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一)
46809100000008

第8章 河北省(5)

除此之外,在棋盘坨的周围,人文景观数不胜数,如蚕姑圣母院、孙祖洞、三教堂、灵峰院、仙女泉、相思崖等,都有一段说不完的精美传说。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实为人们陶冶情操的佳境。

安新县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是华北大平原上的最大淡水湖。地跨河北众多县境,距保定市45公里,距京、津各140余公里。当水位达10.5米时,水域面积为366平方公里,安新县境内面积由37000多条沟渠组成。淀内沟壕纵横,将全淀分割成146个淀泊,因白洋淀面积最大,故以命名。白洋淀自古以风景秀丽闻名于世,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之美誉。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春季,水域清澈,烟波浩森,芦苇翠绿,一片勃勃生机;夏季,莲菱蒲苇随风摇曳,满淀荷花盛开,湖内白帆点点,使人暑意顿消;秋季,白洋淀天高气爽,气候宜人,鱼跳水面,蟹肥味香、鱼船队队、捕捞繁忙;冬季,白雪皑皑,冰封大淀,一派北国风光,各种冰床穿梭往来,如同燕子在空中飞翔,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滑冰场,可任自由驰骋。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上游九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为牧马场”,因此也有“雍奴泽”之称。正德十二年(1517年)扬村河决口始成泽国,形成九河入淀之势。以后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白洋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石代,淀区的西部、南部(今安新县的留村、梁庄)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淀区分属于燕、赵统辖,以易水长城(今安新县北堤)为界,南葛城(今安州镇)属赵、北浑泥城(今安新镇)归燕,故今日淀区有“燕南赵北”之说。也正是这横跨燕赵的活土,以其特有地理风光,政治、军事地位,为历代所重视,令骚客咏叹。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区筑堤贮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御辽。元代大儒刘因任教于淀区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区端村、圈头、赵北口、郭里口兴建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战役,给这古老的淀区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白洋淀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3年加入共产党的辛璞田,受顺直省委的派遣到家乡马家寨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夏共产党刘亦瑜,受中共保定地委的派遣到淀区北冯村与王家骥等人,建立起淀区第一个党支部。辛璞田、刘亦瑜、李之光、侯卓夫等革命先烈,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舍家弃业,投身革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写的《小兵张嘎》就取材于“雁翎队”。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淀》,孙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均以淀区为题材。白洋淀儿女那飒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国人民传扬歌颂。

白洋淀物产丰富,盛产大料、鱼虾、菱藕和“安州苇席”。其中尤以鼋鱼、鲂鱼、青虾、河蟹中外闻名,被誉为美丽的鱼米之乡。当地居民除捕鱼、织席外,春挖藕,夏采莲,秋采荷叶、菱角、鸡头米,故有“日进斗金,四季皆秋”之称。这里因水鸭繁多而盛产松花蛋,人称“河北皮蛋”,已有一百多年的制作历史。它以个大、风味独特和营养丰富而著称。

此外,白洋淀的苇席也以历史悠久、皮白质柔而闻名。苇席种类规格式样繁多,种类有苫垫席、炕席、囤席、包装席等。式样有仓席、桌面席、人字席、十字席等10余种。其中以安州的“州席”、关城的“花边席”、边村垒头的“小边席”最驰名,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加拿大、法国和美国等国。

荷花被看作白洋淀的象征,每年7月23日会举办“中国白洋淀荷花节”。

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

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和日伪军展开神奇的地道战,曾获“抗日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以该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25公里,还有南北地道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5公里。

地道构造复杂,设计巧妙,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在地道总指挥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井,井上设置翻板,敌人万一进入地道,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毙命。地道与水井相通,水井既是地道的通风口,又解决了民兵和群众的用水。

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样,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些则利用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他们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村里要道口的房顶上建筑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平堡,还利用小庙、碾子、烧饼炉、墙角等地形、地物修筑了一些工事。地道和地面工事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叉,构成密集的火力网。

抗战期间,冉庄的民兵和群众充分利用地道,配合我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成为冀中地道战的一面红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冉庄地道遗址的保护十分重视,建立了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维修和加固了部分干线地道和高房、小庙、烧饼炉等,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地道的轮廓。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新址)坐落在县城以北两公里处钟鸣山下。穿过停车场,站在友谊桥上,可见胡耀邦题写的馆名“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镶嵌在高高耸立的牌坊上。牌坊上装有不锈钢大门,大门两侧新建警卫室、售票室和纪念品商店。进大门平台两边建有接待室和办公室等。第一个平台处建有一卧碑,卧碑坊镌刻着白求恩和柯棣华的浮雕头像,下方刻有用中、英文对照的白求恩、柯棣华生平简介。在甬路两侧,有用图案绿化、美化的平台,供游人休息和观赏。拾级而上,站在108级台阶上,回首南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放眼百里,定州开元寺塔远在天际隐约可见。馆区内雪松参天,桧柏挺立,更有鲜花绿草,景色宜人。1995年,纪念馆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唐县是革命老区,又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生前工作、战斗和以身殉职的地方。为了弘扬白求恩柯棣华精神,增进中加、中印人民的友谊,1971年在县城建起了小型白求恩纪念馆,1982年,在馆内增设柯棣华事迹展,故易名“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随着馆藏资料的丰富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纪念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1984年3月,胡耀邦同志来唐县参加植树绿化活动时,亲笔题写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馆名。同年11月,中央拨专款建设新馆。1986年11月,新馆落成。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省、地领导从北京、石家庄和保定赶到唐县,参加白求恩纪念馆揭幕仪式。加拿大驻华大使葛汉,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代表团团长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馆长玛格丽特·埃文思以及白求恩的亲属等11人,专程前来参加揭幕仪式。

