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80%的疾病都可以归为“身心系统”的疾病范畴,特别是被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以及意外伤害、自杀等,都和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医学模式应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我们常常说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分别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如果人们受到突然的或者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和长久,那么就会影响内脏的功能,因气血调理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美国的生理学家坎农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从而导致食欲减退。人在发怒或突然受到惊吓的时候,呼吸急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突然受到惊吓甚至会导致暂时性的呼吸中断,心电图的波形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美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大约35%的人,因为心理长期紧张而诱发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心脏病等疾病。几乎全部的神经性消化不良、失眠、头痛、后天的心脏不适、胃溃疡、麻痹症等都是由焦虑和恐惧诱发,或者直接和它们相关。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有升学就业的压力,中年人有失业、购房的压力,老年人有疾病死亡的压力,每个人都生活在压力之下。人们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今天头疼,明天胃不舒服,后天患了抑郁症,总之压力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现在人们对心理因素诱发的躯体疾病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可是人们对以躯体形式为主要表现的抑郁和其他情感障碍的警惕性却不高。医生往往只消除了病人的躯体疾病,却忽略了情感障碍及其诱发的疾病,病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疾病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这就使得病人因为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花了很多钱,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可是病情却不见好转。其实,这些以躯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疾病,它们的真正病因却在心理因素。
王大妈60岁了,平时常常感到心慌气短。医生把她的病情诊断为“频发房性早搏”,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并不明显,她依然感到心慌气短。后来经过了解才发现王大妈和自己的儿媳妇关系很僵,儿子和媳妇的感情不好,所以总是住在单位不回家,儿媳妇老是在家里指桑骂槐,摔打东西,动不动就给她脸色,还常常当面骂她“老不死的”。心理医生又重新给她检查,这次诊断为“焦虑性心律失常”。王大妈的早搏是因为家庭不和引起的。医生给她做了心理疏导,并给她服用抗焦虑药,没过多久她的早搏症状就消失了。
我们常常说“病从口入”,可见大家对身体疾病是非常注意的。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病由心生”,(心”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和情绪。其实大部分疾病,尤其是一些心身疾病都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处于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那么我们就能够延缓甚至是控制疾病的发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癌症是目前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重要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因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接近500万,相当于每6秒钟就要有一个人死于癌症。医学专家们为了攻破癌症这一人类的最大敌人,从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它的发病因素,至今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不过大家都承认癌症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心理因素是癌症的催化剂。
所以,医生在治疗癌症的时候,都非常注重患者的心理调节,因为他们都明白病人的心理和情绪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癌症治疗的效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因素不仅是诱发癌症发生的催化剂,而且也可能帮助癌症的治疗。所以,在癌症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对心理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
1.心理因素诱发癌症
虽然我们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来证明癌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很多事实和调查研究都表明癌症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我国的医学对此有过记载,宋代时的《三因方》一书就指出:“忧伤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而结成核。”古希腊时期的一位医生也说过,悲伤的妇女比别人更容易患有肿瘤,并且他还认为精神创伤和癌症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劳伦斯·莱西曾经调查过一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通过调查他发现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他们有的是早年丧母,有的是青年失恋,有的是中年丧偶,有的是老年失子。这些强烈的精神刺激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激情,进而变得心理紧张、郁郁寡欢、压力沉重。美国的另外一位学者曾经对8000名癌症患者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孤独、痛苦、压力大或遭受其他沉重打击的时期。
心理因素究竟是怎样诱发癌症发生的?
