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则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和培养。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1.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榜样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
有一对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去引导孩子。
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都能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
他们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们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在餐桌上,总是不忘给爱人夹对方爱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爱他人。
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孩子养成这种习惯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父母可趁机对孩子说:“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
人们发现,幼年时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因此,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父母应尽可能允许他去养。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也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3.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自己情绪不稳定,有许多不快乐的事,但父母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父母总是极力避免孩子过早地承受生活重担,其实这样只会使孩子越来越缺乏爱心。父母要学会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
有位职业妈妈,每天要叫儿子起床,然后赶着去上班。有一天,刚上小学的儿子又懒床了。妈妈生气地对儿子说:“我也想象你一样睡懒觉,不用去上班。可是,我却没办法,我得去上班挣钱,你们学校马上要付学费了。你知道吗?”没想到,这次儿子乖乖地起床了。从此,儿子总是会自己主动起床。
由此可见,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隐藏生活的艰难,而是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
4.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导孩子
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当孩子遇到不被别人关爱的情况时,孩子的内心往往就会感到失落。更重要的,他对父母教育自己要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会产生一个不良的判断,认为关爱别人得不到回报。这时候,父母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
5.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许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根本不要求孩子去做别的事情。
“三八”节到了,幼儿园的阿姨让孩子们想办法给母亲过节。孩子们决定给母亲送上一杯浓浓的、甜甜的糖水,让妈妈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后,阿姨找到孩子们了解情况。
一个孩子说:“那天,我早早就等着妈妈下班,一听到她下班的脚步声,我就跑上前去,给她递上浓浓的、甜甜的糖水。妈妈一饮而尽,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还亲了我一口!”
另一个孩子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幸运。我跟你一样,早早作好了准备,妈妈见到我,却说:‘这是干吗?你少来这套,得几个100分比什么不好?’”
第三个孩子说:“我妈妈的脸,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后耷拉下来的。她说:‘傻丫头!你到底搁了多少糖啊?’”
这三位妈妈中只有第一位妈妈懂得要让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爱。其他两位妈妈都忘记了应该向孩子索取一些爱,培养孩子的爱心。这可能让孩子们误认为,原来父母是不需要爱的,他们只需要成绩。一旦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后他什么都不过问了,他们会变成不懂爱、不会爱的冷漠的人。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当中,让孩子去爱他人,同时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爱,这样,孩子才会更有爱心。
§§§第15节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怀
父母箴言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当别人为你做了某些事情后,你应该表示感谢;当别人给予你关心、安慰、祝贺、指导以及馈赠时,你应该表示感谢;别人为你做事而未成功,但那份情意也值得你感谢……告诉孩子,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对父亲、母亲,或对其他亲人的付出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很少说出自己心中的感谢。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关键性原因是,很多孩子的脑子被某种错误的意识占据了。他们把别人的辛苦、帮助和付出视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没有必要表示感谢或肯定。
感恩的心态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建立,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的积累。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往往在长大以后也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好感和支持。如果孩子认为他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不用感恩,那么在无意间就会带来副作用。
比如,有这样一件小事情。
有个妇女抱着一个小孩坐公交车,当时没有人让座。这时,售票员说:“小朋友,请到这边来,这边的叔叔想给你让座。”那个青年听了这话,马上站起来让了座,没想到那位妇女径直走过去一屁股坐下,对这个青年看都没看一眼。这个青年的脸上立时就挂不住了,心想,好心让个座,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心里很是不快。这时售票员逗小孩说:“小朋友,刚才叔叔给你让座,快感谢叔叔。”小孩马上说:“谢谢叔叔。”那妇女也明白过来,忙不迭地说“谢谢。”青年人听到“谢谢”,心里很高兴,还不时逗小孩开心。
