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救世的英雄,孤单退强敌。他又是一诺千金的侠客,义薄云天。墨子,一个出身草根,热心和平事业的游侠,以苦行、胆识、智慧奔走于诸侯各国,阻止强敌对弱者的侵犯,而他所领导的学派,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更成为平民百姓心中不灭的理想。
我们从今天开始来谈一谈墨子,前两年有一部电影叫《墨攻》。我一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电影的名字,有一点和墨子对着干。因为我们讲到墨子的时候,自然想到墨子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非攻”,他坚决反对进攻别人,而我们电影的题目偏偏叫《墨攻》,所以这个电影的题目跟墨子的思想,可以说是相反的。不过,这部电影里面的内容倒是有道理的。它写了一个墨者帮助别人守城的故事,而且整个电影的情节比较惨烈、比较悲壮,有很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所以这个电影估计票房也不错。但是,我觉得如果这个电影的名字改成《墨守》,可能更符合孟子的思想。我们现代汉语里,有一个词叫“墨守成规”,“墨守”两个字实际上,就来自于墨子,因为墨子特善于守城。他发明了一套守卫城池的办法,所以他可以说是一个防御的专家,因此后来就有一个词叫“墨守”。我们把这个词后面又加了两个字“成规”,“墨守成规”这个词跟墨子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讲到墨子的时候,我们还要提一下,墨子本人有两点和其他诸子不大一样。第一,我们知道孔子的学派叫儒家,老子创立的学派叫道家,还有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这些命名都是根据思想特征来命名的。而墨子创立的学派,我们直接称之为墨家。
第二,墨子的姓氏也很有意思。据有的学者考证,从古至今,除了墨子一个人外,没有第二个人姓墨。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只有墨子姓墨,所以关于“墨”是不是墨子的姓,学术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里有一篇传记,叫《孟子荀卿列传》,在这篇传记里,对墨子有了了数言的敷衍性的记录,总共二十四个字。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这二十四个字,我们来看一看,有几个字是没有意思的。比如“盖墨翟”的“盖”字,是没有意思的。“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两个“或曰”也没有明确的含义。这五个字去掉了,只剩下十九个字。而十九个字里,还有很多的字,实际上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说“并孔子时,为节用”。
司马迁的《孟子荀卿列传》,这个传记本身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墨子本来在孟子之前,可是司马迁把墨子的传附在《孟子荀卿列传》后面,这个行为本身有一点草率。而如果我们把这段话做一个分析,“盖墨翟”这个“盖”字,是表明不确定的语气。司马迁本身是一个很认真、很严肃的史学家,可是他写到墨子的时候,他很不确定。
“善守御,为节用”这六个字,实际上就是讲了墨子思想的两方面:一个是我刚才讲到的“墨守”,他喜欢守城、善于守城。另外还有一个是“节用”,就是节俭。但是我们要注意,实际上,这两点并不是墨子思想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墨子最有影响的非攻思想,司马迁连提都没提。
墨子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司马迁简单地引述了有些人的说法,“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了了数言敷衍过去了。司马迁这样做,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麻烦。实际上,墨子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一个思想大家,墨家学派在那个时代,也是一个显学。显学就是影响非常大的学派。司马迁对这样的人物草草处理,让我们觉得有很多麻烦。比如说,墨子的生卒年,我们不知道。墨子是不是姓墨?墨翟的“翟”是不是他的名?我们也不清楚。他到底是不是宋国人?司马迁好像说得很明白,说他是“宋之大夫”,实际上,这个说法也不一定很准确。所以,讲到墨子的时候。我们说,首先,墨子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司马迁不大重视他,而且司马迁以后的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于墨子都不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但是,在后来的历史中,几乎销声匿迹,这让后世的学者们觉得不可思议。而正因为历史记载的稀少,使得墨子本身成为一个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仅有的历史记载中,去探寻墨子呢?
