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同。”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警句箴言。在大教育时代来临,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2000年初,北京市某著名学府里发生了这样一件惨案:同屋居住的两名博士生,因关系恶劣,无法相处,最后导致相互伤害,双双死亡,而且他们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这一事件让人震惊,更引起人们的思索。
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但是,如果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也真是让人心寒。论知识,论才华,他们应该是数一数二,却因为彼此难以相处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如果作为家长的能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经常教育孩子“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如果作为老师的能及早发现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作出及时的化解,事情的结局或许不会如此的悲惨!
由此可见,教育,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更重要的还是做人的教育。
对此,李镇西也曾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过:“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学会做人”的含义并非仅仅表现在要有卓越的学识和良好的品德。
应该说,我们以前的教育并非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但李镇西认为存在着两个弊端:
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成人化;二是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他律”而不是“自律”。针对第一个弊端,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对中小学教育内容作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调整与规定;而对第二个弊端,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予以克服,使我们所传授的良好道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高尚人格。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第83页)
李镇西的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要学生保持“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而且同样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如何乐观面对生活,如何学会坚强与勇敢。如果只把生硬的应付考试的,考完就忘的知识作为课堂的唯一课程,教育的意义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过繁过重的作业、考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但是再重的学习负担也不至于让人累死或自杀、杀人,可是,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一些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不应该发生的事却总是叫人震惊,叫人叹息。
由此可见,人格的教育是不可以忽视的。人生这本书太深奥了,作为教育者都应该像李镇西那样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教育学生拥有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拥有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思想和道德。
好老师应该在精神上征服学生
李镇西曾经在一本书里这样写道:
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在精神上人格上让学生佩服,这与师生之间的尊严和思想的平等一点都不矛盾,更与我们所提倡的民主风范不悖。
我是这样认为的,班主任应该在精神上征服学生!当然,这里的“征服”不是强制更不是精神控制,或者制造当年红卫兵对毛泽东的那种迷信般的个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第75~76页)
确如李镇西所言,很难设想,一个在精神上——也就是人格上平庸的班主任(当然也包括任课老师),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我们常听人说“为人师表”,也就是说教师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被看作一种表率和典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作为班主任,如果想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和学生,除了运用权力外,精神力量,也就是人格魅力是相当重要的。
班主任老师的人格魅力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学子们的心。它不是强求而是影响,不是制度而是感化,不是规范而是自律。它源于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莘莘学子的无限热爱,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和一颗平易近人的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定会让你更加明白李镇西所言教师人格魅力的闪光之处。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来,于是这位年轻学子便走上去说:
“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办理好各种入学手续风风火火地回来时,已经是一个小时以后了。他想这下可坏了,那位老人一定等得很急,恐怕早走了,却没有想到当他再次看到老人时,老人还在原地认认真真地看着自己的“大包和小包”。在那个年轻的刚来大学报到的学子眼里,老人几乎就是善良和认真的化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很难想像,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学子的心里该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他怎么会想到,如此的一位学界泰斗,一位学问大家,竟然会对一个普通学生给予无法言表的帮助。如果说这个年轻的学子以前崇敬的是
季老的学识,那么现在让他更加崇拜的恐怕就是他崇高的人格魅力了。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先生是大学问家,东方文化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然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我们不禁为老人豁达大度、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击节高歌,他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确实,诚如李镇西所言,好教师应该在精神上征服学生。
绝不以自己的“小人行径”来培养小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也最发达的内容之一,便是“告密文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要豢养一批给自己打“小报告”的小人。比如明王朝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制度。这是人治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这种腐朽的封建文化演绎了多少人间悲剧!可是有谁知道,在21世纪的学校里,类似的事情却还在上演着。
我的一位教师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件发生在他们学校里的事:
和我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现在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因为她是头一次带班,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上学期班里弄得很糟,各项评比成绩都落后于其他班级。这位老师很着急,于是这个学期想了一个办法,在班里安设“探头”——秘密指定了3个她信得过的孩子当起了“眼线”,随时向她报告班中的情况。最初的两个月确实是很见成效,因为通过“探头”们的来自于内部的报告,这个班主任能很准确地发现班里的非正常因素,并立刻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班里一时间风平浪静。
正在班主任为自己的举措所陶醉时,该班的语文老师拿着一篇学生作文来到了她的身旁。文章记述了这个孩子发现了班里的“探头”以及之后的所思所想,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我原来只是怀疑我们班有内奸,没想到今天居然真的让我给逮住了,原来就是xxx!下午的自习课上,他在秘密地写一个纸条,后来这张纸条被我看到了,原来是一些我们班来往比较多的男生和女生的名单。我同桌当时就想揍他,可是数学老师进来了,并且辅导了很久,这场战斗就这样没能打起来。大悲伤了,我想一定是我们班主任要他这么做的,她怎么能这样!
