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生活中可不能少了老谭这种人!
有个文友叫贝贝
7年前,也是这个季节,雀之巢的评论团史上,诞生了一个长发女子组(周日评论组)。云儿为头,我和梧桐水儿,几个长头发的女子,凭着一股淳朴的劲道,团结互助,读文写评,总结主持,成为评论团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后来因为巢里改组,周六周日不发文,评论组也就取消了。长发女子组只存留了几个月时间,就像一朵花儿,刚开放,就结束。从此,以盛放的姿势,永存心中。
短短几个月时间,天南地北,来了18位评论员。贝贝,西贝侯,大家都叫他贝贝,就是这个时候来的。
许是刚上网,西贝对如何发文,如何评文,如何去论坛跟帖,都不懂。耐心地告诉他,他还是不懂。我们就笑他,贝贝,真笨。他也不生气,依旧傻呆呆地问着这,问着那,大家也不恼他,毕竟人家心诚,为的周日组评论。大凡男人的傻与笨,总是带点憨有点呆的,如同猪八戒似的可爱。但他其实不笨,心底滑着呢。在《夏日荷花清又纯》一文中,他写道:“西贝怎么听怎么温暖。西贝多想真傻,这样更显得她聪明,可惜他并不全傻。比如会写傻子写不了的文章,且会被误认为聪明呢,但西贝的傻夏日荷有自己的理解。夏日荷笑西贝傻的时候西贝就想象得出她略带嗲气的小样儿,这样想着心里就开始温暖了,整夜他都会情绪高涨,孤灯一样伴着夏日荷做事。”
读西贝的文字,却是另外一种味道,极有灵气及才气。一系列的西贝乡村题材,大气恢弘,呈现大手笔姿态,但又沉着淡定,一股凝聚之力,平稳之气,让人静中再静。也因为这种平静,文字被忽略,思绪和事物更能凸显生命本真一面。如此,宁静中,那种幽幽的情愫就这样淡淡地于文字里飘逸出来,萦绕不已。一切似乎漫不经心,一切又有丝丝幽情;一切似乎信手涂来,一切又都紧牵心怀。如白云轻游,如淡月挥洒,如深山里的微风,如古寺中的古颜,最后,化于掌心的,还有作者那颗静寂之心。
总觉西贝身上有种“痴磨”之气。西贝就问我,“痴磨”是什么意思,我说是我们的方言,他说还是不明白,我就说,不会八面玲珑却会一面独专,在某种事上有钻劲而忽略了人情世故之类的意思,西贝说,似懂非懂。
现实中的西贝,在一个小县城的纪委工作,大约是缺乏钻营之道或不屑于此道,西贝直到去年,四十岁了,才提拔到畜牧局任职纪检组长。西贝像突然又看到了政界曙光,一心向往,不料大都不如意。西贝继而死心了,也不计较,又回到他的文字中。
西贝的这种“痴磨”,却是极有利于他的写作的。他对文字的专注执着和独特的领悟力,使得他的文字安静老道大气,在巢里,呈现别样风景。7年间,在巢里能坚持写下来的写手不多了,西贝一直笔耕不辍。荆棘鸟一样,杜鹃啼血般,坚守,坚守。这些年,西贝的文字由松散渐渐收敛,直至收放自如,他是一位潜力股写手,也是一位能成气候的作家。
西贝有篇文章叫《别太把写作当回事》,其实我觉得他是太把写作当回事了。他对文字似乎有洁癖,简洁安静得出境。他对文章讲究境界,他说,一篇文章,只感觉到灵魂与思绪,忽略了文字,才是真正的好文章。他说,人生短暂,经历有限,对有限的这点经历题材要认真对待,不轻易写,要写就要精,哪怕是花一个月或一年的时间。西贝的文章,可以出几本书了,但他说文字很稚嫩,还不到出书的时候。
和西贝聊天,很多文友都能感觉得到他的这种“痴磨”。他会为了一个观点,使出浑身解数,与人理论,极尽雄辩之能事,甚至强辩,一路浩浩荡荡,天文地理,无所不能,直说得对方无招架之力,他才收兵。有时,闹得不欢而散,他也不放在心里,不计较。若有人在他文章背后说长道短,他从不在意。
西贝,是个大男人。
与西贝相比,我的写作就浮躁多了。有一点小文字,仓促出书,满足一点小虚荣。而从2007年出书后,再也没动笔,直到去年年底。这四年间,西贝一直在劝我不要放弃写作,他说,我们为了写作,在别的领域失去了很多,如果放弃,我们的付出和辛劳就浪费了。
有一段时间,我沉溺于牌桌,西贝立即说,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这是最让人痛心的事情了。去年年底,西贝又劝我,说不写可惜了,任何以工作忙为借口都不是理由,文学可以养老。也是机缘巧合,就冲他的文学可以养老,我终于又回巢,又拿起了笔。这次,能坚持多久,要看我和文字之间的缘。但心底,还是感谢他的谆谆不悔和守候的巢。
有时候,西贝也很沮丧,他的被编辑留用的文字,没有发表。他说,荷儿,我该沉下心反思了。然后,一些时日不见人影。有时候,他的文章发表了,他立即在博客里告知,然后东瞧瞧西逛逛,疲累了,他的浮浪气又来了,在群里蹦跶几下,对着这个冲着那个,阴阳怪气几句,惹来几位美女的笑骂。
雀之巢成立9年了,在巢里守候了7年的西贝,还坚守在编辑岗位。几天前,西贝写了首《归心之歌》:“你一走九年/何等辛苦/燕子。衔枚/金丝雀还有子归。啼血/燕窝与舌头撞击的滋味/在雀巢的温暖里丧失记忆/我听到玻璃碎声/一支箭/以及寒冷/骤雨,暴风/顺着归心之路回返/竟是短然一程/人生还有九个九年/我看到了百鸟歌唱/以及花开。”
