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35

第35章 成功励志篇(4)

“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得有理,于是满脸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得以保住了他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虽然贵为皇后,长孙皇后并不因此骄矜自傲,她仍旧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尤其是对年事已高的太上皇李渊,长孙皇后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经常提醒侍候太上皇的宫女如何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儿媳那样力尽孝道。

外戚专权是历代朝纲混乱的原因之一,长孙皇后自幼熟读诗书,当然深知其中的利害。所以,经常规劝太宗不要顾及自己的家人,同时她时时提醒家人,不要因为自己是皇后就要仗势胡作非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勋,算得上是开国元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反而处处避嫌,免得给人留下话柄。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不幸受了风寒,引发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大赦天下,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亲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没有人提反对意见,就连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

“死生有命,享贵在天,并非人力所能决定。如果大赦、祈福以延一寿,我从没做过恶事,为什么还得此重病呢?如果行善无效,那求福又有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是清静场所,如此万万使不得。因我一人,乱天下之法度,更会加重我的罪孽!”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含泪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在立政殿逝去,享年仅36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太宗,她死后薄葬,一切从简。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气势十分雄伟宏大的昭陵,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龄奔孕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小处不渗漏 暗处不欺隐

【原文】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释义】

做人做事不能忽略掉细节,越是细微之处就越不能有所疏漏;即使在独处时也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越是在失意、潦倒的时候,就越不忘自己的雄心壮志。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解读】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人,故能成其大。”要想度过人生的危难,战胜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完成天下的难事,要在年轻单纯的时候,觉得为人处世容易和顺利的时候就开始。要想成就高远宏大的事业,实现理想和追求,必须从最细小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起,从最卑贱的事情起步。

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刘九生,是靠做木梳起家的。刘九生高中毕业时,父亲不慎失足摔成了残疾。他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高考回到家里,整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年轻气盛的刘九生不安心过这种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发家致富,创一番大事业。为此,刘九生曾做过多种生意,但总未能成功。刘九生的父亲有一手做木梳的手艺,劝他做木梳。可刘九生认为一个大男人,靠做小木梳没有什么出息,不愿意学。有一天,刘九生正坐在墙角叹气时,父亲走过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孩子,是我对不起你,耽误了你考大学。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你能把木梳做好,也可以发财啊!你如果愿意学,我明天就教你。要从小事做起,才能有大的成功。”

第二天,刘九生就跟父亲学起了做木梳。他专心致志地学,几天就学会了,但每天只能做几把木梳。他们家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拿到集市上去卖,价格很低,慢慢地刘九生有点灰心了。但有一天,他到城里办事,发现城里一把木梳比家乡集市上要贵几毛钱。于是,他便挨家挨户去收购木梳,做起了木梳的批发生意。没过多久,刘九生就因做木梳批发生意赚了五六万元钱,看到村里人手工做木梳靠的是传统的方法,生产速度慢,有时货源还短缺,他萌生了办一个木梳厂的想法。

厂子建起来了,他又四处寻找销路。1993年12月的一天,刘九生突然接到衡阳市一家公司老总打来的电话,说想订货经销,但不知木梳质量好坏。刘九生放下电话,一看手表,已经下午3点多钟了,如公共汽车不晚点,今天还来得及把梳子送到那家公司。刘九生没有犹豫,马上动身了……当刘九生走进这家单位时,正好碰上这家公司的员工下班。他的心猛地一沉,以为老总可能早就下班了!正当他有点灰心丧气时,忽然发现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人从公司走了出来。他怀着碰碰运气的心情上前去问道:“请问XX经理的办公室在哪里?”没想到那个人就是那位老总。他看到刘九生如此勤勉,十分感动,紧紧握住刘九生的手说:

“小伙子,你的精神感动了我,我相信你的梳子质量也是最好的。”这一笔生意,给刘九生带来了2万元的利润。刘九生就是这样,从小事做起,凭着用心和刻苦,走上了事业成功的道路。

