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当我们给自己贴上标签之后,就会受到这样一种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应该做那样的人,并会那样去做。这种暗示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例如,有人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懦夫,认为自己难成大事,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一种阻碍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自己原先认为是的那个人。因此常说自己很懒的人,即使事实上并不懒,慢慢地也会被潜移默化地变得懒惰。
而人们之所以喜欢给自己贴标签,其实也是在心理对自己的一种认同或者归类,使自己获得某种归属感,从而得到认同或者赞扬。而不是被摒弃于某群体之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而对自己做的消极的定位。例如,出于对艰难痛苦的畏惧,人们就会给自己定一些标签,告诉自己“我永远也不会成功”、“我就是这么笨,努力也没有用”,通过这样的自我定位,回避现实,但是这样的自我定位是会阻碍个人的发展的。
生活中,很多现象是很诡异的,比如,我们很害怕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错误,结果却偏偏错误百出,我们越是害怕自己出现意外,结果却频频受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自验预言实现机制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史华兹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所有“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怕什么来什么”现象的最准确总结。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有目的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或他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常会在自己以后行为的结果中应验。也就是说,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心理学称这一现象为自验预言。
思想与行为的互动反馈
自验预言是直觉的明示,是潜意识的提醒。它之所以会实现,是因为人的思想会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互动的反馈关系。人的行为由思想所控制,而行为又会反过来塑造思想。一个制作豆腐的人,没什么文化,每天只是热火朝天地做豆腐,对其他事情并不关注,但其生意却蒸蒸日上。一天,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告诉他社会正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让他早做防范。他很相信朋友,于是从第二天起,就减少了黄豆的订购,做豆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很快,买豆腐的人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冷淡。他感慨地说:“朋友说得对,我们正处在衰退之中,幸亏他提醒我。”这个故事反映出了自验预言实现的机制,经济衰退的预言之所以实现,是因为这种预言导致那人的所作所为背离了“做好豆腐”的行为标准,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相信预言而失去热情,因为失去热情而生意冷淡,因为冷淡而更加相信预言。最后,“经济衰退”的预言终于成为现实了。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被老师夸赞的学生,往往会做得更好;而被老师认为是“笨蛋”的学生,却总是不见起色。可是有一名差生在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后,居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说你行,你就行”
在老师教育学生中产生“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的神奇效应,原因其实在于老师对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即使是差生,如果被老师另眼相看,在学习中给予特别的照顾和关怀,以及更加积极地期望和赞扬,也会使其自信心和积极性都得到提升,给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他们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里面,“期望”发挥出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老师的期望,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进步与否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信任和赞美对别人的行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人们对待别人时所持的观点和态度以及采取的行为会对别人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这种信念和赞美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力量。它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一种合理的期望,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会激发做事的信心,也会增加做事的动力,使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功,推而广之,这种积极效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起到好的作用和影响。相反,否定的态度,冷漠与讽刺,则会对别人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阻碍其潜力的发挥,使其深陷失败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场面,受到侮辱的人或无意间犯罪的人,会发狂地冲洗自己的身体或双手;在武侠小说里,那些叱咤风云的武林高手在退隐江湖之前会举行金盆洗手的仪式,表示以往的恩恩怨怨都已经一洗了之,以后江湖上的是非也都与自己无关了。水能帮助他们洗去什么呢?
水可以洗去罪恶
心理学家就人们对水的心理进行过研究,研究显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水确实可以将自己的罪孽“洗”净。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观察家”们发现:水具有清洗实体和清洗意识的双重作用。例如:洗礼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仪式,人经受了洗礼,就可以涤除原有的罪过和错误,成为与以往不同的人。在印度,恒河被称作圣河,恒河水就是圣水,在里面沐浴可以消除一年来的所有不洁。在伊斯兰教中,信徒进清真寺前一定要洗手,斋戒之前要全身沐浴。在我国民俗中,也有在特定日子“祓濯”、“祓除”邪气的习惯,用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晦气。
水能让人走向新生
水所具有的洁净、透明特质,通常被赋予纯洁意义。人们把水可以洗净脏物的作用进行了延伸,认为水可以洗净犯过错的心灵,洗掉罪恶感。
清洁的行为可以让人的心情更加光明、沉稳,能够中和罪恶感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是让自己得到解脱的方法。自古以来,水象征着母体的子宫和羊水,在人们接触水时,就像重新回归了母体。而母爱是博大的,母亲对孩子是宽容的,用水清洗让人觉得得到了宽恕,使人摆脱掉罪恶感带来的阴影。由此可见,水可以洗去罪恶由来已久,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因此,用水清洗自己,也就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角色的影响,而且,时间越长,就越会认同自己所充当的角色。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认同效应”。例如,如果你是“教师”,随着时间的延长,也会按照“为人师表”的原则来要求自己。
扮演角色与真实自我
关于“角色认同”现象,心理学家津巴多在1972年曾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实验”。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进行的,参加实验的都是男性志愿者。一部分志愿者被心理学家指派为“看守”,一部分则充当“犯人”。为了使实验显得更逼真,还给“看守”发了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法则,而充当“犯人”的志愿者则穿上囚衣,被关在牢房内。
实验结果表明,仅仅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完全进入角色。“看守”们变得十分粗鲁,想出各种坏主意来对付“犯人”,而“犯人”们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就是:“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区分角色扮演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
扮演中的自我认同
实验表明,人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自我认同,很难从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个体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演得真实,就会主动地去了解自己的扮演的角色,随着对角色认识和情感投入的加深,人们就会更加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很多演员在扮演某个角色时,因为情感投入太深,而一时难以自拔,即使戏已经拍完,却依然不能从角色中走出来。其实就是这种心理效应作用的结果。
假如你生病了,到一家医院看病,有一位这方面的专家和一个刚从医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如果不考虑经济原因,你会倾向于请谁为你治疗呢?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请专家为自己治疗。这是为什么呢?
相信权威,避免出错
人们容易遵从权威,是因为在各个领域里的权威都精通本行业知识,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并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很多时候他们的见解比普通人更正确。这就是“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人,更容易使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重视。
之所以存在“权威效应”,首先是人们觉得权威人物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能降低出错的概率,这是出于人们的“安全心理”。毕竟,在生活中,对于一些专业的东西,本身懂得不多,就容易对权威人士产生依赖,通过他们的言论来帮助自己进行判断,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获得周围的认可
人们都有“寻求赞许心理”,而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是相一致的,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毕竟,挑战权威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并且会受到群体的排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与其逆道而行,不如顺应大势,和群体保持一致,进而改变或者放弃自己原有的主张。
“权威效应”既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又会导致人们缺乏创新,形成思维定势,无法独立思考。权威的话虽然比一般人的话可信度更高,但不意味着他们的话绝对正确。我们做出判断,归根到底都应该靠自己的头脑,即使是权威的观点,也只能当作我们的参考,而不能盲目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