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21

第21章 职场博弈篇(4)

《圣经》说:“上帝关了这道门,必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然而,在生活的不少事情上,我们却讳言失败,不愿意宽容失败,要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么“不成功便成仁”。看似壮烈,实则束缚了创新者的手脚,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许多良机因此而错失,一些大有作为的创新项目因此而流产。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建立正确的胜负观。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胜负观,他就不能正确理解“胜负”这两个字的本质含义,他会背着非常沉重的包袱。

将欲歙之 必故张之

【原文】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

【释义】

予人恩惠要从淡薄逐渐变丰厚,假如开始丰厚而逐渐变得淡薄就容易使人生怨而忘了这恩惠。

【解读】

《道德经》有言:“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利益关系都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我们都不是圣人,不可能无欲无求。正因为这样,给人好处就成为人际交往中一种很重要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功夫。

但我们必须注意,在给人好处时要“自淡而浓”。也就是说,在给人好处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给他,由少到多。如果一开始给的多,最后给的少,对方就会忘掉你前面给他的好处,甚至为你给的少了而生气。所谓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从前,有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为了救济一个因跛脚而吃不上饭的人,就每天亲自给他去送饭吃。第一天,见到这么好心的人,这么可口的饭菜,这个吃不上饭的人非常感激,不禁泪流满面。

这个好心的人也非常高兴,毕竟是积德行善!周围的人也都对他树起了大拇指。第二天又送,第三天又送,连续送了29天,到了第30天的时候,送饭人的老婆病了,忘了送饭。这个跛脚的人非常生气,一副暴跳如雷的样子说:“什么时候了,还不给我送饭?想饿死我吗?什么大善人,我看就是大骗子。”

开始即使再好,如果最后出了差错,你在对方心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就像上面的例子中,就因为忘记了一顿饭,受恩的人就与施恩的人结下了怨恨。因此,在施恩的时候,要自淡而浓,适可而止,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施恩无度,先多后少,一旦把人们的味口调起来后,就会把先前的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现实生活中,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导致亲情、友情逐渐淡远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银行工作的徐芳,一向很宠小姑子,结婚时买衣服、化妆品都要给小姑子一份。平时单位有什么活动,都邀请小姑子一起参加。小姑子手头紧了,向她借钱,她也从来没有拒绝过。

最近,她小姑子谈恋爱,男方的妈妈坚决不同意,嫌她小姑子家是普通工人家庭,没地位,除非陪嫁超过二十万元。

徐芳新近贷款买了一套房子,预备从一居室里搬出来。她小姑子说借这套房子住几年,骗过婆婆。

徐芳说:“我可以帮你凑钱,但房子不能给你住。”

小姑子说:“不用,我看错人了。”摔门走了。

从此,小姑子和嫂子见面后形同路人。

开始时给人的少,后来渐渐的多,超过心里期待,人就会高兴;开始的时候给人很多,后来渐渐的少,心里没有得到满足,人家就怨恨。如果徐芳最初不是那样对小姑子百依百顺,现在不答应她近似无理的要求,又有什么呢?

立业不思重德 为眼前花

【原文】

立业不思重德,为眼前花。

【释义】

事业成功后却不想为后人积一些阴德,那就像一朵艳丽却很快凋谢的昙花。

【解读】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能过得幸福,只不过各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尽相同。比如商人以“利”为命,不断地追求财富,而追求财富,归根到底也是为了生活的幸福。

如何能获得自己所求的幸福,古人劝诫我们事业成功之后要存慈善之心,做扬善之事。因为“慈能致福”。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士,知识渊博,精通兵法,与孙子、张良齐名。他与当时另一个赫赫有名的文种是辅佐越王勾践成为“春秋霸王”的两个关键人物。

在范蠡的一生中,他曾经“三掷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勾践称霸中原后,封范蠡为大将军,但范蠡居安思危,视权势为祸害,况且他知道越王勾践为人心胸偏狭,“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安乐”,便坚决辞官不做,于是装上轻便的珍珠宝玉,其他的散发给当地的老百姓,和家人并携上西施,驾一叶扁舟,泛舟过海来到齐国,过上了边种田边做生意的惬意生活。

由于范蠡经营得法,没过多久,财产已经无法计数。齐国人都知道他的贤能,便要请他做丞相。范蠡却不肯,散尽财产,悄悄离去,来到陶地安居。

陶地是当时有名的交通中心,贸易重地,他善于等待时机,贱买贵卖,每次只追求微薄的利润。没有多久,财产又累计达到百万,富可敌国。这时候,范蠡又一次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当地的百姓,自己只保留少量的店铺继续做生意。

再后来,范蠡将生意交给儿子,而自己每天与西施泛舟五湖,尽享人间之福。这样的美满收场,不就是因为范蠡有“立业而思重德”的先见之明吗?