新馆占地面积45950平方米,纪念馆保护区257872平方米,主体建筑1818平方米,办公区42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现代化的结构,以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列入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工艺美术大辞典》。1991年,美国国际展览中心盛情邀请该馆参加该中心的国际大展;1992年,北京黎光耀教授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大全》把该馆列入其中;1993年,山东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大观》该馆榜上有名;1994年,国家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博物馆志》也将该馆收入其中。加拿大园艺家贝林先生曾把他培育的被加拿大政府命名的“白求恩精神花”(杜鹃花)空运赠送该馆。这里已经成为令国内外瞩目的地方。

纪念馆主建筑分为“两馆一堂”,北侧中央是八角形结构的纪念堂;西侧是白求恩纪念馆;东侧是柯棣华纪念馆。“纪念堂”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名,可容纳近千人,主要用于举办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两馆一堂”由省、市拨款,已修整一新。

白求恩纪念馆有三个展室,陈展面积350平方米。在宽敞的展室前方,华灯垂吊,迎门紫红色的屏风两侧,装饰着两片枫叶,展出的主要内容有:(一)坎坷的青少年时代;(二)投身国际反法西斯前线;(三)奔赴中国抗日战场;(四)战斗在晋察冀边区;(五)永久的纪念;(六)不灭的光辉。展览详实地记述了白求恩的感人事迹,具体地再现了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体现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柯棣华纪念馆有三个展室,陈展面积350平方米。在迎门墨绿色的屏风上,书写着聂荣臻元帅的题词:永志不忘、永为楷模。屏风前面立有汉白玉雕成的柯棣华大夫的半身胸像。展厅入口上方,悬有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匾额:柯棣华纪念馆。展览内容分为七部分:(一)青少年时代。(二)远道来华。(三)在延安。(四)晋察冀岁月。(五)以身殉职。(六)万古丰碑。(七)中印人民友谊的桥梁。展览内容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反映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忱。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藏品丰富,内容翔实,有历史图片300余幅,实物近百件。有白求恩当年用过的手术器械、消毒锅、毛油灯;有柯棣华当年使用过的医药箱、医疗用品;有小印华随他母亲郭庆兰去印度访问时,印度总理尼赫鲁赠送的礼品;有柯棣华的房东赵秋珍大娘捐赠的当年柯棣华用过的物品等。这些文物和展品,完整地记录了这两位国际主义战士光辉的生命轨迹,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人们的斗志。

为充分发挥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年来,该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995年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白求恩事迹暨书画展》;和当地驻军共同举办《军民共铸爱国魂》活动;与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的医疗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到他们那里进行白求恩事迹讲演;并成为20多所大、中、小学的德育基地;协助有关部门编写、整理、出版了《白求恩在唐县》、《柯棣华在唐县》两部专著;协助河北电视台拍摄了《不灭的光辉》、《第二个白求恩——柯棣华》两部专题片;协助中国电影协会、保定电视台拍摄专题片《世纪回响》。该馆编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两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已分别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不仅是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而且已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爱国主义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瞻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并在这里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白求恩、柯棣华崇高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大中小学生、解放军、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机关干部纷纷前来这里参观学习。新党员宣誓、青年人入团、小学生入队,都来这里举行庄严的仪式。驻军新兵入伍的第一课,就是到纪念馆学习《纪念白求恩》;医务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争做“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唐县县委中心组还把每年一次到纪念馆召开民主生活会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多层次、多形式、广角度地宣传白求恩精神,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唐山丰润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

举世震惊的潘家峪惨案已经过去50多年了,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自1952年起,地方政府和潘家峪村民先后重修了遇难同胞的四座坟墓,树立了四块墓碑,一块纪念碑,一座纪念塔,修建了一座祠堂和一座纪念馆。1995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市、县总投资370万元建设惨案纪念馆,并对西大坑、南岩子等六处惨案纪念馆遗址采用有效保护措施。新建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于1997年8月12日动工,1998年11月30日完工。在建设过程中,丰润县(2002年升为丰润区)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精心研究,本着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的原则,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把好质量关,多次跑唐山设计研究院,找专家定图纸,组织设计人员、监督人员来现场指导,使纪念馆的设计建筑达到最高水平。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座北朝南坐落在村中部,东隔小河与“潘家大院”相望,南、西、北均与大道相连,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灰白色的二层楼房,朴实大方,庄严肃穆,主题突出。

纪念馆结合地形的特点,采用不对称布局,将主入口设在道路一侧,墙上书有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题写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名。

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出生于一个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幼年受私塾教育。1920年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他和陈独秀等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负责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五卅”运动爆发后,他与赵世炎等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参加反帝示威活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浪潮。1925年10月至11月,他亲自领导了北京学生、市民举行的要求关税自主、反对关税会议的游行,并组织了“关税自主促进会”。1926年,他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因此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仇视,被下令通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钊等80人。在狱中,李大钊受尽了敌人的种种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和要求,未经公开审判,便判处李大钊等20人以绞刑。4月28日,他正气凛然地走上绞台,刑前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最后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他的家乡建立了故居纪念馆。

李大钊纪念馆坐落在河北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1997年8月16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