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及时喷药保护
根据历年发病的时间,在发病前的7天左右开始喷药,或者是在果粒开始着色前的5~7天,或者果粒开始成长的第一次喷药,以后每10天左右喷药1次,直到采收。常见的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龙灯福连)悬浮剂800~1000倍液、25%戊唑醇(欧利思)水乳剂1500~2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50%克菌丹(美派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太盛、大生、必得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等。
不用套袋的葡萄在采收前的1个月,尽量不用代森锰锌,防止污染果面。要慎重选用氟硅唑,因为它对果面可形成蜡粉。选用的时候,用药一定要均匀周到,使整个果穗都能着药,也可以用上述的药剂,均匀地涂抹在果穗上。
对于要套袋的葡萄,套袋前一定要使用上述的药剂均匀地对着果穗喷洒一次,套袋以后不能用药。
五、根瘤病
(一)症状
根瘤病的症状是根部产生肿瘤,内部松软,然后木质化。随着肿瘤表皮的增大,组织坏掉,并且颜色变成褐色,显得粗糙。病株生长弱小、变黄,甚至会引起整株的死亡。主要发生在根茎处和二年生以上的蔓上。
(二)防治
(1)选种
繁殖培育出没有病害的苗木。
(2)苗木消毒
先用1%硫酸铜消毒5分钟,然后再放入2%石灰水浸1分钟。
(3)加强管理
改进原来的管理制度,最主要的是做好消毒工作。
(4)刮治病瘤
遇到有肿瘤的葡萄根时,先用小刀轻轻地刮治病瘤,然后再涂上药保护。
六、霜霉病
(一)症状
霜霉病的症状就是在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发病严重的时候,能够造成大量的落叶、落果。它主要侵害的是绿色幼嫩组织,例如花蕾穗、果穗、嫩梢、卷须、叶片等,有时候也可以导致老叶发病。
叶片受到损害,主要是以幼嫩叶子受害最重。在发病的初期,首先可以看到叶片背面出现白色霜霉状物,正面则没有异常,随着病情的加深,正面的叶子逐渐出现了黄绿色的病斑,边缘并不是十分明显。背面白色霜霉状物常布满叶片大部甚至整个叶背,接着,病部变黄枯死,出现多角形病斑;严重时,病叶焦枯、卷缩,甚至脱落,造成早期落叶。也有的老叶受到侵害,它们的叶背面也会出现白色霜霉状物,霉状物斑块比较小,容易出现多角的形状。风吹霜霉状物可以产生白烟冶;相对应的叶正面也会出现退绿黄斑,或变褐枯死;严重的时候,白色霜霉状物也可能出现在叶片的正面,但是一般情况下,它的含量少而且少见。
花蕾和幼穗轴受到侵害的时候,初期的表面是淡褐色病变,边缘不明显,然后表面逐渐生长出白色霜霉状物,后期的花蕾变成了淡褐色并萎蔫。果穗受到侵害的时候,则要从穗轴及果柄开始,果柄变淡褐色,其表面逐渐产生较稀疏的白色霜霉状物;幼果粒受害,表面先是出现白色霜霉状物,然后变成浅褐色至褐色,凹陷皱缩,甚至脱落;膨大期果粒受害,大多数是从果柄基部开始,先是褐色病斑,后逐渐皱缩凹陷,边缘不明显,病斑表面可产生稀疏的白色霜霉状物,病粒容易脱落;中后期的果粒则是先从果柄基部开始,然后沿着边缘不明显的褐色凹陷病斑。表面一般不产生霜霉状物,病粒容易脱落,或干缩在果穗上。
嫩梢受到侵害的初期,出现淡黄色水渍状病斑,然后逐渐地变成黄褐色至黑褐色,病部会稍微的出现凹陷,潮湿的表面则会出现稀疏的白色霜霉状物。病梢会出现停滞,扭曲,甚至变形枯死。
(二)流行病学
霜霉病是一种低等真菌性病害,它主要是依存在病组织中随着病残体在土壤里面过活。病菌卵孢子可以在土壤里面生存很多年。
当温度变成13摄氏度时,越冬病菌孢子就可以发芽。借着雨水的传播可以达到葡萄的幼嫩组织的表面,从气孔进入开始侵害。经过7~12天潜育期,就能够导致发病,产生大量的白色霜霉状物病菌孢子。
该孢子经过气流或者风雨可以再次进行侵染,造成霜霉病的流行。
霜霉病是一种高湿型病害,它生存的条件需要昼夜温差大。白天暖和晚上凉快、多雨、多雾等高湿的条件才会发生,甚至流行。
葡萄体内的钙和钾的比例与抗病性也有关,当钙:钾<;1时较感病,>;1时较抗病。另外天气湿度大、氮肥使用量过多、地势低洼、葡萄种植过密、修剪(整枝打杈)不当或不及时、通风透光不良等都能引起霜霉病的发生。因此在秋季多雨潮湿的时候,葡萄采收后要做好防范措施。
