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的病人身处一种特殊的环境里,又受到疾病的折磨,此外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他们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需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并尽量给予满足,这有利于病情的康复。病人的心理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尊重:任何一个意识清醒的病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别人知道他是谁,知道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医生和护士绝对不能把病人看成一个“床号”,一个“值得研究的病例”,一个必须要听从医生和护士命令的人。特别是当病人的病情慢慢好转,病人的心情和精神都越来越好时,他会愿意与人聊天,医生要尽量满足病人和别人交流的愿望。
需要归属感:每个人都有归属感的需要,他希望自己从属于某个集体,否则他就会感到孤独和无所归依。住院之后,医院变成病人新的生活环境,病房中的医务人员和病友就组成了一个新的群体,每一个病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个群体中受到欢迎的一分子,这能满足他的归属感。所以,把病人之间、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和活动处理和组织好,使大家都能够和谐相处,在这个新群体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这对疾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信息:病人刚刚进入一个医院时,往往对很多情况都不了解,这时他自然就会有许多担心的事情。所以,他们需要知道有关医院生活制度的信息,有关诊断和治疗安排的信息,有关如何配合医疗的信息,有关疾病治愈后的信息等。如果病人对医院和疾病的情况了解得很充分,那么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提高,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信任也会有所增加,这样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迅速的康复。
需要新鲜感:融洽的医患关系和病友关系,使病人对医院环境的态度从害怕和生疏转变为喜欢和亲切。可是,每天都在这一“斗室”之中,久而久之,这种单调枯燥、没有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小天地就容易让人感到厌倦和无聊。所以,为了防止病人产生厌倦情绪,医院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院的客观条件,适当安排一些有新鲜感的活动,这不但能够改善病人的情绪,也有利于病情的好转,有助于病人出院后适应社会生活。
需要安全感:病人最根本的心理需要就是安全需要,他们希望自己不出意外事故,不出合并症,不留任何后遗症,早日恢复健康,及早出院,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当然要靠高超的医疗技术来保证,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医疗人际关系,比如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等。如果病人感到医生、护士、医院管理人员和其他病人都喜欢他,尊重他,了解他,帮助他,照顾他,他就会获得充分的安全,对自己充满希望和信心,精神愉快,而不容易产生焦虑、担心、害怕、孤独、烦躁等消极心理,身心的轻松和愉快使得他更愿意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疾病康复得就更快了。
总之,医院要尽可能地照顾到病人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够愉快地看病,这样才能让疾病尽快地得到治愈。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病人的病情,而忽略了病人的心理需要,这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付出了很多努力,病情却不见好转。
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病人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心理,这些消极心理会给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阻力,甚至会使病情得到恶化,总之对病人的康复非常不利,所以掌握病人的这些常见的消极心理并及时地给予宽慰和消除,对治疗疾病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病人常见的消极心理如下:
抑郁和沮丧心理:抑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负面情绪反应。有研究显示,住院的病人中有21%~30%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抑郁心理。它的表现为:缺乏自尊心,绝望,无助,悲观,沮丧,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人,抑郁的情绪更明显,对生活失去信心,承受能力降低,常常觉得自己给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和负担,严重的话还会产生悲观厌世心理。
性格外向的人,特别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言,他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病情,怨天尤人,抱怨医生的技术不高明,抱怨家人的照顾不周到,抱怨饮食不好,身体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很敏感,经常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常常故意挑衅。
此外,还有一些慢性病人,因为长期进行治疗,他们在心理上已经习惯了生病的状态,习惯了接受别人的照顾,习惯了依赖医生的治疗,这都成为病人康复的心理障碍。
悲观和孤独心理:人一旦生病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很自然地就产生了悲观和孤独心理。有些病人会责备自己平时不注意运动,从而影响了健康;有些病人后悔自己没有戒掉不良生活习惯,或是平时拼命工作,不注意休息等。有些病人会把悲观情绪发展为愤怒情绪,常常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稍有不顺心,就会对身边的人乱发脾气,甚至还会对自己莫名其妙地发火。
此外,有些病人在久病不愈之后,会产生幻想心理,比如希望自己能够遇到名医或神奇的药方,幻想自己的病会奇迹般地康复,当这些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悲观失望情绪,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对于这些患者,医生要多加安慰和鼓励,尽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往往是战胜疾病的良药,有时它们甚至可以战胜不治之症,创造医学上的奇迹。
焦虑和恐惧心理:慢性病人常常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病人会因此而失眠,并伴随有紧张慌乱、头疼等现象。在语言上,有些病人会变得说话很快,并且没有间断;有些病人会出现口吃,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甚至连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在和别人的关系上,有些病人承认自己感到害怕;有些病人不承认自己感到焦虑,并竭力避免把自己的病当作谈论的话题;有些病人会故作镇静来掩盖自己的焦虑;有些病人会用反感和敌意来保护自己。
此外,对自己的病症不清楚的病人,或是第一次住院,对自己疾病的性质和预后都不了解的病人,都容易产生期待性的焦虑;有些病人和亲人分别时就会产生分离性焦虑;有些病人因肢体或脏器被切除而出现阉割性焦虑等。如果病人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就会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激素调节发生紊乱,最终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引起并发症。面对病人的焦虑,医生要真心地同情它们,并且要适当地引导他们走出焦虑,比如让他们痛快地哭泣或尽情地倾诉,这样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总之,上面这些病人经常出现的消极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和病人的康复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医生必须学会安慰病人,帮助他们走出消极心理的泥淖,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这样病情才能迅速地好转,病人也才能早日康复。
在疾病的折磨下,病人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或情绪,而这些不良的心理或情绪又会使病情恶化,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稳定平静的情绪,是促使病人迅速康复的重要因素。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我们一般使用下面几种方法:
倾听和交流:心理疏导的第一步就是要耐心地倾听病人诉说,这样能够让病人被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这些被压抑的情绪或许就是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并且倾听病人诉说,能够使医生了解病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发现疾病产生的真正心理原因。所以说,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病人说过:“我要的并不是答案,而只是有人听我诉说。”
好的倾听是同情和理解的完美结合,而不仅仅是同情。同情和怜悯不同,怜悯有一种优越感,它是对病人的不幸表现出来的一种屈尊俯就的态度,而同情的特点是“你很不幸,我为你感到难过”,我们要同情病人,而不要怜悯病人。
在倾听的时候,要尽量去理解病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而不要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应该去考虑病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会那么想,他希望做什么,可是医生不能让自己陷入病人的困境里,去体验和承受病人的痛苦,那样不会对病人有帮助。
和病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帮助病人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转变他的错误认识,如果病人表现出抵触情绪,那么千万不要强迫病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慢慢地让病人接受正确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