我们现在,对墨子做一些简单的说明。经过清代以后学者们对他的一些考证,认为墨子出生微子之后。
既然是微子之后,那我们就知道了,因为孔子也是微子之后,所以我们讲墨子和孔子是同祖,有共同的祖先。
微子的第十六代孙是宋桓公,宋桓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目夷,第二个儿子叫兹父。不过,这个长子不是正妻所生,是庶出,第二个儿子兹父是正妻所生。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王位的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做国王。所以按照这样的继承规矩,应该是兹父做太子,开始立的太子确实是兹父。可是到了宋桓公晚年,病重得快要死的时候,兹父到了父亲的病榻前,跟父亲请求:目夷比我年长,而且,非常仁德。我希望父亲能够立他做太子,让他继承宋国国君之位。
兹父很了不起,自己已经是太子了,在父亲临死之前,给父亲提出这样的要求,把太子之位让出来。宋桓公听了儿子这样的说法,也表示接受,把目夷叫过来,告诉他,想立他做太子。目夷怎么说的呢?目夷说,我的弟弟兹父说我很仁德,但是我们来看一看,他作为一名太子,能够把国家让出来,还有比他更仁德的人吗?这一点,我就比不上他。更何况让我做太子不符合规矩。讲了这番话以后,目夷“遂走而退”,什么叫“走而退”呢?跑开了,而且不是慢慢地走开,是跑着避开了。
结果当然是兹父做了宋国的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襄公。宋襄公做了国君之后,目夷做了大司马,负责掌管军事。宋襄公好大喜功,他不顾宋国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一定要追求霸主之位。宋襄公后来果然做了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也确实把宋国老百姓弄得很苦,国力基本都耗尽了。而且宋襄公做霸主的过程中,他是显得很迂腐的,所以,目夷对于宋襄公有很多不满,他们的立场和观点也很不一致。但是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即使这样,目夷仍然是忠心耿耿地辅佐宋襄公,体现了深厚的兄弟情分。
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泓水之战,这场战争出了一个成语——仁义之师。宋国和楚国的军队隔着泓水开战了。宋国的军队在泓水的北边,楚国的军队在泓水的南边。两军隔着一条河怎么打呢?没法打。所以楚国的军队就提出一个要求,你们宋国的军队能不能退一退?让我们楚国的军队渡过泓水,我们再打。目夷劝宋襄公不能答应,楚国强大,宋国弱小,这条河算是天险,能够坚守住,算是不错了。可是,宋襄公说,既然人家有这样的要求,我们怎么能够不答应人家?于是,命令自己的军队后撤,楚国的军队就开始过河。楚国的军队在过河的时候,肯定是很混乱的。所以,目夷提出,我们趁着对方还没有全部过河,在他们过河混乱的时期,向对方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对方。可是,宋襄公说,不可以。我们已经答应对方,对方还没有过河,我们怎么可以打他们呢?
又等了一段时间,楚国的军队全部过河了。过河以后,还要摆好阵势,在没有摆好阵势之前,楚国的军队也是非常混乱的。于是,目夷又跟宋襄公提议,趁着对方还没有摆成阵列,我们赶紧向他们进攻,一定可以一举击溃敌人。可是宋襄公还是说不可以,因为《周礼》上规定“不鼓不成列”,如果对方的军队还没有摆好阵势,另一方就击鼓进攻,是不符合周礼的。于是,他们又等楚国的军队摆好阵势。双方开战,楚国军队强大,宋国军队弱小,结果肯定是宋国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中了一箭,宋襄公身边的侍卫全部都被杀死了。
这场战争失败后,宋国人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说,我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周礼的。目夷不这么看,目夷说,既然是战争,战争有战争的规则,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打败对方。
兄弟俩人对这场战争的观点不同。不过,这场战争宋国虽然失败了,宋襄公最终得到了一个“仁义之师”的名声,这个成语就是来自这儿。
到了公元前576年,宋国发生了内乱,宋桓公的后代都逃到了楚国,不久又从楚国逃到了小邾国。小邾国在今天山东滕州的木石镇一带,注意木石镇的“木”字,跟目夷的“目”,墨子的“墨”,读音都非常相近,所以这之间是有关系的。不过,宋桓公的后代逃到小邾国以后,他们就不再是贵族,已经沦为平民了。墨子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可以说,当墨子出生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贫民了。
墨子是什么样的身份?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可以这样讲:
首先,墨子是一个手工业者。
具体地讲,他可能是一个木匠。《韩非子》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墨子花三年时间,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了一个小鸟,但是,飞了一天,这个木头做的小鸟就坏了。弟子们很佩服老师,说,老师太厉害了,你的手怎么这么巧?竟然能够用木头做成一只飞鸟,还能够在天上飞一天,真不简单!可是墨子怎么说呢?墨子说,我比不上那些造车的人。造车的人用一尺长的小木头,造了一个车輗,车輗就是车上的一个小配件。他们不到一个早晨就可以造好,而且这个车子可以承载三十石重的粮食。而我用三年的时间造一个小鸟,一天就坏了。相比而言,我不如那些造车的木匠。
这个故事实际上说明两个问题:一、墨子是一个能工巧匠;二、墨子认为,作为一个能工巧匠,应该造一点实用的东西,这一点在墨子的著作里也有记载。《墨子·鲁问》这一篇里,讲到了木匠的祖师公输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一只鸟,让它在天上飞,三天都没有下来。公输班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是他碰到墨子,跟墨子吹牛的时候,墨子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说:
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
你造了一个天上飞的小鸟,可是你不如木匠造一个车辖,什么叫车辖呢?一根车轴的两头是车轮,但是,两个车轮架在车轴上,车轮走着走着,肯定会跑掉,于是在车轴的旁边打一个眼,插上一个小短木棍,这可以让车轮在奔跑的过程中,不至于从车轴上脱离,这个小短木棍就是辖。有个词叫“管辖”,就是靠某个东西来管住你的意思。墨子跟公输班说,你造一只鸟在天上飞,不如木匠造的车辖。造车辖只用一会儿的工夫,只需要三寸长的小木头。它可以承担五十石重,这才叫大巧。什么叫巧?
