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节大事件(十八)
为了实现它这个全球战略,一九七六年,达乌德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一九七七年,达乌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但达乌德企图摆脱苏联的束缚,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在苏联的策动下发动了政变。以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民主党在克格勃的支持下,推翻了达乌德政府,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他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这就是阿富汗历史上所谓的一九七八年“四月革命”。塔拉基政府继续执行亲苏政策,被苏联拉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一九七八年年底,塔拉基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有效期二十年。条约规定,双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发展全面合作,为保证两国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磋商,经双方同意后采取相应措施,继续发展两国间军事领域的合作。缔约双方各自宣布,不参加旨在反对缔约另一方的军事联盟或其他联盟,不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以及行动或措施。
就这样,在《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的基础上,双方开始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合作”。规定双方将加强“军事领域内的合作”,并主张“建立有效的亚洲安全体系”。阿富汗当局的内政措施也基本上是在苏联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以苏联的模式为发展方向。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企图变阿富汗为苏联的“卫星国”。
塔拉基在执政期间,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政府重组不断。执政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有两个派系,一个叫“人民派”,另一个叫“旗帜派”,两派之间的争斗一直很激烈。后来“旗帜派”被清洗。一九七九年三月,H。阿明被任命为政府总理,但他不受苏联所欢迎,“人民派”两个最高领导人塔拉基和阿明为争夺权力明争暗斗,人民派内部矛盾有随时爆发的可能,苏联企图联合塔拉基搞掉阿明。
一九七九年九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拼,政府总理H。阿明抢先动手,捷足先登发动政变,杀死得到苏联支持的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控制了政权,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史称“九月事件”。在阿明政府执政时期,国内政局动荡,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而且H。阿明上台后与苏联离心倾向日趋明显,他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早年,苏联就很看不惯向来桀骜不驯的阿明,只因他不是阿富汗的一把手,对苏联的利益构不成太大威胁,也就假装视而不见。可是“九月事件”中,在美国的支持下,H。阿明干掉了一直非常听苏联话的塔拉基,让苏联加大了对阿明的不满和戒心。但是,阿富汗易主已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且对苏联而言,谁在阿富汗当权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甘作苏联的“小伙伴”、作苏联的“好同事”就行。所以,不管苏联再怎么不喜欢阿明,现在木已成舟,出于对整个亚洲战略利益的考虑,也必须违心地向“阿明当选为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主席”表示“衷心的祝贺”,还违心地称阿明是“苏联的一个忠实朋友”。同时,苏联担心在阿富汗的利益有危险,还增加了在阿富汗的军事顾问。
苏联的这些作为,并没有改善与H。阿明的关系,H。阿明知道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但不买苏联的帐,还坚持要苏联召回大使,因为这个苏联大使之前同塔拉基一道密谋策划要搞掉他。阿明还不许苏联操纵阿富汗的情报机关和秘密警察,不让苏联控制其军队。H。阿明开始把自己的亲戚都安插到重要的权力位置上,委任他的侄子阿萨杜拉·阿明任阿富汗中央情报局局长兼外交部副部长,同时还掌控阿富汗的秘密警察部队,寄希望于阿萨杜拉为他誓死效忠,能在关键时刻保全自己,只可惜后来阿萨杜拉也被苏军暗杀了。苏联几次“邀请”阿明访问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赏脸。这对苏联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就这样,苏联和H。阿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友好关系,实际上已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因此到这个时候,苏阿关系闹到了要刀兵相见的地步。
实际上,阿明面对庞然大物般的苏联敢如此强硬,是因为他与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在很多年前就拉上了关系。
多年前,查理·埃弗拉考托斯与盖斯特·威尔逊一直针对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秘密布局,他们拟定了一个名为“特洛伊木马”的行动计划,选择了一批年轻军官,其中就有H。阿明,以各种方式加以控制后,便使用各种手段和金钱大力扶持,让他们成为了显赫人物,H。阿明是他们这个行动计划最重要的成果。
不过,再有美国人在后面支持,再强硬的阿明也没有胆大到不顾一切公然与苏联“老大哥”叫板,那样只会落得个被苏联活生生打击致死的地步。
当时由于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阿道夫·杜布斯被阿富汗恐怖分子劫持后遭杀害,美阿两国几乎断绝了所有明面上的外交来往。查理·埃弗拉考托斯与盖斯特·威尔逊早就帮阿明想好了一步棋:巧妙地运用冷战的特殊背景来帮阿明争取生存空间。
鉴于苏联人的巨大压力,阿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与美国进行接触。机会来了,一九七九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发起只注意经济改革的“白色革命”,“白色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伊朗社会贪污盛行,造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颓败;贫富悬殊与日加剧。老百姓对“白色革命”充满了失望和不满。以流亡在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为领袖的教会教士集团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众结成了联盟,趁机引发“黑色革命”,巴列维国王被迫出走,巴列维王朝自此终结。霍梅尼领导的伊朗革命使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严重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