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12

第12章 做人处事篇(5)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可能也算不上什么有意义的经历。但是,我认为对别人一定要宽容,这样才能够帮助邪恶的人走上正路,增进自己的品德。”

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三儿子因为对自己的严格和对他人的宽容,所以得到了父亲的遗产。

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他也能改“恶”从善。如果一个人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这又何必呢?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灭了叛党,回到郢都后就开了一个庆功会。这个宴会名为“太平宴”。君臣兴致很高,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还没尽兴。这时,天已经黑了,外面刮着大风,好像要下雨的样子;大厅中烛火通明,轻歌曼舞。忽地,从舞女中转出一位绝色佳人:她,上着白藕丝对衿仙裳,下穿紫绡翠纹裙。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遍地幽香,娇滴滴有花金缕细。脸蛋如三月桃花,纤腰似春之杨柳,说不尽的体态风流,风姿绰约。

这美女是楚庄王最宠爱的许姬。此刻,她奉令为群臣斟酒。许姬轻盈如燕子一般,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群臣一个个着了迷,疯狂的喧闹声一下子全没了。突然,一阵风扑到大厅上,吹灭了所有的蜡烛。许姬正为一人斟酒,那人趁着黑灯瞎火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许姬倒也厉害,顺手牵羊地把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快步来到楚庄王前轻轻地告状,要他快命人点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辱。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啊!但楚庄王想了想,却高声喊道:“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不用打扮得衣冠齐整,大家统统把帽子摘下来吧!”

当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员都把帽子摘下后,楚庄王才叫点烛。这样,楚庄王和许姬始终都不知道调戏者是谁。散席后,许姬责怪起楚庄王来。楚庄王笑笑说:“今天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大家很高兴,喝得都差不多了,酒醉出现狂态,这又有什么奇怪呢?如果查出了调戏你的人,虽然显示了你的贞节,却让群臣不欢而散,难免有人会说我胸怀和度量太小,那以后谁还会为我拼死效劳呢?”许姬听了,十分佩服。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时,前部主帅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楚庄王要厚赏唐狡。唐狡却红着脸说:“大王切莫厚赏,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将已感激不尽了。”楚庄王问:“为什么呢?”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去拉美人手的便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末将今日才舍命相报啊!”楚庄王大喜,还是重赏了他。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这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表现,也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善化为海 以顽济顽

【原文】

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释义】

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愤而疾之,针锋相对。如果两块顽石相撞,只会头破血流。

【解读】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当众指责,那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的确如此,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愤怒。若是与锋芒毕露的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有时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对尖锐的批评与打击,不如用理智暂控自己的锋芒与愤怒,用平和的态度解决面临的羞辱或尴尬,使攻击者知难而退。

大文豪萧伯纳的一部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就大获成功。新剧演出完后,萧伯纳走上了剧院的舞台,接受大家的祝贺。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反对的声音,有人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简直糟糕透了,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闻此声音,大吃一惊,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萧伯纳,以为萧伯纳面对如此无礼挑衅,一定会很生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可掬地给那个挑衅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彬彬有礼地对他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简短的几句话使那个挑衅者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剧院。

萧伯纳面对这种无理取闹,不但没有与挑衅者反唇相讥,而是用欲抑先扬的方式使其失去锋芒。他的这种方法使自己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置挑衅者于孤立难堪的境地,从而使对方不战而败。显然,这种做法比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恶言相向要高明得多。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办事周全、懂得顾全大局,对于遇到的一些尖锐的事情,他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依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将此人抓来,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寇恂故意驳他的面子,气得骂道:“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后来,当贾复办完事要到颍川郡时,他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教训他。”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要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避开这个锋芒,减少一些麻烦。他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即使是秦王都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他一争高下的时候,他却让着廉颇。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贾复毕竟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如果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是没有道理的。寇恂想了想,不能以硬碰硬,针锋相对,他决定用平和的态度来化解贾复的怒气。他立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当贾复和他的随从来到时,以此安慰贾复一班人马。当贾复的队伍进入颍川郡时,郡里的官员们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献上好酒好饭。

当贾复一行人酒足饭饱时,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对贾复推说有病,便匆忙地离开了。看着寇恂远去的背影,贾复的情绪变化很大,他本想发怒,以解心头不快,但却吃了人家的酒菜,受到热情地招待,实在没有理由大发雷霆,只能将心中的不满咽进肚里去。

寇恂没有任何过错,但他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没有争也没有斗更没有去竭力解释,而是以柔和的态度来迎接别人的怒气与不满,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没有伤和气,其智慧可见一斑。

所以,遇到锋芒毕露的事,不要以怒制怒,以锋芒对锋芒,大打出手,引发事端。如果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势必会遭人妒忌,此时,就需要将锋芒藏起来,用柔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可能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原文】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释义】

能够相信他人的人,也许那个人并不十分值得信赖,但至少自己是诚实可信的,对别人充满怀疑的人,那个人也许并不十分狡诈,但自己却已经是狡诈之人了。

【解读】

俗语有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因为凡事“疑神疑鬼”,对他人充满了怀疑是很难得到别人真心辅佐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得不到别人的真诚拥戴,那么成就大业根本就无从谈起。

汉文帝时,匈奴经常入侵,汉朝北部边疆的社会治安极度混乱。汉文帝每天忧心忡忡,慨叹缺少良将戍边。

一天,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见冯唐偌大年纪还担任郎官,便问:“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马上来了兴趣,接着说:“我在代郡时,经常听到别人谈起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

“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才能。”汉文帝说:“那是自然,可惜我没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惧怕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重用他们。”汉文帝一听,很不高兴,转身便离去。回到宫里,越想越生气,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当众侮辱我?”冯唐谢罪说:“低贱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