(三)防治
霜霉病的防治主要是以药剂防治为主,及时摘心打杈,能够促进果园的透光通风,降低大气的湿度,并且药剂防治的时候必须及时喷药。
(1)搞好果园卫生,减少越冬菌源
叶落的季节,要先树上,然后再树下地将叶子全部打扫干净,然后集中带到果园外面进行烧毁,这样可以避免带病的落叶入土,千万不能把病叶埋在葡萄园内。
(2)加强果园管理
适量的增施有机肥、磷肥,少量增加氮肥,同时要控制钾肥,这样可以提高葡萄的抗压能力,及时摘心打杈,消除接近地面的枝蔓、叶子等,增加果园的透光性,降低大气的湿度,及时排水、通风和散湿,从而创造出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
(3)适时喷药防治
目前霜霉病防治的最主要措施是药剂防治,关键的环节是首次喷药的时间。最好的第一次喷药时间是选在昼夜平均气温达13~15摄氏度,同时又有雨、露等高湿条件出现。一般都是在开花前后或者是落花前后开始喷药,每10天左右1次,连续喷施,直到果实全部采收完或者雨、露条件不再出现;如果采收完之后,雨、露还是比较多,那么就需要再喷洒1~3次,甚至更多,北方喷药的次数比较少,南方喷药次数比较多。具体喷药的时间则是根据降雨的情况和湿度决定的,多雨潮湿的季节间隔比较短,少雨干旱的时节间隔则比较长。
目前作为治疗霜霉病的药剂主要有两大类:保护性杀菌剂,例如50%克菌丹(美派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7%硫酸铜钙(多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1:(0.5~0.7):(160~24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68.75%嗯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太盛、大生、必得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治疗性杀菌剂,例如72%甲霜·锰锌(稳好)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85%波尔·霜脲氰(克普定)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5%波尔·甲霜灵(异果定)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嗯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6.8%丙森·缬霉威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69%烯酰·锰锌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等。
具体在使用药剂的时候,要不同类型治疗性杀菌剂交替进行,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交替使用,这样可以避免病菌产生抗体。喷药的时候要注意,不管是叶面的正面、反面还是果穗的表面都要均匀地喷药,另外在采摘前的1.5个月内,尽量不要使用波尔多液及代森锰锌,以免污染果面,影响果品的质量。
七、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影响坐果和果粒的生长发育。
后期的时候则会影响果粒的成熟,使果粒裂开,使腐生菌侵染,影响葡萄的生长,降低葡萄的产量、质量以及抗寒能力。
(一)症状
白粉病菌损坏葡萄的所有绿色组织。通常情况下,病菌只是透过表皮细胞,伸出自己的细胞然后吸收养料。虽然它只是在表皮细胞附近活动,但是临近的细胞也会坏死。
各个时期感染到该病菌的病症不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菌丝体一般寄生在寄主组织表面,呈现出灰白的颜色,类似于灰尘或者白粉。如果感染了病菌,叶片的正面就会呈现出病态,具体表现是褪绿或者出现发亮的斑点,跟霜霉病的初期症状很像。幼嫩和伸展的叶片在感染之后就会扭曲,并且发育缓慢。
