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跟专家学心理减压
46879900000011

第11章 科学抚养儿女,做无压父母(2)

作为父母,要想被孩子接受,就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或是没头没脑地训斥孩子一番。否则,孩子会产生反感,一听到爸爸妈妈在那里“滔滔不绝”,心里就会烦,甚至根本不把父母的教育当回事。

因此,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要善于了解孩子,善于和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就是说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亲说:“要想和孩子达到理想的情感沟通,就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亲子关系。”

心理指南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一种渴求,就是思想与情感上的平等交流。因此,父母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学着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明智的父母还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这样就与孩子处于平等的高度,自然也就会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不要动不动就摆出“老子”的架子

很多父母,总是动不动摆架子,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他的一切就都应该属于自己。因此,不该安排的也独断地替孩子安排;不该干涉的也忍不住要干涉。其实,父母如果能够放下“老子”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和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反而更有助于了解孩子。

父母不可混淆尊重与迁就的区别,把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当作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弃自己对孩子的监护权利,如此纵容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明智的父母懂得,作适度的父母,不迁就,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心灵故事

张女士平时非常注意在家庭教育上尊重孩子意愿这一家教原则。她的儿子明明在上小学时就很喜欢唱歌,张女士就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名师,并且每天不辞辛劳地接送孩子。

真正深入学习声乐以后,明明因为对专业技法不理解,又缺乏悟性,便产生了畏惧情绪,甚至开始逃课。但后来因为抵不住对歌星的迷恋,于是又回到了学习声乐的场所,但他的心却并不在学声乐上。声乐老师也不敢再批评他了,只以参加市级、全国比赛获奖来引导、鼓励他学练声乐基本功。

但张女士依然坚持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兴趣爱好,听信孩子对她提出的“下半年参加全国比赛获奖,为妈妈争光”的许诺。却不知,孩子一周只去上一次声乐课,回家后从不练习。经一位专业声乐老师的鉴定发现,这个学习十多年声乐的孩子居然与从没学过声乐的普通孩子的水平无异。

专家解析

相比父母在童年时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照顾和物质享受,不少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可是,孩子似乎永不知足,他们的花样越来越多,令父母难以招架。

张女士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要按照孩子的兴趣与意愿施教的教育原则,但却忽略了尊重与迁就之间的区别,导致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象话,最终使父母十年的心血白费了。

心理学家说: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他、迁就他。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你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去拒绝他。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大街、游乐园中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宽广,他们的要求越来越多。而父母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孩子亦是如此。所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是不可能的。

心理指南

父母迁就孩子,会使之养成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因此,大人要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但拒绝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让亲子间出现隔膜。

1.父母要“狠得下心”

孩子因无理要求被拒绝而发泄几次,对他的健康并不会有多大影响,大人不必为此担心。应让孩子从小懂得,每个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都应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2.父母之间要通气、默契

父母间不一致,“爸爸不给,妈妈给”。又或许父母达成一致,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老人又说这是自己的积蓄,背后又在孩子面前唠叨。其实,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通气、默契,齐心协力。

3.掌握方式方法

不迁就孩子是必要的,掌握一些方法、策略更是不可或缺。比如父母在拒绝孩子的同时,答应他如果条件许可,一定会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但父母必须信守诺言,绝不可敷衍了事。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简单粗暴,要么是过分溺爱。在步入新世纪的今天,父母应以一种理性的、合乎自己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来教育、培养孩子。

心灵故事

一名18岁的女孩,用手将脑袋拔成秃顶,用刀将胳膊划得满是伤痕,甚至试图自杀。这些瞒着父母的自虐行为持续了将近6年。她用“奴隶主”来形容自己的父亲,称自己是“小奴隶”。

的确,父母对她的管教很严格。六年级时,她买了一张外国女歌星的海报,还没贴到墙上,便被爸爸撕碎。她哭着辩解,但父亲很凶地说:“哭什么哭,不许哭。”从此之后她便再没有哭过。之后,她想换窗帘,但父母反对时,她选择了沉默。虽然她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内心压抑的想法和反抗的意识始终存在。也就是从这段时间起,她不知不觉地开始一根一根地拔自己头顶的头发。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了很久。在一次不小心将自己划伤后,她发现这种方式也很“舒服”,于是,她用裁纸刀在胳膊上划了一个个口子,看着血渗出来。六年中,每次拔头发、划胳膊的时候,她都沉浸在自己的心事中,几乎没有意识到这是对自己的伤害。

专家解析

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会造成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甚至会使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孩子在家庭中不被允许也不习惯于用语言直接去表达情感和需要,就不得不把内心对父母的愤怒情绪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而愤怒情绪需要对外宣泄,通过潜意识中的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就会转换成自我伤害的症状。这在精神分析学中被称为“将指向外界的攻击冲动转向自身”。

上述案例中,孩子正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所以才有了“自虐”的行为。可见,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甚至会使孩子的心理向着畸形的方向发展,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将会严重影响他的一生。所以说,作为父母,如果动不动就采取粗暴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心理指南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难免有“恨铁不成钢”之感,但此时,决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是要做明理的父母,帮孩子找原因、想办法,促使孩子进步。

1.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有些父母并不是因为孩子犯错误时生气而打骂孩子,而是为了教育而打孩子:打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所谓“棍棒出孝子”。其实这是错的,打孩子只会让其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敌意,而不是尊重。

2.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

孩子会做错事,而且是经常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父母不也经常做错事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好好学习那是正常的,而且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可能也有你的原因。孩子不听话,往往有孩子的道理,你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

3.孩子犯错时应帮助而不是打骂

作为父母,你应该认识到,孩子犯了错误,打骂是无济于事的,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帮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用极大的耐心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一定就是打骂,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也会给孩子带来难以言表的伤害。而唠叨恐怕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弱点,青春期的孩子甚至会因父母唠叨而产生反叛心理。

心灵故事

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徐力杀人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呢?