可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给这位班主任带来任何的触动,她依然我行我素地听着来自“探头”们的汇报,再根据这些汇报摆平班里的大小事务。“探头”们开始也很热衷于“帮助”老师做事情,但一段时间后,有两个“探头”就开始向班主任倾诉自己的心声,表示苦衷,毕竟这么小的孩子心里藏不住事儿。慢慢地,班里其他的孩子就开始怀疑,进而孤立甚至痛恨他们,可这位班主任总是用一句“管他们呢,你们干好你们该干的就好了!”来打发这些孩子们。
终于发展到有一天,一个“探头”被班里十几个男生一起打了,原因就是因为他奉老师之命揭发了所有班里经常上网的同学,被大家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不满。这件事情过后,这位班主任的威信彻底扫地,有几个孩子居然对她的教育提出公然的反抗,师生矛盾空前加大,稳定了两个多月的班里更加混乱,简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前不久,另一位“探头”的妈妈来了,强烈要求转班,说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班呆不下去了,心理压力很重。
生活中,人们往往把那些缺德的人称为小人。人人都看不起小人,痛恨小人。然而,令人伤悲的是,在我们纯洁的校园里,有些教师却以自己的“小人行径”为未来培养着小人。
当然,我们绝对相信,像以上这位班主任安插“间谍”的行为,现在并不多见。但是,希望学生给自己打小报告的教师,恐怕就不是少数了吧!
还有这么一个例子:
有一位优秀班主任长期不深入班级,也很少找学生谈心,但是他总是对班上的情况一清二楚,甚至几乎对每个学生每堂课的表现都了如指掌,因此他总是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处理、解决班上的各种问题。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得意地说:“关键是要在班上培养几个心腹!”可是,这位“优秀班主任”班上的学生却说:“在班上,我们没有安全感。”
的确有这样的班主任,他们总是“好心”地通过班干部或自己的“心腹”,了解班上的各种情况。也许这些老师会说自己没有什么恶意,相反,他们不过是想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班上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教育学生。
但这样潜移默化所产生的恶果可能是我们许多班主任始料未及的。
第一,这样做首先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信任。岂止是不信任,简直就是对他们的极不尊重!因为班主任在大多数学生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无端地置于少数人的监视之中。这离我们教育所必须遵循的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何止十万八千里。一旦大多数学生觉醒,他们所产生的羞辱感必然导致师生对立。
第二,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对班集体的分裂。一个由友好亲密、真诚纯洁的青少年组成的班级,应该是多么和睦的温暖家庭啊!可是,由于存在告密者,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则成了互相防范的敌人。
第三,这样做将在学生心目中播下扭曲的正义观。正义的另一面是善良。但让学生在“正义”的旗帜下大行告密之勾当,无疑是对正义的亵渎!当学生逐渐以告密为荣而丝毫不觉得这是人性的可耻时,我们的教育已经为未来培养了许多奴才和小人!
