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美食菜肴营养百科
46923700000014

第14章 科学烹调增进营养(2)

控制燃料的大小。燃料的块形小,与空气接触的面大,燃烧的速度就越快。但燃料过分碎细会将炉箅空隙塞闭,影响主要空气的通过和透入,反而减低了燃烧速度。所以我们既要避免燃料过大,又要避免燃料过分碎小,应适当掌握才行。

提高炉膛的温度。提高炉膛内的温度,使燃料加速分解成炭和挥发性物质,可使一氧化碳和挥发性物质迅速燃烧。

其他用具

烹调用具种类很多,又因各地方菜系使用习惯不同,因此,很多烹调用具很难说出统一的规格,只能将几种常用的主要烹调用具介绍于下;

(一)烹调菜肴时所需要的用具

铁锅(镬子):有生铁锅和熟铁锅两种,烹调菜肴一般都用熟铁锅,煮饭和蒸锅都用生铁锅。生铁锅容易碎裂,而且传热没有熟铁锅快,所以烹调菜肴不宜用生铁锅。烹制菜肴的熟铁锅又有双耳式与单柄式两种。鉴别铁锅的质量,主要看铁色的光泽,熟铁锅以白亮为优,暗黑较差,而生铁锅以色青发亮为优。此外还必须注意锅中有没有砂眼、裂缝等缺点。

手勺:手勺是搅拌锅中菜肴,加入调味品以及将制好的菜肴出锅装盆之用具。圆形的有一长柄,柄端装有木把,手勺规格以盛量为标准。

手铲:手铲是烹制菜肴及煮饭时进行搅拌之用具。

漏勺:漏勺主要是滤油及从汤锅中取料的工具,是铁制连柄的勺子,中间很多小孔。

笊篱:用途与漏勺相仿,分铁丝,铜丝及篾竹丝三种。

网筛:网筛是作为过滤汤汁或过滤液体调味品之用具。

铁叉:铁叉是作为在沸汤中取料之用具,有一种叉头成钩形的,可防止原料滑脱。

铁筷子:铁筷子是作为在锅中溜散原料之用,与普通竹筷相似就是略长一些。

蒸笼:蒸笼是作为蒸制菜肴之用。常用的有两种,一种笼盖是平顶的,另一种是斜圆顶的,平顶的在使用时,蒸汽水会滴入原料内影响口味,以采用斜圆顶的笼盖为宜。

(二)炉灶上在生火、捅火、加煤、出灰时所需要的用具

火钩:火钩是作为勾出炉底煤渣之用具。它是一根直的圆铁条,一头有钩,另一头有圆形把手,长短粗细不一,根据炉灶的大小与使用方便来决定。

火扦:火扦是作为从炉心插入,疏通煤层之用具。一头尖,一头有圆形把手,形状与火钩类似。

火钳:火钳是作为夹炉中的煤块,煤渣或杂物之用,一头为双把手(形如剪刀),另一头呈扁圆形。

煤铲:煤铲是作为铲煤灰、煤渣、加煤之用,铲头形如畚箕,上有木柄,柄端有把手。

铁耙:铁耙是作为熄炉后耙煤之用具。一头为齿耙,另一头为铁柄。

煤筛:煤筛是作为筛煤灰、煤屑之用,是用铁丝网制成的圆形筛盘。

以上所述,均系目前一般常用的各项用具。这些用具,一方面我们了解它们,学会使用,另一方面因这些用具都是若干年来一直沿用下来,有些用具的式样和效率都较差,所以需要改进和革新,以提高工具的使用价值和工作效率。烹调基础操作要求和基本功训练。

烹调操作的一般要求

烹调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操作,技术性、艺术性都很强,同时又是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操作,所用的工具设备也都是比较费力的,为了适应这样的劳动特点,就必须注意下列几项要求:

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体力和耐力特别是臂力。

具有正确的基本操作姿势,要自然大方,方便操作。

在操作时必须思想集中,动作敏捷,注意安全。

用料要干净利落,经常保持灶面整洁,注意清洁卫生。

要熟悉各项工具正确的使用方法。

烹调基本功训练

运用各种烹调方法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达到一定的色、香、味、形要求的硬工夫,就是烹调基本功。

要达到烹调菜肴质量稳定,色、香、味、形俱佳,就要求有较熟练、较扎实的烹调基本功,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八项。

准确投料(包括汤水和调味料的投放)。

糊浆适度均匀(浓度厚薄适当,包裹均匀)。

正确识别油温(从现象认识本质)。

灵活掌握火候(包括炮台火的运用)。

勾芡恰当(卤汁和浓度)。

翻锅自如(颠翻、大翻和旋锅以及铁勺的灵活配合)。

出锅及时(保证嫩、脆……)。

装盆熟练(成型美观)。

不论采用哪一种烹调方法,烹制哪一种菜肴,基本上都离不开上述八项基本功。

要练好基本功,烹制出质量好的菜肴,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任何自满松劲,停止不前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要在烹调基本功上下工夫,精益求精,既努力求好(质量稳定),又努力求快(工作效能)。