徐力的母亲一直对儿子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希望儿子永远都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因而不断地给儿子施加压力,每次考试都要求儿子考全班第一。徐力不想令母亲失望,就拼命学习。而母亲由于工作压力非常大,对儿子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经常唠叨儿子的学习,甚至连儿子最喜欢的足球也给封杀了。

可是母亲从不关心儿子的感受与烦恼,还没等徐力说出自己的苦闷,母亲已经开始她没完没了地唠叨了。终于有一天,母亲又开始唠叨,徐力找到了一把榔头,毫不犹豫地向母亲的头部砸去……

专家解析

父母最让孩子们烦心的是什么?200名3~12岁的孩子道出了让大人们吃惊的答案。一个对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组,在问到在家中最烦心的事时,49%的孩子认为“父母唠叨”最让人心烦……可见,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一定就是打骂,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也会给孩子带来反感和伤害。父母一唠叨,孩子就心烦;孩子的烦躁情绪一上来,父母就更难以用“道理”去消除;孩子一不讲“道理”,父母就更加唠叨;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心烦……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父母太爱唠叨,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而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父母要做到主动与孩子沟通。不少做父母的由于缺乏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自己和子女的心理,也谈不上教育艺术,只凭自己的“父母心”与孩子打交道。却不知自己会受到年龄心理特征的影响。如更年期的妈妈心情变得烦躁,情绪不稳定,看到子女成绩不如意时自然会想唠叨。

再者,父母总是会以“父母”自居,觉得唠叨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把自己定位在“好朋友”的层次上。如果父母由居高临下的“谆谆教诲”向平等民主的坦诚交流转化,不唠叨也有较好的说服效果。

心理指南

要想做孩子喜欢的父母,就要在平时减少对孩子的唠叨,还给孩子一个清醒的头脑,还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1.以平常心对待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做到。而一旦孩子不愿做或做不到时,父母就会唠叨个没完。父母应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不为难孩子。

2.保持冷静和理智

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满意时,就唠叨个没完,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应学会保持理智和冷静。如果实在控制不了自己想唠叨的欲望,就替孩子想想,他们需要的是民主、开明的父母,而不是时刻唠叨的话筒。

3.转移注意力

父母可以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可以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也可以去找朋友聊天,或者记日记。别在气头上训斥孩子,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平缓一下心态。

很多父母都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叛逆心理、而且容易学坏,因此非常担心、害怕,以致管理过严,结果也导致孩子对父母充满恐惧。其实,只要正确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并不可怕。

心灵故事

一位年逾半百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哭着说儿子与自己成了仇敌。原来,这位母亲有一个19岁的儿子。母亲说儿子小时候非常乖,从不与大人顶嘴,可是长大后,儿子逐渐和母亲没有共同语言,说不上两句话母子俩就会吵起来。

事实上,这位母亲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并因此翻阅了不少家教的书籍。她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具备叛逆心理等各种青春期症状,因此,当孩子的青春期来临时,她充满了害怕和恐惧,总是担心孩子这,担心孩子那。

例如,她害怕孩子会早恋,每天都要强调一遍;她害怕孩子遇到学习低潮,“好好学习,保持好心态”这样的话天天挂在嘴边;她害怕孩子会沉迷网络,就不允许孩子上网……久而久之,母子两个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终于在一次争吵中,儿子把母亲精心栽培的花摔得满地都是,而且说出了恨父母、讨厌父母的话。

专家解析

心理专家指出,青春期根本就没有像父母想象中那么难过,是父母和社会媒体放大了青春期的恐惧,而父母过度地担心孩子的青春期,害怕孩子,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李子勋也认为:“从心理层面说,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

另一方面,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等,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父母能从中得到权威感、被需要感等。但是孩子长大后,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就会把父母的那些理论丢掉。也就是孩子在青春期时获得,而父母是丧失,父母对这种丧失有一种恐惧感,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长大,但是另一方面父母又害怕孩子长大,因此就会放大孩子在青春期中所遇到的困难,对于青春期的管理,也只不过是父母想让孩子继续依赖自己而已。

心理指南

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呢?心理专家李子勋认为,不要害怕青春期的孩子,也不让青春期的孩子怕你。为此,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尊重自己,那么,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

2.责任心的培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要敢于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负起责任的事。当然,青春期孩子犯错时应该保护他们的心灵和尊严,父母不能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

3.不要替代孩子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更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孩子在审美、个人爱好、人际交友方面出现的差异,往往是孩子刻意的自我表达,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成长,不要看成问题。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尴尬的问题,例如“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妹妹没有小鸡鸡”……此时,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是吱吱呜呜还是责骂孩子?

心灵故事

帅帅已经8岁了,聪明、调皮,总是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天,帅帅突然问妈妈说:“我有小鸡鸡,那邻居家的妹妹怎么没有小鸡鸡啊?”

妈妈听了之后,羞得满脸通红,顿时僵硬在那里,她不知道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又不想扫孩子的兴,就简单地敷衍了几句,找个理由赶紧离开。但是帅帅对妈妈的回答很不满意,也感到很迷惑,晚上又问了爸爸类似的问题。爸爸的做法和妈妈完全不同,且耐心给帅帅讲起了人的生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