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两个故事说明了两点:第一、墨子本人是一个手工业者,他会做木工活。第二、墨子特别讲实用。
我们从零星的历史记载中获悉,墨子出身于手工业者,通俗来讲,就是木匠,一个手艺高超的木匠,后人称他为墨子。那么这位伟大的游侠叫什么名字?他有着什么样的身世呢?
关于墨子的姓名,我们刚才已经提出一些疑问了。有人说他叫墨翟,有人说他叫翟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墨”到底是不是他的姓呢?我们前面也提到,从古到今除了墨子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姓墨。所以钱穆先生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墨”实际上不是一个姓,它是古代的一个刑罚。古代有一个刑罚叫黥刑,在脸上刻字或者刻上一些图案,然后在这个字和图案上涂墨水。所以,在脸上涂墨水是一种刑罚。墨子本人虽然未必是一个受过刑罚的人,但是墨子是一个讲究苦行的人。他的行为、他的生活就像刑徒一样很苦、很累,所以,有人就把他称之为墨先生,墨先生用古代的话来说,就是墨子。这是钱穆先生的说法,这个说法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过,如果照钱穆先生这样一个逻辑的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墨子是一个木匠,木匠当然惯用绳墨,所以这个“墨”也可能跟他习惯使用绳墨有关。这是我们讲的墨子的姓。
另外,讲一讲墨子的籍贯。讲到他的籍贯,可能就更有意思了。关于墨子的籍贯,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可以说不仅是莫衷一是的,而且是荒诞不经的。司马迁说墨子的籍贯是宋国,还有人说他是楚国人、鲁国人。这还好,无论是宋国人、楚国人,还是鲁国人,在我们今天看来,总之他还是中国人。可是竟然有一些学者认为,墨子不是中国人。有一个叫胡怀琛的人,他说墨子是印度人。陈盛良、全祖同说他是阿拉伯人。这些说法,我只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实际上这种考证,完全出自于学者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墨子不可能是印度人,也不可能是阿拉伯人,他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思想,墨子肯定是中国人。但是,究竟是宋国人、楚国人还是鲁国人?我们不得而知。
尽管墨子的姓名、籍贯之谜,最终无解,但是墨子及墨家学派的思想却得以流传。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是一群苦行之人。那么墨子为何要把终身苦行作为自己修行的全部呢?
墨子是一个特别讲究苦行的人,这一点在《庄子·天下》篇里,有一些特别生动形象的说明。他说墨子这个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穿着俭朴的短衣,脚上是木屐和草鞋,白天、黑夜都不休息,拼命地劳作。他们修行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生活得非常辛苦,越辛苦才能体现越高的境界。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理论:
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想到墨子那求学,做墨子的学生,或者要加入墨家学派,如果不能够做到日夜不休,“自苦为极”,那么你就会被开除,你称不上是墨者。墨家为什么要“自苦”?因为墨子有担当天下的精神,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里有这么一段话:
在古今中外的哲人里面,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富,基督而外,墨子而已。
墨子到底具备什么样的人格?有什么样的学说?为什么被梁启超推崇为基督而外,只有墨子一人呢?我们下一讲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