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16

第16章 谦虚求学篇(3)

人如果有宽宏的气度,那么,他的品德也会随之而增进,而人的气度又会随着人知识和阅历的增长而更加宽宏。所以说,人如果要使自己的品德深厚,就不能不让自己拥有宽宏的气度,而要想让自己的气度宽宏,就不能不增长生活经验,获取更丰富的人生知识。

【解读】

有人会认为,忍是懦弱、畏惧与丧失自尊的表现,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忍,往往是壮大器量与勇气的一种智慧。

唐代名相娄师德的弟弟即将出任一个州的州长,赴任之前,来向兄长辞行,并顺便向兄长讨教做人和做官的经验。

娄师德问弟弟:“现在,我做宰相,你做州长,别人会怎么看呢?”

弟弟说:“有些人会嫉妒咱们。”

娄师德又问:“那你准备怎么对付呢?”

弟弟认真地说:“我虽然不是很聪明,但颇有忍耐之心,从今以后,如果有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会悄悄地把它擦干。别人的嫉妒和挑衅,我也不会计较,我装着不知道,不去管它,这样就不至于结下冤家。因此,你可以不必为我担忧了。”

娄师德听了,摇摇头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你想想,人家为什么向你吐口水?还不是为了侮辱你。你如果把吐在脸上的口水擦干,虽然没有表示抗议和不满,但还是违背了别人的意愿,扫了他的兴。别人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不会罢休,下次可能还要吐到你的脸上。因此你最好让唾沫留着,让它自己干掉。”

弟弟听了,越发佩服兄长的宽容大度。

无论古今,以宽恕敌人来增进见识、品德的人不在少数,晋国大夫咎犯就是其中的一人。当时,咎犯和虞子羔素来有芥蒂。一次,晋文公询问大夫咎犯:“谁去镇守西河最合适?”咎犯答道:“虞子羔最合适。”文公很惊讶,说:“你不是和他有仇吗?”咎犯说:“君王是问谁镇守西河最合适,而不是问谁和我有仇,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仇人就不举荐他。”后来虞子羔见到咎犯后感激地说:“你真是宽宏大量、品德高尚的人,不但不计较我的过错,还将我举荐给君王,让我有任西河守的机会。与你在一起,我自惭形秽。”咎犯说:“举荐你,是因为你的确有那样的才能,是公事;与你结怨,怨恨你,是私情。我不会因为自己的私人恩怨而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这样有违我的做事原则,我不屑。你现在可以走了,不然,我就用箭从背后射你,来报我的私仇。”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拥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和高深的知识,品德自然就会不断增进。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原文】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释义】

古人说:“有富贵之人,自己数不尽的财富不用,反而效仿一无所有的穷人,拿着钵子挨家挨户地讨饭吃。”还有说:“暴富的穷人不可以信口开河,有谁家的炉灶烟囱不冒烟呢?”第一句话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妄自菲薄,而第二句话则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这里所说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作为做学问的鉴戒。

【解读】

从古至今,谦虚一直是用来评价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标准。谦虚的人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永远怀着一颗上进之心。曾国藩曾经这样说:“人必中虚,不著一物,尔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

身处清朝乱世之中,曾国藩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守节闲官逐渐成为权高位重的封疆大吏。究其根源,可以用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谦以自持,严以驭下,则名位悠久矣。”谦虚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他曾说:“勤而不自言其劳,廉而不觉其介,谦而出之以真朴之气,乃不犯人之忌,亦即保身之道。”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无穷进境,多从‘不自足’三字做起。”他曾打过一个比喻:一个人埋头看书,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坚持看到一百岁,在一般人眼里,可能算是知识渊博了。但是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即使有人认为他已经博览群书,但是,他所看过的书与整个史籍比较,却是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粟。因此,一个人不要自满,要知道天下之大,强中更有强中手。

曾国藩经常告诫他人要以谦虚为本,在手下大将鲍超因功晋职时,他这样告诫说:“阁下当威望极隆之际,沐朝廷稠叠之恩,务当小心谨慎,谦而又谦,方是载福之道。”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认为,“吾人为学最要虚心”,他以切身体验告诫弟子:读书穷理,都应该极其虚心。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之后便常常自责,“诚恐有师心自用之处”,于是“唯有敬濯不敢师心,而务要虚心,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他。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辙之咎也。”

在仕途方面,曾国藩年少时比较轻狂,经常清议时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对。经历过挫折之后,他改变了为人处世之道。在长沙城的绿营中,他不仅在内部培植力量,还主动谦虚地与当地官员交好,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曾国藩将“谦”字视为立身之本和保家安身之道。一生都保持着谦虚的美德,因为谦虚好学,使他成为国之栋梁;因为谦虚,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官场上游刃有余。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方将领格兰特与南方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战局以北方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李将军则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

在一般人看来,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就会骄奢放肆、目中无人。但是,格兰特没有,因为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晰、做事情有理智的人。

当别人问他对战争的看法的时候,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了,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与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尽管战败了,但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只穿着普通士兵穿的服装,比较起来寒酸多了。”