叶柄和穗梗在整个生长的季节都会感染到这个病。出现的症状是组织变脆,病果最后会裂开。绿色新梢感病之后,它的颜色会变成黑褐色,甚至出现黑色羽绒状斑。处于冬眠的枝条则会变成红褐色。如果病害到了这一阶段,人们只能看见崩溃了的菌丝碎片残体。
花穗在花前和花后感染白粉病则会引起坐果不良和果品的损失。
一般颗粒含量在8%以前容易感染。不过已经被感染的果粒含量达到15%以前依然可以产生孢子。如果颗粒还没有长大就被感染,那么它的表皮细胞就会死亡,表皮组织的生长就会停止,表面就会生长出一层白粉。如果果肉继续增大的话,果粒就会受到内部的压力然后裂开。裂开的果粒变干或者引起腐烂,不是白色品种的果粒将要成熟的时候感病,就会着色不良,采收有瑕疵,这种病果上面有了网状的伤疤组织,就失去了商品的价值,酿出的酒就有异味,不能用于酿酒。
在生长季节的后期,菌丝丛中就会有黑色、细小、球形子实体形成,这就是闭囊壳。它是病原菌的有性繁殖的结构,可以在新梢、病叶、果穗上发现这种结构。
(二)病原
葡萄白粉病是因为葡萄钩丝壳菌寄生引起的,属于子囊菌亚门。
它是一种专门寄生性的菌类,不能人工培养。病菌表面有半永久、有隔膜和透明的菌丝,并且伴有多裂片的附着胞,因此它可以突破短桩、突破角皮层和细胞壁后,在表皮细胞内形成球状吸器。它寄生葡萄科数个属即葡萄属、爬山虎属、白粉藤属、蛇葡萄属。
菌丝的直径有4~5微米,形成了多隔膜的长10~400微米分生孢子梗,菌丝匍匐生长,但是分生孢子梗与菌丝垂直,生长比较紧密。生长得比较茂盛。分生孢子透明,圆筒形或者卵圆形,单细胞,里面还有颗粒。孢子类似于念珠,最老的孢子在串的最顶端。一般在田间的孢子串都很短,只有3~5个孢子。
相对配对型的菌丝融合,能够形成闭囊壳。一般情况下闭囊壳呈球形,直径80~105微米,存在于所感病部位的表面。闭囊壳是长形、带有弹性和多隔膜附属丝,成熟的时候,顶端会有独特的钩形。闭囊壳的色泽先是白色,然后是黄的,成熟的时候就变成了黑褐色,里面有4~6个子囊。子囊的形状是卵圆形至近球形,没有颜色,它的大小是(50~60)微米*(25~35)微米。子囊里面还有4~7个卵形至椭圆形透明子囊孢子,成熟时多为4个。子囊孢子为单胞,大小为(20~25)微米*(10~12)微米。活着的孢子在萌发的时候会形成一条或多条芽管,然后每个芽管都会迅速地分裂成多个裂片附着胞。
(三)流行病学
病菌以菌丝的形式在葡萄的冬眠芽内生活,或者是以闭囊壳在植株的残体上越冬。一般在温室或者是热带气候的条件下,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都可以在葡萄的绿色组织中存活。
病菌侵染植物后,开始在芽鳞内保持冬眠的状态,等到下一个生长季节的时候,葡萄萌芽后,病菌就会随着它们重新活动,并且以白色菌体覆盖在新梢上,并且产生很多孢子,等到有风的时候传播到临近的植株上。
有些地方,闭囊壳是第一次侵染,比如靠近树皮的新梢就容易受到初次侵染。因为秋天的时候,叶、新梢和穗轴上的闭囊壳容易被雨水冲进树皮的裂缝里面,病菌就可以侵染新梢了。春天的时候,闭囊壳遇到雨水就会裂开,子囊孢子射出。子囊孢子就会萌发然后侵染绿色组织,形成菌落,产生的孢子再次侵染。有的地方,以子囊孢子作为首次侵染源,原因不明确。
温度对病菌的扩散有着深远的影响。病菌在6~32摄氏度温度范围内生长。侵染和蔓延的适温是20~27摄氏度,超过35摄氏度就能抑制孢子的萌发,超过40摄氏度就能杀死病菌。在25摄氏度的时候,分生孢子需要5小时才萌发。在23~30摄氏度环境中,从潜育期到形成孢子需5~6天,但是温度如果降低到了7摄氏度,就需要32天。白粉病菌落如在36摄氏度下10小时或39摄氏度下6小时即被杀死。子囊孢子对温度、湿度的要求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游离水可能产生过高的渗透压,导致孢子萌芽不良,或者是不正常。大雨可以去除分生孢子,破坏菌丝体,使病害不容易发生。
在相对湿度为40%~100%时适合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不过也有报道证明,低于20%的相对湿度,分生孢子也能萌发。湿度对孢子的形成和孢子的萌发有更大的作用。相对湿度在30%~40%、60%~70%和90%~100%时,经24个小时,则分别形成2个、3个和4~5个孢子,差异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