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46879500000006

第6章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你才知道怎样做父母——孩子的日常心理调适(2)

改变表扬的方法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对孩子做出的所有表扬的主语。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

不必看重别人的评价

如果孩子因为做错事而遭到批评,会使他一下子感到失去前进的方向。此时父母应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即承认错误并进行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意识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的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小小的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

在大人们看来,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事实上,他们同样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和照顾,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离不开他人的安慰和鼓励。当他们体验不到父母的关爱,朋友的温暖时,也正是他们承受内心巨大孤独的时刻。

在数不清的独生子女中,究竟有多少人还在孤独中挣扎?调查显示,大部分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自述“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也几乎达到了20%,其中,感到非常孤独的为6%,感到比较孤独的为13.9%。据近年来的一项大型调查表明,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三口之家中,“最让人担忧的问题”中,“孩子孤独、有压力”仅次于“老龄化”,位居第二。

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孩子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做完了作业就无事可做,非常孤独。特别是到了周末,孩子有时会整整两天不出门。

另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说,有一段时间,她发现孩子做作业特别慢。通过了解,她得知孩子觉得反正做完作业也没有小朋友一块玩,所以做起作业来特别没有激情。于是她就给他报了好几个周末的特长班,为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和同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

这也难怪,当代城市的高楼就像厚厚的墙壁,阻断了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因没有玩伴而找不到快乐,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心理孤独!

一项在上海市1600多名孩子中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耍;有47.8%的孩子因为没有玩伴,而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平时只有9.5%的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玩,节假日也只有15.4%的家长带孩子出去玩。看到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不能不让我们担忧: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伙伴危机”,将会造成孩子的成长孤独。

曾有一个男孩,因家住进高层楼房而患上“高楼孤独症”。男孩家在一幢高楼的第20层,是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搬进新家后,男孩转学到妈妈单位附近一所学校读书,离开了原先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每天跟着妈妈早出晚归。由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加上邻居之间互不往来,没有玩伴间的心理沟通和感情交流,男孩每天放学回家后,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看书、看电视,经常一人站在窗前发呆。渐渐地他变得性格孤僻,怕见生人,总是不开心,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妈妈带男孩去见医生,在医生面前,男孩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没有人跟我玩。最后医生诊断孩子患了“高楼孤独症”,由于高楼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加上环境不熟悉,缺少同龄伙伴心理沟通和感情交流,久而久之引起心理孤独,并诱发焦虑、抑郁等症状。

没有玩伴的孩子易产生孤独感。

记得我们小时候,城市里大部分的住房都是三四层的高度。其中还有许多的大杂院和筒子楼。虽然居住的条件比较差,环境也比现在的环境差很多,但是每天放学后我们都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那是一种现如今生在群楼高立的都市孩子很难找到的快乐。

现代化的大都市,楼房越建越多,也越建越高。人们被无形中用一个个方形的格子隔了起来,彼此间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也就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就关上门,一个人在房间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娱乐活动不外乎就是看电视、打游戏、听音乐、看课外书。这样下去,难保他会不孤独。

孩子缺少玩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广泛现象,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伙伴,孤独往往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经常产生孤独感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亲和能力是情商的重要部分,如果将来孩子只会学习、工作,却不知如何与他人交往,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教养加油站

孤独会使人产生极大的痛苦,会给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活动等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摆脱孤独的不良心理感觉。

那么,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

作父母的应尽可能创设条件让自己的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既要允许、鼓励孩子与邻居家孩子共同玩耍,还要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伙伴邀请到家里来,促使孩子内向的性格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逐渐改善。

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父母还要经常带孩子外出参加社区、学校、传媒举办的各类活动,让孩子有接触不同环境、不同人群的机会。除此之外,父母还要有计划地带孩子游公园、参观画展、外出郊游、参加音乐会,等等。只要不断坚持,相信孩子一定会远离孤独。

多和孩子说说话

每天和孩子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引导他讲一天发生的趣闻轶事,让孩子觉得你是关心他的。

陪孩子讲故事

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激发孩子主动讲故事的欲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编故事,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家长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恐惧和懦弱是对危险的自然厌恶,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和无法放弃的组成部分。

——德国哲学家依曼努尔·康德

“我不想住在奶奶家了,她要把我关到山上。”6岁的妞妞独自出现在城里的阿姨家门前,让家人大为吃惊。妞妞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乡下。生性活泼的她经常和邻居的小孩在外面跑,弄得满身都是泥巴,奶奶管不住她,就每次都拿妞妞最怕的“鬼屋”来吓唬她。“再出去乱跑,把你关到山上的‘鬼屋’里!”在奶奶为自己的“威胁”能够奏效感到高兴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孙女因此“离家出走”了。