格兰特将军这一番谦虚的话在别人听来,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

实际上,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成就没有自信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嘘自己,以掩饰那些令人不足的地方。而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会自我吹嘘和自我炫耀,因为他的成绩和成功,别人会比他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的。

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能够以败将的身份,昂首挺胸、衣冠整齐来签字,虽然战败,却仍能坦然承受,这正是他勇敢坚毅性格的表现,也是值得称赞的品格。他能够这样做,显示了他的自信和刚强,他把失败当做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

当格兰特将军在赞美李将军的态度的时候,并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把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都归为偶然的机遇。他这样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所决定的,由于李将军的军队在维吉尼亚,而那里又天天遇到阴雨天气,这就迫使他们在泥淖中作战。相反,我们军队就幸运多了,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更是非常的方便。”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实在让人有些匪夷所思,然而这正显示了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被名利的欲念所淹没。

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你常常因为一点小成绩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把它当做一桩十分了不得的事情,那么你就是在欺骗自己,对你自己没有任何的益处。而你也会从此走上失败之路,原因很简单,你已经失去了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原文】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释义】

一个人,如果要求取学问,必须要做到专心致志,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可以成功。而如果在立志修德时却又想着功名利禄,这样一定不会得到真实的造诣;一个人,如果读书时不重视学术上的探讨,而兴致只停留在吟诗作赋、讲求风雅上,那么,同样不可能取得较高深的造诣。

【解读】

做学问没有捷径可寻,讲究个勤字,勤中有苦,苦中有乐,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敏只在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有个非常擅长射箭的人,叫甘蝇。传说他只要一张弓,走兽就会被射倒在地,飞鸟就会从空中落地。

在他35岁的时候,他收了一个叫飞卫的学生。飞卫虽然是甘蝇的学生,但是他的技艺比甘蝇的还妙。

后来,飞卫也收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纪昌。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开始时并不教他,而是让他练习不眨眼。飞卫说:“你如果学会不眨眼,那么,你就可以谈射箭了。”纪昌是个非常认真的学生,他回家后便开始练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妻子的织布机,甚至每晚睡在织布机下。就这样坚持练习了一段时间,他真的能够做到不眨眼睛了。

于是,他去报告飞卫,说自己能够做到不眨眼睛了,是不是可以练射箭了呢?谁知飞卫说:“还是不行啊,你还得学会看:在看小东西时,要像看大东西一样细;看细微的东西时,要像看显著的东西一样。回去练吧,能够做到这样后再告诉我。”

纪昌回到家中,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终于想出了练习老师所教内容的方法。他拿一根长毛系上一只虱子,并悬挂在窗户上,然后每天坚持看着这只虱子。十天之后,他感觉虱子开始变大,而且与日俱增;三年之后,他已感觉虱子大得像个车轮。他再看别的东西时,都觉得像山岳一样大。于是,他用北方角制的弓和南方蓬制的箭杆射那只虱子,一箭就不偏不倚地穿透虱子的中心。纪昌兴奋地跑去报告飞卫。飞卫也非常高兴,他拊掌摸着胸膛高声说:

“祝贺你,纪昌,你学会射箭了!”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要真正掌握一门学问,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拿出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学习领悟它,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学问。

古今中外,凡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必须下真功夫才能求真学问,但是也有一些人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而不务实,只学到一些皮毛。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学习、事业都不会有帮助的。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如此。

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笔墨纸砚。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但是,到了十二三岁时,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几年,他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样了。

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

【原文】

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释义】

人的心中生来就有一部好文章,但是,让人觉得惋惜的是,这部文章却被后天的物欲杂念给封闭了;人的心灵深处生来就有一首美妙的音乐,同样让人惋惜的是,这首曲子却被后天的妖邪歌声和艳丽舞蹈给迷惑了。所以说,一个真正有才学的读书人,需要排除一切外来物质的引诱,用智慧来寻求自己的天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终生受益的真正学问。

【解读】

兴趣广泛者,能够学到多种多样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坚守自己本来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因为如果一个人学有所得,但目光太狭隘,这样就会固执己见;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广闻博学,但是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那么也一定会一事无成。这样看来,其实人间真理和学问根本无待他求,只要向自己心灵深处寻找就可以了。因为属于本然之性的真理和学问就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良知。

有一个寻找快乐的小故事,恰恰和人们在物欲杂念中寻找好文章和真理一样的无知。

一个满怀烦恼的年轻人走在路上,他面色忧郁,急匆匆地行走着。路边的风景非常漂亮,他却顾不上看一眼。

“你怎么了?”有人拉住他问道。

“我在寻找快乐。”说完他又急急忙忙赶路。

好多年过去了,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年人,但还是脚步匆匆,继续寻找快乐。

这时候又一个人拦住了他,问道:“你在忙什么呢?”

他很不耐烦地回答:“我在寻找快乐,你别耽搁我的时间!”

说完,他又踏上了寻找快乐的旅程。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中年人已经须发苍白,满脸皱纹,步履蹒跚,可他还是没有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