尽管这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给孩子的影响却非常重大。如果像那位妇女开始那样,孩子会认为别人这么做是应当的,他就应该坦然的接受。试想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后怎么样呢?但是经过正确的教育,孩子知道感谢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哪怕是很小的事情,而且孩子也从中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所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我们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有一种感恩情怀,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欢迎、人人喜爱的孩子。
1.让孩子理解父母
很多父母习惯把自己的辛苦隐藏起来,呈现给孩子的总是生活中最高兴、最舒适的一面,以为这是对孩子最无私的爱。事实上,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将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对幸福,对父母,对他人缺少了一份理解和感激。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学会从小就培养孩子理解父母的习惯。
2.教孩子感谢父母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只知道无限地为孩子付出,却从来不知道应该教孩子感谢父母,对父母有所回报。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自私的。只有懂得感谢父母、回报父母的孩子才能够感谢其他人、回报社会。
许多孩子不懂回报父母,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机会来回报。在这方面,父母需要训练孩子的感恩、回报意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孩子又应拿什么来报效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
一位父亲在看到儿子吃巧克力的时候,要求儿子分一点给他吃。儿子先是不同意,这位父亲就跟孩子讲道理,但是,儿子还是不愿意。这位父亲就假装生气。看到父亲生气了,儿子只好分了一半给父亲。
事后,这位父亲是这样解释的:“我并不是真的想吃儿子的巧克力,我只是想让儿子从小就学会感谢父母、回报父母。”
3.教孩子感谢师长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
老师是给予我们知识的人,是给予我们打开知识宝库钥匙的人。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感谢老师。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师长,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师,不给老师添麻烦,为老师擦黑板,给老师倒茶等。尤其是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回报老师的教导。
4.教孩子感谢朋友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有一家商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公司周年日致辞说:“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关心我,陪我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朋友和同事;感谢生命中一切使我成长的人。当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停滞不前时,是他们提醒我要居安思危,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我真挚的谢意。”
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对待、帮助他人,不要有图回报的心理。但是,对于他人的帮助,却应怀有回报的愿望,做一个感谢他人、知恩图报的人。
5.教孩子感谢生活
美国犹太教哲学家赫舍尔说:“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态,才会忽视生活的苦难,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遭到不幸的时候,仍然要感谢生活,不怨天尤人,要做个生活的主人。
§§§第16节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父母箴言
和别人分享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孩子们都拥有很强的占有观念,因此,父母就需要用一些方法来纠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知道和人分享的意义和其中的乐趣。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孩子,千万不可以粗暴行事。
在我们的周围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习惯于过度溺爱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成为家庭里的主导者。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却是心中没有他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如果父母爱孩子的话,这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去改变的,是值得父母焦虑的。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把自己的私爱和溺爱一股脑全部倒给了孩子,于是就让如今的孩子们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然而,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去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去爱,这样才不会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去溺爱孩子,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总结“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所以,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要都会孩子学会去爱别人,去与他人分享。
克鲁斯在院子玩自己的棒球,正玩得高兴的时候,他看见邻居的小女孩琳达骑着一辆小三轮车,车子十分漂亮可爱,克鲁斯不禁扔下自己手中的玩具,冲向琳达的车子。
“可以给我玩一下吗?”
“不行,这是我的。”
“我要玩。”
“不行,这是我的。”
“可是我想玩。”
克鲁斯见和琳达说不通,于是就开始动手抢起来。这个时候,一直没有开口的琳达的妈妈说话了:“琳达,你已经骑了一会儿车子,不想玩一下其他的东西吗?也许克鲁斯愿意让你玩他的玩具,你看多讨人喜欢的球棒啊!”
一直在摇头的琳达突然停下来了,看了一眼克鲁斯的玩具,犹豫地望着克鲁斯。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克鲁斯忙不迭地点着头,这时他一心想着踏上琳达的车,忘掉了其他。
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呢?
1.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当孩子还只是一个小婴儿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东西。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分享他的零食;在饭桌上,可以让孩子学着给父母夹菜;当家里来了客人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给客人让座,让客人品尝家里的好东西。这样,让孩子先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从中品尝分享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