现在,刘九生的“天天见”公司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梳生产企业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公司总资产已达到3000万元。刘九生的经历告诉大家,要成功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许多人追求快捷的成功方式,终其一生也一事无成。因为他的精力主要耗损在焦躁的期盼之中,对要做的事情并未真正投入必要的精力,看上去很忙,实际上是“泡沫现象”。

不急不躁 稳扎稳打

【原文】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释义】

年龄大的人,多数身体不佳,这都是因为年轻时没有好好爱护身体;事业退步的人还有罪孽缠身,这都是因为在事业兴旺时贪赃枉法而留下的祸根。因此,即使是事业处在顶峰时期,生活在美满的环境中,那么,作为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君子,也要兢兢业业地做事,不要对他人恶意伤害,这样才能够为事业的进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解读】

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强大,就表现出骄傲自满的情绪,岂不知危险就会在这一刻出现。无论现状多么良好,我们都应该时刻警惕、居安思危,做好迎接坏事的思想准备。只有长久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才能够避免灾祸。就算有危机到来,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在一个矛盾丛生、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汉成帝、哀帝以后,社会矛盾就越来越尖锐。王莽改制,建立了国号为“新”的王朝后,使得本来已经大乱的社会更加混乱。各地的反莽斗争风起云涌。王匡、王凤率领发动了绿林军起义;樊崇领导青州饥民发动了赤眉军起义。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刘秀的哥哥刘绩、刘玄在舂陵,刘秀与李通的从弟李轶在宛城,同时起兵。由于刘氏为西汉皇族,所以人们把他们领导的起义军叫做汉军。不久,汉军与绿林军结为联军,共同打击王莽军。

看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将领们都主张拥立一个刘姓的皇帝,以此统一号令,顺应人心。但在此时,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南阳一带的豪杰人物,都认为刘绩有威望,治军严明,最为合适,而新市、平林军的将领们大都喜欢散漫放纵,他们担心立刘绩以后没有自由。他们认为刘玄懦弱,容易左右,因而策划拥立刘玄为皇帝。

刘玄当皇帝后,改元为更始元年,并封了一大批官员,封刘绩为大司徒,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一个月后,刘秀与诸将分兵而进,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县)、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这引起王莽的极大恐慌。他立即征调了全国兵力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由王邑、王寻两员大将率领向宛城进发,围困昆阳。

在刘秀的率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大败王邑、王寻。昆阳一战,使王莽政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王莽为之坐立不安,忧懑不食。同年九月,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推翻新政。

在整个对王莽的战争中,刘秀有勇有谋,表现出智勇双全、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将风度,为推翻王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刘绩、刘秀兄弟的威名日益扩大,新市、平林军的将领们心中不安,劝刘玄除掉他们。而刘绩手下的人对刘玄当皇帝一开始就不服,公开拒绝刘玄的任命,飞扬跋扈。刘玄担心刘秀兄弟影响他在更始政权中的地位,于是与农民将领共谋,杀害了刘绩及其部下。

刘绩的死,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刘秀表现出遇大事而沉着冷静的胸怀与气度。刘秀赶紧回到宛城请罪。当刘縯部下的官吏去迎接他,慰问他,他只是寒暄几句,表示过错在自己,不与来人私下交谈,不讲昆阳的战功,不为哥哥服丧,饮食言笑与平常一样,若无其事。刘玄见刘秀没有反对自己的意思,便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而刘秀每当独居,总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哀伤。

但刘秀明白,尽管暂时消除了刘玄等人的猜忌与疑虑,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避开险恶的环境,寻求更大的发展,刘秀一方面隐忍韬晦,同时暗中扩大势力和影响。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刘玄的军队相继占领了长安和洛阳。刘玄准备以洛阳为皇都,命刘秀前往修整官府。刘秀到任后,严肃整顿,他安排僚属,下达文书,对所有官吏的装束服饰,全都恢复汉朝旧制,非常庄重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