那么,李镇西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他曾这样说过:
在我的教育中,我从来就反对学生给我打小报告。对每一届班委干部,我都当着全班学生说:“我不许任何班委干部给我打小报告!因为班干部是同学们的公仆,也是同学们的朋友!”我这样对班干部说:“班上出现了什么纪律问题,你们按班规办就是了。只要你们解决了,不必给我汇报。动辄给我汇报同学的不良表现,这既说明你们无能,又影响你们在同学中的形象,反而不利于你们的工作。”但是,我同时又在班上说:“如果出现了重大违纪现象,或其他严重的偶发事件,当学校下来调查时,任何知情同学都应如实反映情况。——但这已经不是小报告了,而是‘大报告’。”所以,我班的班干部从没有给我“汇报”的习惯,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自然从来就十分真诚和谐。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也曾有过不知不觉地默认学生打小报告,或客观上为学生提供打小报告机会的时候。
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谈心本等等,本来我的初衷是通过这种形式和学生保持心灵的沟通——而事实上,至少我班绝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向我敞开心扉的。但是,在学生交来的本子上,常常写有他们的苦恼,而这些苦恼往往又涉及其他同学的种种违纪(比如,哪个同学上课说话影响自己听课呀等等)。最初,我只当这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求援,便根据这些反映去教育有关同学。后来,我意识到这样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打小报告;于是,我便给自己立了条规矩:不管学生在本子上给我反映其他学生的什么问题,我绝不依据任何学生的“告状”去追究任何“被告”。
但是,我并未明确阻止学生在本子上给我反映班上的问题,所以,有的学生每天依然通过与我的书面谈心向我反映其他同学的问题,渐渐地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我看有学生在谈心本上对我说,现在有个别同学只要对别人有什么不满,就威胁道:“哼!我们谈心本上见!”我终于意识到,我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打小报告的渠道!
很难说所有向我反映问题的学生都居心不良,相反,我相信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对班级的关心,才向我反映班上其他同学的问题的。但是,哪怕只有个别同学以打小报告为乐,我们都应该引起警觉,并杜绝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
所以,我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以后在同学们交来的作文或随笔中,绝不许写别人的不是,要写只写你自己!”我特别强调,“因为我特别反对同学给我打小报告,我也要防止有人给我打小报告!”
要让自己带的班级有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要让自己所教学生有一种心灵的安全感,要让自己的学生具备一种自我教育自力,绝不让自己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暗中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小人,所以——
我们绝不培养告密者!(《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第112~113页)
李镇西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提倡,尤其是在民主、自由、公开、公平等普世价值日益成为大众共识的今天,以“小人行径”来培养小人的做法确实应该被教师们立即摒弃。
放弃了惩罚,就放弃了教育的部分责任
现在,教育界一些人士在强调尊重学生、重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讨论中,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只能通过正向教育方式,而不能采取反向教育方式,甚至还出现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在这种氛围与压力之下,造成学校、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患得患失,生怕管多了会“引火烧身”,故而采取一种消极的管理方式,连必要的批评教育等惩罚没有了。
那么,对惩罚,李镇西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先来看李镇西的一次采访实录:
问:李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您是怎样看待惩罚教育的?
李镇西:好,我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作“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我提出教育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人格引领,我们通过教育,让他们追求真善美,塑造他们的心灵;第二个是行为规范,教育他怎么言谈举止,比如不能随地吐痰,对人要有礼貌。而行为规范的养成带有强制性,甚至必须训练,比如坐该怎么坐,站该怎么站。既然有强制性,惩罚就不可避免,这道理其实很简单。现在的人为什么讳言惩罚呢?是因为有的老师把惩罚同体罚画了等号,他觉得惩罚就是体罚。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体罚是不允许的,但教育惩罚却是教育者须臾不可剥夺的权利。你放弃了惩罚,就放弃了教育的部分责任。
(《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著,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