根据目前对癌症的研究显示,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使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功能。对于心理健康的人们,虽然他们体内的正常细胞也有发生突变而转变为癌细胞的可能性,但是他们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在这些细胞增殖之前,及时地辨别和消灭它们。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情绪状况不好,那么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癌细胞在身体内肆虐而毫无办法。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癌症的发生。
当一个人患有癌症之后,他的心理反应对癌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病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素质都不一样,同样面对癌症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反应也完全不同,不同的心理反应会对癌症起到不同的影响。有的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之后,会积极主动地了解癌症的有关知识,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努力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他的治疗效果一定很好,身体状况得到改善,还可以给病人带来生活的希望。
此外,好情绪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人体的免疫力加强,内分泌失调恢复平衡,癌变细胞减少,肿瘤变小或消失。国内外都有过癌症病人自然痊愈的报道,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病人在面对癌症时,心理平静、情绪乐观,这样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阻止了癌细胞的扩展,并使其慢慢消失。
可是,大部分人在知道自己患有癌症之后,情绪低落,心里感到恐惧、焦虑、紧张和悲伤,他们害怕死亡,担心自己的亲人。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又加重了疾病的痛苦体验,使癌症加速恶化,最终导致了死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良情绪和心理对癌症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2.对癌症病人的心理调节
对于癌症病人,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消除悲观情绪,使他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以主动乐观的态度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此外,要帮助患者树立这样的信念:第一,相信癌症治疗的巨大作用;第二,相信自己体内的免疫系统是癌症的“克星”,它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第三,相信癌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一种疾病。
为了让病人对此深信不疑,医生应该针对每个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要让病人明白癌细胞的扩散与否,除了和药物治疗有关之外,还和病人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协调对癌症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最好能让已经获得治愈的癌症病人进行现身说教,这样就能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给患者带来治愈癌症的希望,增强病人战胜癌症的力量和信心,消除患者悲观绝望的心理。
对癌症病人的心理调适还可以采用静默疗法,这是医学专家公认的治疗癌症的有效心理疗法。静默疗法是通过有指导的自我冥想,维持一定的被动姿势,控制自我的心态,摆脱一切无关意识的干扰,使身体达到完全放松。静默疗法有助于调节人体的多种身心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总之,有效的心理调节,可以帮助病人稳定自己的情绪,减轻或者消除各种不良情绪的负面作用,消除病人的心理冲突,使病人的心态恢复平衡,变被动、悲观、消极的态度为主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治愈癌症有一定的重要性。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很多,而情绪的改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在生气时血压会迅速上升,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脑血管破裂出血而突然死亡。
再如,高考的学生因为担心自己体检不合格而影响录取,所以在测量血压时由于精神高度紧张而出现暂时性的血压升高现象。如果医生让他休息一会儿或者给他一些安慰,他的血压就会恢复正常。
在十年动乱中,人们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所以高血压在中老年,甚至是年轻人中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1.心理因素诱发高血压
心理因素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不良心理因素的刺激,会引起人们强烈而持久的紧张情绪,致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正常的调节控制功能没有办法保持平衡,造成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障碍和交感神经系统过于兴奋,进而使血管收缩性兴奋冲动占据主导地位,引发全身各部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加大,血压上升。
紧张情绪还可以通过大脑,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并造成血压持续升高。另外,紧张情绪一方面促使心排血量升高,另一方面又引起细小动脉痉挛,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总而言之,在精神紧张和情志刺激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级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继发心肾脑损伤,由于内分泌因素的参与,促使高血压病的发病。
2.对高血压病人的心理调节
对于高血压疾病,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那些年龄在40岁以上、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环境糟糕、精神高度紧张的人更应该注意,要经常做血压检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疾病,早做治疗;同时要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于紧张。另外,脑力劳动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注意休息,比如可以闭目养神,或者呼吸新鲜的空气,以便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放松,避免自己的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假如工作不顺心,精神受到刺激,心情烦闷,那么不妨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暂时放下不愉快的事情,想些快乐的往事,或者看一场喜剧电影,和好朋友谈谈心,借此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这些都是预防高血压的好方法。
言语诱导对治疗高血压也有一定的效果。医生要了解导致病人紧张情绪的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诱导他说出自己的思想、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情况,帮助病人认识这些情况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因素。医生要同情病人的苦衷,关心他们,耐心说服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各种矛盾和冲突,尽量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此外,还要帮助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给他们战胜疾病的力量和勇气,缓解和消除他们对高血压病的悲观和恐惧心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以便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心理因素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冠心病常常是由消极的负面情绪和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的,并且强烈的情绪波动还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一位老人因无法忍受售货员的谩骂,一气之下,死在了柜台前面。再如,曾经有人在观看球赛时,由于过于兴奋而导致心肌梗死。我国的医学文献中,也有许多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导致猝死的记载。
1.心理因素诱发冠心病
心理因素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有很多事实和现象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的恶化和丧亲之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悲痛过度不仅使人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头疼、没有食欲、失眠等,还可以诱发心绞痛,甚至因心肌梗死而猝死。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常常促使人们产生冠心病,因为突发事件容易使人产生恐惧、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从而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受损。
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容易引发人们的不良情绪,使人们产生心理冲突和焦虑,从而成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事业上遭受过4次以上重大挫折的人们,和那些没有遭受过任何重大挫折的人相比,冠心病的发病率高出整整4倍。此外,有调查显示,在竞争激烈、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或者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患冠心病。
我们知道心理因素和冠心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心理因素究竟是怎样引起冠心病的呢?
当人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时,人体会产生适应性的应激反应,进而激发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和脑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多,促使冠状动脉收缩。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又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冠状动脉继续收缩,从而造成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
此外,因精神紧张而造成的分泌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够使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游离出来并进入血液里,在机体代谢或身体活动时,如果这些游离脂肪酸不能及时地消耗掉,那么它们就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在血管壁上沉淀下来,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
强烈而突然的情绪转变还可以促使机体的需氧量增加,从而出现相对的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超常搏血,长时间这样就容易发生缺血、心肌老损、衰竭或坏死。
2.对冠心病病人的心理调节
对冠心病病人进行心理调试,最重要的是要让患者保持心情平静和愉快,尽量避免或消除诱发因素。心绞痛的发作都存在一定的诱因,主要是心理紧张和情绪波动。所以冠心病患者最忌讳的就是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和兴奋过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