火候

火候的概述

烹调一般是用火来加热的。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烹制菜肴所使用的原料多种多样,质地有老、有嫩、有软、有硬;形态有大、有小、有厚、有薄,制作要求有的需要香脆、有的需要鲜嫩、有的需要酥烂,因此在烹制过程中要按各只菜肴的具体要求,采用各种不同的火力、不同的加热时间,对原料进行烹制,这就叫掌握火候。

火候变化的因素很多,各种风味的菜肴,各种不同的烹调方法,以及一种菜肴在烹调中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火候要求,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只有灵活恰当地掌握火候,才能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

火候的分类

至于火候怎样就算大?怎样就算小?大和小的中间又可以分为多少种类呢?千变万化,很难具体划分。一般在习惯上把它分为四个大类。

旺火(也称武火、急火、大火)

旺火的火苗熊熊地燎出炉口,火焰高而稳定,呈黄白色,光度明亮,热气逼人。旺火一般用于快速烹制,可以使原料保持鲜嫩,如氽、烩、炒、爆、炸、溜等。

中火(也称文武火)

中火的火苗燎出炉口,火焰略有摇晃,呈黄红色,光度较亮,热气大。中火一般用于烧、煮等。

小火(也称文火、温火)

小火的火苗不燎出炉口,火焰较小,时有起落,呈青绿色,光度暗淡,热气较大。小火一般用于慢的烹制方法,使原料软嫩入味,如煎、贴、蹋等。

微火(也称焐火)

微火的火焰更小,供热微弱。微火一般用于烹制时间较长,使原料酥烂,仍保持原料原有香味,如炖、焖、煨等。

以上仅仅是一般用煤炉灶的情况,主要依靠熟练的烹调技术和丰富的烹调经验来灵活掌握。

热量在原料内外的传播情况

在烹调过程中,食物传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般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原料外部的热的传播过程,另一是原料内部的热的传播过程。

原料外部热的传播过程

燃料在炉膛内燃烧,把热量传给铁锅,而铁的传导能力很强,因此铁锅也就迅速地把热量传给锅内的原料。可是,一般说来,原料往往不是直接放在锅内的,锅内一般还有一些辅助烹调的物料,这些物料主要是水、油、盐或砂粒等,另外还有蒸、烤等特殊的加热方法。现将这不同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用水传热

水的传热能力很差,它在受热后温度所以能升高并使水中的原料受热,主要是靠着对流作用。水的沸点是100℃,不论火力怎样旺,水的温度只能达到100℃,超过了就要形成蒸气。

用油传热

油的传热能力也很差,它在受热后温度的升高也是靠着对流的作用。油的沸点在200℃-300℃之间。烹制时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油温加热食物。

用蒸气传热

蒸气是依靠气的温度使原料受热,蒸气温度比水高,它的最低温度是100℃,蒸气温度是以火力大小与气压高低来决定的,所以蒸笼盖紧少漏气,温度则有很大的增加。

用空气传热

用空气传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火的热气直接熏烤食物,另一种是食物放置在烤盘里,与火隔离,以封闭的热空气来加热食物。

用盐或砂粒等传热

利用粗盐颗粒或砂粒等物体的吸热与散热作用,以较均匀的热量加热于食物。温度的大小视火力而定。

利用以上几种传热方法,再结合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等,这就产生多种多样的烹调方法。例如用水传热的有汆、涮、煮及一部分炖,熬、烩等;用油传热的有炸、爆、炒、溜、煎、贴、燭等;用蒸气传热的有蒸、炖等:用空气传热的有烤、烘、熏等,用盐等传热的有盐焜、泥烤等。此外,还有用几种传热方法交互使用的,如烧、扒、烹、焖及一部分熬、烩等。

原料内部热的传播过程

热从铁锅及各种辅助物料传到原料的表面以后,要使原料的内外全部受热,在原料内还要有一个传热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才能使食物成熟和充分杀菌消毒,保证食物的色、香、味、形俱佳。

但一般食物原料的传热能力都很差,大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形态较大的鱼块或肉块,如果加热时间不长,尽管它的表面温度已经很高,但内部的温度仍然很低。根据实验,一块三斤多重的牛肉放在沸水内煮一个半小时,牛肉内部的温度才达到62℃。一条大黄鱼放在油锅内炸,当油的温度达到180℃时,虽然鱼的表面温度达到100℃左右,可是鱼的内部只有60~70℃左右。因此,在对食物原料加热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使热容易传人原料内部