范蠡对钱财看得很淡,认为这些只不过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一个人钱再多,他也只能跟其他人一样消受一点,大部分都积攒在宝库里,永远只是财富的象征而已,并不都能给人带来幸福。

人生在世,活得潇洒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商人们为自己钱途奔波,不辞劳作不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人一辈子,只需要那么一部分钱,多出的其实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幸福,那么这么多钱怎么处置呢?藏在金库里,成色再好的金子也不会发光!金钱不用它就是纸张而已!把这些钱用到它该用的地方去,发挥它的效用,才对得起其价值。

立业恩德,短线是安人,长线是安前程,最重要的还是安己!所有的一切,还是求得一个心安理得!故立业要思重德,安人即安己,安己亦安前程。

昏散知提醒 吃紧要放下

【原文】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释义】

头脑感到昏沉纷乱时应该平静下来让头脑清醒;工作烦琐情绪紧张时,要懂得把工作暂停一下,以便使情绪恢复镇定轻松。否则,恐怕刚刚治好昏沉纷乱的毛病,便又处在左右为难思绪摇摆不定的困扰中。

【解读】

一个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否则把弦绷得太紧,就会有突然断裂的危险。

工作要讲方法、有效率,不能认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绩,工作紧张而又条理清楚,收效显著才称得上有效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结合。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太拼命事业和从不愿意参加工作的男人不能嫁。”嫁给这两种男人都是守活寡。前者他没有时间陪伴你,后者太重视自由,不愿意有任何的束缚。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活到73岁才离世,在古代,能活到70岁以上的人都算是长寿之人,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养生的人。既然如此,那他究竟有哪些养生的观点呢?

从《论语》中,我们发现了孔子的养生之道,孔子认为:少年养生,戒之在色,因为少年时候血气未定。壮年养生,戒之在斗,就是不要太拼命。老年养生,戒之在得,因为血气已衰,就要知足了。

有一首名为《向快乐出发》的歌曲,它的歌词是这样的:“拨通你的电话我们都别忙了,出去轻松一下,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其实我也这样想的,如果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快乐也会变老的,让我们快出发就像小时候一样的去玩耍,常常忘记了回家,一起去happy吧,集体把电话,关掉吧不想它,向明天快乐出发。”

所以,我们唯有既懂得“张”又懂得“弛”,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一天的工作,才能让自己精神集中,高效率工作。

很多人大概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工作开始后头一两个小时整个人还精力旺盛,精神集中;可再过一段时间后,人们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效率也不像开始时那么高了。在下午2点钟左右,人们的工作效率落入低谷,所用的只是全部精力的40%。

这就意味着在从上午10点到12点之间,你的效率仅仅是早晨9点到10点之间的一半。即使中午休息一阵,这充其量能让你精力充沛地工作到3点,而3点过后,你又会像没了电一样精神不振。结果就是一天中有三到四个小时在效率极低的工作中被浪费掉。

这就是说,会不会休息,不但影响健康,也影响工作效率,如果养成会休息的习惯,不但不会因丢掉休息时间而减少工作,反而会增加成效。

玛丽是美国的一位庭院美化师,与丈夫因为感情不合离婚后,做起了自己的零售生意。玛丽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庭院装饰品,这些饰品样样高档豪华、精美绝伦,而且式样从不重复,包括喷泉、工艺雕像、那些可以给鸟儿提供饮水的石雕,还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装饰草坪的桌椅器具。10年以来,玛丽一星期工作五至六天,平均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这样拼命干下来,玛丽的生意经营得倒是挺红火,可是,人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这么长期而高度的疲劳让她觉得吃不消,两年前玛丽对人诉苦,她已经考虑放弃手里的生意了。

但后来,玛丽在朋友的建议下雇了一个钟点工。在午休前后两到三小时里帮她料理生意。这样玛丽既可以享受午休,又可以用空出来的时间查查账目,好好考虑生意该如何做下去。从前有很多纸上的工作需要在晚上停业后拿回家做,但现在这些事情在工作时间之内就能完成了。

带着疑虑与犹豫,玛丽勉勉强强地听取了朋友的劝告,雇了一个零工来帮忙。不久以后,玛丽又经营起一家庭院设计咨询公司,虽然一周中只营业两三个下午,可生意很是兴旺。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休息对一个干事业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说,我们只有不但会工作,而且会休息,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一天的工作,才能让自己精神集中,高效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