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李镇西的那些教育故事也启示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宽容。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成,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年幼,需要教育。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求全责备,而是要宽容,要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像李镇西的学生那样,把教师当成自己知心的朋友。
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说与听是同等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听有时比说更重要。可在现实中,教师的语言充斥了整个课堂,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所有空间。
我们要学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学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学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聆听学生的倾诉;善于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善于发现谬误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切,荒诞中包含的合理,我们就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
作为知名教育家的李镇西在工作中非常善于倾听,曾在互联网上看过他的一篇博客《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从中可以发掘其教育的智慧。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谈到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提出要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所谓“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意思是说,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这里,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但是,倾听并不仅仅是手段,有时候也是目的。往往有这种情况,孩子来找教师,并不一定非要教师给他以具体的帮助不可,他只是想把教师当作一个倾听对象,排遣一下心中的苦闷而已。
课间,办公室门推开了,进来了一个小姑娘。她有些羞涩但也不失大方地问我:“李教师,您是初一(13)班的副班主任吗?”
我说:“是呀!”现在我虽然身为校长,但在两个班担任了副班主任,主要任务是和同学们谈心。
她说:“我现在面临一个困难,想找您谈谈。”她一本正经,俨然一个小大人。
我说:“好呀,您有什么困难。”我放下手中正在备的课文,专注地看着她。
可是她却犹豫了,停了好一会儿不说话。
我问:“怎么不说了?有什么顾虑吗?”
她说:“我怕,我怕人家说我打小报告。”
我笑了:“别怕。你找校长谈心怎么是打小报告呢?这是‘大报告’!呵呵!没事儿,有什么尽管说。我会为你保密的。”
听了我的话,她终于说了:“刚才上体育,几个同学说我坏话,很难听的坏话。我很难受……”说到这里,她说不下去了,眼睛含满泪水。
我说:“别着急,慢慢说。”
她于是给我详细说了那个同学怎样骂她。我问她,那个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呢?她说前段时间她和一个同学闹矛盾,这个同学便四处说她的坏话,挑拨离间,所以好多同学也都跟着那个同学说她的坏话。她滔滔不绝地给我说了很长时间,很激动的样子,脸都涨红了。她说完以后,我说:“我去找那个同学谈谈,好吗?”
“不!”她摇摇头。
我问:“为什么?”
如果你去找她,她会说我找校长告状,会更加骂我的。
我又问:“那你找我干什么呢?你需要我帮什么忙呢?”她说:“不需要你帮忙,我就想和你谈谈,我觉得你是一个好教师,我说出来心里好受些。现在我心里已经不那么难受了。”那一刻,我很感动。
我说:“这样好不好?我抽时间去你们班上给同学讲讲尊重别人的道理。”
她说:“好的。但你不要点名批评那几个同学。”
我答应了她:“好的,我不点名,只说不尊重同学的现象。”
这次谈话,我主要是在倾听孩子诉说。这种谈话绝不能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该是尽量让学生诉说、倾泻,教师则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教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
“倾听”往往被当作“听见”,这是一种误解。“倾听”的“倾”不仅仅包含有“真诚”的含义,还有“细心”、“专注”的意思,这就绝不仅仅是用耳朵听其音,还包括用脑子辨其义。常常说班主任要“学会倾听”,那么怎样才算“学会倾听”呢?一般来说,“学会倾听”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出于一种礼貌或者说对诉说者的尊重,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心、细心、耐心,就是我上篇文章中所说的不要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诉说。这是教育者应有的起码的修养。二是要“会听”,所谓“会”,就是善于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重点和要点,或者一边听一边分析,通过“前言”推出“后语”,通过谈吐洞察内心。这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快地信任教师并倾诉内心的苦闷,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一定愿意直接袒露内心世界,这时,班主任应善于从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或吞吞吐吐的只言片语中,猜测、推测出学生的真正想法。
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别人打架,有时候是他主动去打别人。一次,他被德育主任领到我办公室,据德育主任说他又在操场欺负人。德育主任走了之后,我让他坐下,问:“你有什么要说的?”
凭我的感觉,这个男生对我没有多大的信任感,相反,常常对我很抵触。因此,听了我的话,他看了我一眼,气冲冲地说了一句:“我有什么好说的!”然后不屑地把头偏向一边。从他的话和表情中,我感到他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我问“你有什么要说的”,他理解为质问,认为我在批评他:“欺负同学,被现场抓获,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于是,我平静而略带温和地追问了一句:“也许你打人是有原因的,说不定你还有道理,不妨说出来,让我了解一下。”
听了我这话,他把头转过来,似乎有些吃惊地看着我。
我继续说:“是的,我真心想听听你的解释。”
火山爆发一般,他开始发泄了。我说他是“发泄”,一点不夸张。当时他的语速很快,情绪激动,说了很多很多。有对事件经过的陈述,有对自己的辩解(当然有合理的因素),更有对教师(包括我)的抱怨……他明显的是站在他的角度上看问题,很偏激,很片面,但是很真诚,而且有的话说得很对,包括对我的抱怨,比如:“我欺负过一次同学,以后凡是我和别人打架都是我不对,都是我在欺负别人。你们教师就是这样对我有偏见!”
我一直很冷静,他在说,我在想--这里的“想”包括我的反思与自责。那次和他的谈心相当成功。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教育,我也真诚坦荡地接受了他的批评。后来我和他深厚的情感和高度的信任,就是从那次谈心--严格地说,是我的“倾听”--开始的。
刚才我说,善于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这里我还要说,这更是一种教育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包括听学生对自己的抱怨)。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灵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镇西的这篇文章极富启迪意义 ,他用他真挚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善于倾听”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习惯,不仅学生,要“善于倾听”,教师也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有一颗能听懂童音的细腻的心。李镇西的倾听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的倾听。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那么你也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因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倾听是理解、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李镇西的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倾听也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个教师能否有效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对师生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
倾听有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
倾听有利于调动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耐心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和争论,这也是重视、保护、发展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策略。新型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要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辩论,使学生形成敢思、静思的良好习惯,而且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因为教师唯有耐心、细心、充满爱心地倾听学生心声,才能把握学生的脉动,并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住学生与文本间的差异、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来积极地创设能使学生间思维互相碰撞的情境,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只有善于倾听学生,适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才能扮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语,才能正确地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学效果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时指出、正确分析。
李镇西的文章同样启示我们,教师在倾听的同时也要适时反馈。倾听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不仅讲者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听者也要有适当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姿态、眼神及面部表情等体态语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反馈,比如,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支持你。”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当学生的言行使教师愤怒,使教师感到伤心时,教师应尽可能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说明自己生气的原因以及内心的感受等等。如教师可以说:“课时你们讲话(令人讨厌的行为),打乱了我的讲课(后果),我感到很痛心(内心的感受)”。教师表达的这种信息在师生之间造成了一种亲切感,没有强制的味道。
总之,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更是一种智慧。古诗曰:“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你的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像李镇西那样,多倾听学生的对话,多倾听学生的表白,多倾听学生的坦然吐纳。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