如果是运用旺火、时间短的烹调方法,必须把原料尽量切得小些、薄些,如原料略大略厚,必须在原料上剞上几刀,使热容易传人内部。

根据原料大小掌握好火候

烹制大块的鱼、肉,必须用小火作长时间的加热。当鱼、肉的内部呈灰白色,无红色血迹时,鱼的内部温度可达到85’C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细菌一般都可以杀死了。要使鱼、肉的内部达到这样的温度,加热时间必须较长,但如用旺火一直烧下去,锅中的水要大量蒸发,可能锅中的水很快烧干,而鱼、肉的内部还没有成熟,因此作长时间加热时,应当用小火或微火,采用炖、焖、烧等烹调方法。

使原料受热均匀

烹调时,必须注意原料各部分受热均匀,特别是炸、溜、爆、炒等用旺火、短时间的烹调方法,更应注意翻锅或用手勺翻拌。

食物受热的变化

在烹调过程中,食物在一定的温度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它会产生种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食物起着质的变化。质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原料由生变熟的过程。由于食物原料的性质不同,它们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所起的质的变化也不相同。

一、在加热过程中食物的一般变化

分散作用

食物受热后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包括吸水、膨胀、分裂和溶解等。生的蔬菜或水果,细胞中充满水分,并且在细胞与细胞间有一种植物胶素,把各个细胞互相连接着,所以在未加热前大都较硬而饱满,加热时,胶素软化与水混合成为胶液,同时细胞膜破裂,里面一部分包含物,如矿物质、维生素等,就溶于水中,而整个组织变软,所以蔬菜加热后,锅中要出现汤汁,这些汤汁中含有很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不宜弃去。果品中所含胶素尤多,如果在加热时加入少量的水,可以制成各种果酱或果冻。

淀粉不溶于冷水,但在温水或沸水中能吸水膨胀,成糊状物。淀粉经过加热,它所含淀粉胶的胶粒愈多,粘性亦愈大。生长在根茎中的淀粉(如藕、甘薯、马铃薯等)往往较谷类(如米、麦等)为多,所以它们的淀粉糊粘性较大,可做羹汤或作为挂糊、上浆、勾芡之用。

水解作用

食物在水中加热时,很多成分会起分解作用,如蛋白质会分解而产生一部分氨基酸,故成熟后带有鲜味。肉类在受热后,结缔组织中的生胶质分解为动物胶,动物胶和生胶质虽然都是蛋白质,但动物胶有较大的亲水力,能吸收水分而成凝胶,在加热时可溶为胶体溶液,冷却后即凝成冻胶。所以当肉类(特别是含筋较多的肉)在炖焖后,结缔组织的生胶质被水解破坏后,蛋白质纤维束便分离,使肉呈柔软酥烂状态。同时汤汁中便含有多量的水解产物,即动物胶,冷却后就成为肉冻或鱼冻。胶体溶液和冻胶可随温度变化而互变。如镇江、扬州等地的汤包,就是根据以下的互变原理而制作的。

凝固作用

食物受热后,有些水溶性蛋白质即逐渐凝固,如溶液中有电解质存在时,更易迅速凝结。我们知道蛋白质的种类是很多的,有许多蛋白质是水溶性的,多数水溶性蛋白质受热后即逐渐凝固,例如鸡蛋的蛋白受热后便凝成硬块,血色素也是一种水溶性蛋白质,加热到85℃左右便凝成块状,凝固的程度随加热时间的加长而增加。所以煮蛋或鸡鸭血汤,猪血羹等,加热时间应避免过长,否则食品变硬,不仅鲜味减少,也不利于消化。蛋白质胶体溶液在有电解质存在时,凝结更加迅速。例如在豆浆中加入石膏(CaSO4)或盐卤(MgC12)等电解质,即可凝结成豆腐。食盐(NaC1)是电解质,所以在煮豆、烧肉,或需要汤汁浓白的菜,均不能太早加盐,因为加盐太早,原料中的蛋白质凝结过早,水分便不易渗透到原料内部中去,不易使它们吸水膨胀,组织破坏,因此也就不易酥烂。在制汤的原料中也因蛋白质凝结过早,不能溶于汤中,因而使汤汁不浓白。当然,这种电解质对各种原料,各种蛋白质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放盐的早迟,应根据菜肴的具体情况决定。

酯化作用

脂肪与水一同加热时,一部分即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如再加入酒、醋等调味品,即能与脂肪酸化合而成有芳香气味的酯类,这种作用,叫做酯化作用。酯类比脂肪容易挥发,并具有芳香气味,因此鱼、肉等原料在烹调时,加酒后即有香味透出,就是这个道理。

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