在心理学上,对儿童的攻击包括工具性的攻击和言语的操作性攻击。“再哭鬼来抓走你”或者“警察叔叔来抓人了”……用这些言语来吓孩子,就属于言语的操作性攻击。很多家长往往只看到一时的“恐吓”有了效果,例如孩子立即不哭了,马上听话了,却不料这会造成孩子严重的恐惧心理。

心理专家分析,许多孩子的童年可能都有被狼外婆、鬼故事等吓过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当时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不良影响。但这样的恐惧经历却会在家长的“屡试不爽”中被泛化。比如,有的孩子,儿时因为听多了“狼外婆”的故事,成长中再不敢与老年妇女接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在童年时期受到的恐吓,很可能会影响到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和人格发育。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因为童年的阴影,造成恐惧、怯懦以及自卑的心理倾向。

在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还与孩子的知识欠缺、生活经验贫乏有关。

曾读过台湾省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快乐说晚安》的故事。故事的开头这样写道:

又到了妈妈要小建穿厚夹克、戴手套去幼儿园的日子。小建从来都不喜欢冬天,因为寒冷的山风把他房间的窗户吹得“咔吧咔吧”地响,而且好像才放学,都还没玩到什么,天就黑了,一下子就得去睡觉了。小建最讨厌太阳下山之后,家里什么都变得好大、好暗,还有许多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怪影子会粘到窗户上来,到处都是听起来很可怕的怪声音。一想到吃完饭后,就得自己一个人去洗澡、睡觉,小建的心便会一直乱跳,那种随时随地害怕的感觉,让小建整个晚上都浑身不舒服。即使尿很急,宁可和爸爸在客厅看电视,他也不想自己一个人到浴室上厕所;明明知道睡觉时间到了,若可以和妈妈一起看书,他就拖着不回自己的房间。

他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大人在一起,他就不害怕了……爸爸妈妈叫他去睡觉时,小建就会想,人为什么不能一闭上眼睛就睡着呢?每天还没睡着前,他都会听到电影里吸血鬼刮玻璃的“吱吱”声;也担心床底下躲着一个人,等爸妈睡着后,把他偷偷绑走,然后来跟爸爸妈妈要钱,再把他杀掉,像电视新闻上常常说的那样……

夜幕降临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此外,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会导致他恐惧。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教养加油站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恐惧心理呢?

不要经常恐吓孩子

如果经常吓唬孩子,使孩子的大脑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将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由于孩子心理紧张不安,因而对许多活动失去兴趣,缺乏探索的精神。当孩子不能保持平静和愉悦的心理状态时,在各种活动中就很难完全集中注意力,因而影响活动的效果。所以,家长要尽量避免用恐吓的办法来使孩子顺从,而应采用其他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方法。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对克服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惧心理来自他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多给他一些关爱,让他明白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害怕,就会减轻孩子恐惧的情绪。

不要责备或嘲笑孩子

当孩子惧怕黑夜时,骂孩子是胆小鬼,命令他不许哭,绝不是好办法。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随之消失。

给孩子讲些常识

孩子无论担心、害怕什么,你应当告诉他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多和孩子交谈,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方法,只要孩子明白其中道理,心境自然平和。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对可能发生的困扰做好心理准备。

现在我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如果我个人的感受能平均分配到世界上每个家庭中,那么,这个世界上将不会再有一张笑脸,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好起来,我现在这样真的是很无奈。对我来说,或者死去,或者好起来,别无他路。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动不动就说“真没意思”之类的话。

“这很有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心理专家提醒说,这样的孩子还会流露出轻生的念头。这一般是缺乏关注和遭受一些挫折,比如学习上、人际关系上经常被贬低造成的,会让孩子产生无用感。

一个高二女生,长得端庄、漂亮,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她平时寡言少语,很少和同学交往。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她与高三年级一个很帅气的男生有着密切的交往。然而,这位帅气的男生最近又和学生会主席——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好上了,这已经闹得满城风雨。

结果她总是压抑、郁闷、无精打采、心情低落、神情恍惚,而且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名落孙山,她的成绩已下滑到全班第37名。更严重的是,她开始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即使努力考上了大学,也没有了任何意义。这种轻生的念头使她好几次要自杀,致使她在学校里无法继续学习,不得不休学。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可能是暂时的。这种抑郁情绪的产生,是抑郁者消极认知的结果。抑郁的孩子大多极力压抑自己某种愤怒或者不满的情绪,他们很少向家人、朋友、老师或同学倾诉,结果使这种消沉的情绪长期积聚在内心里。

2006年,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在福建泉州中营学院坠楼自杀身亡,他留下遗书说:“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拖累。”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身亡的学生有9名。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学子因自杀走上不归路。

当大学生自杀事件成为象牙塔内的噩梦时,一个让不知多少孩子痛苦不堪的病症——抑郁症逐渐浮出了水面。有专家表示,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有60%都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