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图解日常经济学
46775800000019

第19章

光环效应下的注意力经济

我国婚姻法中规定的结婚年龄是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但是据一项对现代男女初婚年龄的调查显示,男女的实际初婚年龄却是越来越延后的。

为什么现代人的结婚年龄都推迟了呢?

经济学并不是晦涩难懂的学问,而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它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甚至想躲都躲不开。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但是却又不懂其真正内涵的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豁然开朗,从而把生活看得更透,把日子过得更加有声有色。

现代人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推迟,二十七八岁,甚至三十岁左右结婚都是很普遍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男女结婚年龄的推迟呢?这就需要从早结婚的利弊上来找原因了。

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接受的教育越少,人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弱。例如,以前只要有高中学历,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现在最普通的工作也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因此,在竞争如此激励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要使自己接受更多的教育,从而帮助自己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对于男女双方来说,早结婚则会使自己付出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早结婚的人因为在时间和精力上要照顾家庭和孩子,而用在学习上的就少了。因此,结婚早的人,特别是生过孩子的年轻夫妇,一般都很难拿到更高的学历,这对其将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人们宁愿晚点结婚,而专心接受更多的教育。

传统上,早结婚的好处就是可以及早地把有魅力的伴侣抢到手,并在自己身体健康强壮的时候,及早生下孩子并抚养其长大。否则,年龄越大,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越小,而且抚养孩子的能力也越差。但是事实上,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迁居更加灵活,碰到潜在的合适伴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再加上人们的健康状况和寿命的普遍提高,这些问题都已经不需要人们太过担忧。综上所述,早结婚的成本增加了,而其收益却减少了,所以,人们自然会推迟结婚的年龄。

经济学原理

当一种行为,因为情况的变化,而使得成本增加而收益减少,这时人们就会在利益的权衡下改变这种行为。

早结婚与晚结婚的机会成本

新婚夫妇举办婚礼,当然会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庆祝。但是日本的新婚夫妇在举行婚礼的时候却会请很多人来,这样也使得婚礼的开销增长了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请很多人呢?

在日本,一对夫妇花在婚礼上的钱是很多的。因为他们要请很多人来参加自己的婚礼,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还包括自己的同事、上司、社区的其他成员,甚至还会把本地的政治家都邀请过来,而这些政治家其实并不认识新婚夫妇。一对中等收入的夫妇的婚礼,其邀请的宾客一般都有三五百人。这大大增加了婚礼的成本。

正是因此,日本夫妇的婚礼平均开销是很大的,相当于美国夫妇举办婚礼开销的两倍。既然是因为请的人多而造成的成本增加,那为什么不少请一些人呢?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做的投资。因为日本社会十分依赖于非正式的社交和商业网络,而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为此,每个人都会努力地保持社交的融洽,以和为贵,维持个人在这种网络中的地位。如果在婚礼这样的重要场合,新婚夫妇没有邀请那些自认为应该受到邀请的人,那么则可能得罪对方,给自己的社交带来极大的障碍,危及自身的地位。因此,他们为了不漏掉该请的人,总会列出长长的宾客名单,把大家都请来,算自己对这项重要的社交和商业网络做的投资。

经济学原理

对社交以及商业网络的极大依赖,使得人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为其做出必要的投资,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地位。日本社会十分依赖于非正式的社交和商业网络。

为此,每个人都会努力地保持社交的融洽,以和为贵,维持个人在这种网络中的地位。如果婚礼这样的重要场合,新婚夫妇没有邀请那些自认为应该受到邀请的人,那么则可能得罪对方,给自己的社交带来极大的障碍,危及自身的地位。

必要的社交网络投资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虽然每天都有很多人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每天却也有很多人走出爱情的围城,选择了离婚。即使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男男女女渴望合而为一,结婚组建家庭,生活在一起呢?