总觉得,我们这些散在世界各地的灵魂,有着相似的信仰,依托于文字,安放在雀之巢,在此,彼此温暖,彼此欣慰。西贝,还有许多坚守在巢里的写手,如同燕子衔枚,杜鹃啼血,守巢之路,就是归心之路。写到这里,竟也动了情,眼睛湿了。为我们的巢,我们的友谊,我们的文字和我们的生命。
谢谢你,阿明
七年前,在一个飘着桂花香的黄昏,收到了阿明的两本散文集《听剑集》和《检索黑人阿明》,这是我第一次收到的文友的书,莫名的兴奋和喜悦。书用牛皮纸封着,沉甸甸的,捧着觉得厚重丰富。扉页上留有阿明的手迹和印章,现实中的我们南北遥隔,可仅仅几日书就到了我的手里,多么奇妙的感觉。
那时候,刚拿起笔写点文字的我,读阿明的书懵懵懂懂,即便现在也不能说完全读懂,但是没来由的喜欢,说不出的好。巢(文学网站“榕树下”中的文学社团“雀之巢”)里他的粉丝很多,看到那么多人读他写他——读的深入透彻,写的精彩纷呈。于是,在我眼里,这个被称为巢里“精神领袖”的阿明,充满梦幻般的神奇。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很疲惫,不愿做事。随意翻阅桌前的一摞书刊,一本接一本,难以静下来。突然看到久违了的《听剑集》和《检索黑人阿明》,竟是一篇接一篇,愈读愈精神。书中那种随意、率性、真情的文字就像和你当面聊天一样不经意间入了目入了心,读来轻松、痛快,又饶有趣味。正如一位老同志读了他的首部散文集《清明雪》后给他写信说:“寻寻觅觅,难得这样一本叫人看了还想看的文学作品;离休十载,头一回这样展卷神来而心动。作者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以及革除时弊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其热忱、其锐气、其率真、其笔力,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直接从血管里喷出来的文字,不媚俗,不迎合,不雕琢,不讲究技巧,不附加任何功名利禄,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自然的才是最美好的,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也只有这样的文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熠熠生辉。
在这率真随性的文字中,闪耀着他的灵性和才情,诗文相映,成为他文字的一大亮点。他心中涌动的那股诗情画意,使他焕发出男孩般的天真,也总是诱发着他冲出闹市,在天高地辽的广阔空间自由翱翔。这里,他的天性得以舒展,他的灵性得以抒发。随到一处景点,便会诗兴大发。如走进张飞庙,他大发感慨:凭栏张飞庙,北望云阳城,耳畔杀声起,震落满天星。长笛催人归,恕不送将军,船头频回首,江上夜风清。走进屈原故里,他灵犀暗动:为申江中屈子魂,放翁悲作楚城词,二千三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他感叹于巫山神女,他陶醉于西陵落照:夕阳西下西陵峡,满目江水泛光华,明朝大潮冲天起,神女落到百姓家。这样的诗兴在阿明的文字里比比皆是。即便在他的博客里,随心所欲的三言两语,也尽显个性智慧。现实生活中,接触过阿明的人都能感觉到他敏捷的才思和风趣幽默的言辞。于是我们不甚感叹,与阿明交往,他永驻的童真让人开心,他温厚的胸怀让人安心,他磊落的性情让人舒心,他敏锐的才思让人醉心。
阿明仿佛天生有一股号召力,他身上凝聚着一种领袖品质。在《检索黑人阿明》一书中,看他一路走过来的足迹,小学里是大队委员,长大后当团委书记、监察处长,人到中年做证券公司的老总、期刊主编,在“雀之巢”被我们的老大独上月楼誉为“精神领袖”……无论何时何地,身边总有人追随。他敢想敢做,敢做敢当,无论是酒桌上球场还是工作中,他的骨子里都自然流露一股男子汉的才气、正气、豪气与霸气。和“铁哥们”聚会,他总是悄悄地把“黑子”的酒倒进自己杯里。最后喝得“横”着抬出去,打吊针醒后,又被人搀着“竖”着回来继续喝,惊呆了饭店里的一个个服务员。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他一手策划组织整治工宣队“白酒壶”和军代表“脏参谋”的“夜半歌声”,给受气受辱的哥们姐妹复仇。在证券公司里,他自己不贪,也容不得别人贪,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上司,于是他和老板闹翻了。在充满猜忌和轻蔑的女老板面前,他提出异议,公然耻笑她幼稚荒唐,并炒了老板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