都没有完全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现阶段我们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分配结果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这是难以避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但是,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此要下决心消除产生收入差距过大的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尤其是体制性的因素,同时要引导人们把对公平问题的关注,从对结果公平的关注前移到对环境和条件公平的关注。也就是要通过引导将人们对公平问题的关注点前移。我们所讲的“公平前移”也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分配的标准、机会和外部环境方面的公平。这是现阶段我们必须做而且也是能够做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分配差距拉大事实上又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和社会心理稳定的重大问题。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总之,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新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对于这个思路可以用“民主法治”加以概括。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如果说“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话,那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它的政治基础。“民主”一词的原意就是“大多数人的统治”。虽然不能把“大多数人的统治”理解为人人都是统治者,但是,民主一定要尊重和体现多数人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民主是体现绝大多数人意志的新型民主。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后认识到,在我国只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人民群众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其次,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上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中我们看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优点和特点。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论述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时指出,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这是从改革党的执政方式这一层面论述健全法制的重要性。没有这一条,也构建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对于这个思路可以用“安定有序”加以概括。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党的文献中首次论述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关键是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区治理,从而在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社会安定有序。《决定》把社区组织分为三类:一是基层党组织;二是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三是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决定》指出,基层党组织起“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起“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而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起“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社区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我国社区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对社区的认识与自觉推进社区的发育和治理等方面是有差距的。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好了社区的治理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方向,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社会组织机制,从而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社会的安定有序既要靠社会组织机制和管理体制,又要最终通过社会成员来实现。也就是说要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实现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各得其所重要是指要使社会成员各得其岗和各享其成。

各得其岗,就是人有其岗,而且要使他们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这叫做按能配岗、岗能相宜,从而使人们的能力配置到其本来应该在的岗位上,这也有利于岗位成材。如果人们失去了劳动岗位,或者人的能力与岗位得不到合理配置,既浪费能力资源,又使岗位的职责履行得不好,这不利于社会和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各得其岗还包括人们在社会中获得岗位的依据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因此,各得其岗有益于人们积极进取和政通人和,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各享其成,就是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的劳动能得到尊重和回报,又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前已述及,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如果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社会群体,那就表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为少数人所享有,而其他群体的利益则会受到损失。这种利益分配的格局是不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惠及十亿人口”,而不能仅惠及少数人。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能够协调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也是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

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可以概括为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说的是人们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等方面的平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则是平等的核心。在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作为公民都应具有平等的人格、权利和机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是尊重社会成员独立人格的社会,更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的社会,也是社会成员有平等的机会并遵循公平的规则充分发挥其能力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来实现的,在我国也应当如此。当前我国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沟通的障碍。如果各个社会阶层之间产生不满,势必会引起社会隔阂及摩擦,甚至引起冲突,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合理的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于它可以打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这就可以为社会地位较低的社会成员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生存处境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希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为社会成员创造这样的现实可能性:只要具备了某种能力和业绩,就应当有机会获得相应的社会位置。但是,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有碍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障碍。比如,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限制政策、反映城乡差异的户籍制度、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身份资格限制政策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这些有碍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障碍将被逐步地消除。

和而不同,就是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调达成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共赢。现代意义上的和谐价值在于,它是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即承认多样性。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及个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而如何对待多样性及个性差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排斥多样性和个性差异来达到的社会和谐,只能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和谐,是传统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尊重多样性和个性差异,又能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和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定团结。

互惠互利,就是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处在较高位置的阶层、群体在增进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以牺牲或损害处在较低位置的阶层、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反而应该使两者的利益同时得到增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成员之间达到和睦团结,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实现社会安定,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往,我们对此认识不够。

五、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对于这个思路可以用“诚信友爱”加以概括。诚信要求社会成员应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并按这些规范行事。社会和谐与规则、秩序密切相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产生和谐,如果一个社会有了合理的、统一的社会规则,而社会成员又能自觉地遵守这些社会规则,这就有了诚信。诚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决不能小视。友爱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倡导并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这属于道德建设范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即道德建设状况。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总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于这个思路可以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来加以概括。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古已有之,但是应该看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造成的。资本主义在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产生了威胁地球所有物种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全球性危机。这已引起了世界上一切有正义感的国家和人民的公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共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说,不存在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制度性根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未能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而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然波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就要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的尖锐矛盾,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难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还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以上我们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简称三个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三个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从全局工作部署上看,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即十个“切实”):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总而言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社会;是能够协调好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社会;是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安定有序的社会;是倡导并形成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和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