对于相爱的两个人来说,他们互相满足着对方,并因为对方的满足而感到愉悦和幸福。双方为了让对方更加爱自己,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情唤起了他们为了对方而进行利他性行为的心理动机,甚至愿意拿出自己的一切来进行交换,这样的方式就是结婚。结婚证其实就是他们签订的一种“交易合同”,虽然没有标出所有的明细,但是却最终实现了这种交易。

两个人结婚,组建了家庭,减少了分开时的电话费、车旅费的开销。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分享和承担,齐心协力来管理家庭,生儿育女,而这些成本也比两个人分开单独生活的成本低很多。并且在家庭中,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家庭和企业是极为相似的。男人和女人结婚,组成了家庭,在家庭这个组织里,彼此共同承担和分享,并且还显示出了规模经济和分工协作的优势,实现双方幸福的最大化。而企业则是由独立的个体为了较少交易的费用而相互联合起来的组织,并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家庭从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一个企业,只不过是由两个人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相互为对方做出利他性行动的特殊组织。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婚姻,其实还是和市场主体主动寻找均衡一样,每个人都会主动去寻找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

经济学原理

以经济学解释结婚,其实就是恋爱双方为了实现幸福最大化,而与对方达成的一种隐性交易。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为什么恋爱的男女还是渴望合而为一,结婚组建家庭,生活在一起呢?两个人结婚,组建了家庭,生活在一起,共同分享和承担,齐心协力来管理家庭。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婚姻,其实还是和市场主体主动寻找均衡一样,每个人都会主动去寻找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

家庭组建的经济学模式

很多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总会参考一些广告宣传或者从别人口中得到的信息,但是这些是不够的。购买商品还要怀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心态来对待。为什么这样说呢?

很多时候人们匆匆地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后来却发现原来在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对象竟然存在那么多缺点,最后忍无可忍,不得不离婚。虽然离婚在一定程度上和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彼此不熟悉造成的。婚前互不了解,婚后看清了对方的真面目,忍受不了只好离婚。因此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一起生活以后才知道。而商品也有这样的一个特性,那就是“用了以后才知道”。特别是在如今的数码经济时代,大部分的商品和人才都是用过以后才能够知道,而这样的商品被称为“体验商品”,比如,软件类的信息产品,不管广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消费者在使用之前,其品质到底如何,是很难做出评价的,只有在真正使用过以后才能做出判断。

所以,面对这样的产品,消费者一定要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心态来对待,否则就会上当受骗,遭受损失。理性的消费者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自然不会轻易掏钱包购买的。当然商家为了消除顾客的疑虑,让消费者放心,也会主动提供免费试用的样本让消费者先感受,并且会在网络上对商品进行全面介绍,还会把关于该商品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消费者。

经济学原理

对于体验商品,消费者在亲身体验过之后才能发现其真正的价值,并最终做出买或不买的决定。婚前相互不了解,婚后看清了对方的真面目,忍受不了只好离婚。因此,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一起生活才知道。这时,“用了以后才知道”的特性就体现在了人们的身上。“用了以后才知道”的特性还体现在商品之上,特别是在如今的数码经济时代,大部分的商品被称为“体验商品”。软件类的信息产品,不管广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消费者在使用之前,其品质到底如何,很难做出评价。

只有在使用过之后才能做出判断。

掌握商品信息的重要性

某人去逛街,从A地走到B地,觉得什么商品都很贵,最后什么也没有买。而有一次从C地走到B地,却觉得什么东西都很便宜,最后买了很多带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感觉不同,是因为从A地走到B地,是从低档区到中档区;而从C地到B地,是从高档区到中档区。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时间上在前的一件事,看做自己决定的参照依据,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锚定效应”。在消费过程中,先看到的价格往往会成为消费者在之后的购买中的一种参照依据,影响其对价格的心理感觉,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最后的购买决定。

从A地到B地,先前看到的商品的价格比较低,顾客就会以此作为参照依据,后面的商品价格只要高于这个参照依据,顾客就会觉得贵,觉得不划算而放弃购买;而如果先前看到的商品的价格比较高,只要低于这个参照依据,顾客就会觉得便宜,从而增加了心理的满意程度,购买得就会多一些。这是一种心理感觉,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会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聪明的妻子往往会先带丈夫到高档的服装店,即使不买,也会给其内心留下一个参照标准,等到了别的商店,看见比原来那家便宜的服装,即使价格也高,但是其心理的接受度就会高一些,甚至觉得划算就会购买。

当然,这样的效应,也在被商家利用,他们会在很多营销细节上给顾客造成这样的心理影响,实现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