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定势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偏差,并非错觉,它是能够纠正克服的。这有赖于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修正参照标准。同时要深入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这样就能正确地认识评价每个学生,即使是后进生,也能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的东西。
其次是马太效应。
如果说认知定势使班主任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那么马太效应则使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不公正、不平等。现实生活中,人们乐于“锦上添花”,学校里对优生处处优待,对差生事事刻薄。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有位女生曾愤愤地诉说自己的不平。市教委举办中学生历史故事讲演比赛,她的班主任想推选学习委员参加,尽管学习委员在市数学、物理竞赛中都得过奖,但讲演并非他的特长,对此,班主任心里也明白。学习委员心中发怵,说什么都不肯答应,这时她毛遂自荐,班主任却犹豫再三,理由是她学习不认真,上课不严肃,又好表现自己。最后因实在没人报名,出于无奈才让她去参加。岂料她居然得了个鼓励奖,尽管大家都明白,鼓励奖属于等外之列,但对她来说却来之不易,她得不到帮助和支持,全凭自己的灵气和憋在肚子里的一股劲儿。她的一帮子被视为“疯丫头”的伙伴为之雀跃,顿觉扬眉吐气。或许这位班主任并未读过《马太福音》,也并非有意要夺走应属于她的荣誉。与不少班主任一样,不自觉地接受了“马太效应”影响,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班里每位同学。
有位班主任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对“你对教师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一题,87%的学生答案是“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从侧面反映了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马太效应”在学校中的普遍性。好学生,即使有了过失,有的班主任或则装聋作哑,或则为其掩饰,即使性质严重,也尽力为其开脱,从轻“发落”。反之,“差生”则往往动辄得咎,有时甚至造成“冤假错案”。
受教育是学生的义务,教好每个学生是教师的义务,无论“好生”、“后进生”,教师都应尽心尽力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马太效应”只会造成优生的骄矜自傲,“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只能在学生中制造出矛盾和对立。
第三,心理年龄超前老化。
中年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成熟的一代,他们既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又有教书育人的实践经验。然而有的中年班主任心理超前老化,增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毋庸讳言,中年人的负担最为沉重,双肩挑着工作和生活两副重担。老人的赡养照顾、子女的就学就业、繁冗的家务劳动、频繁的社会活动……使他们难以招架,穷于应付,耗去大量的精力。“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传统观念像幽灵一样在一些中年教师心际游荡,使他们热情锐减,随遇而安。学生们乐于搞的活动,他们却缺乏投入意识。例如组织春游,学生可以激动整整一周,而中年班主任往往看得较淡,而学生却感到无比的刺激。
课间学生们常会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侃大山”,从歌星、球星、影视明星侃到超导、常温条件聚核反应,而中年班主任往往只能一旁听着,认知兴趣没有他们强烈,精力不似他们充沛,信息源不如他们广,信息通道不如他们多……总之,一些中年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理差距是那么遥远。我们常可以听到学生用“没劲”二字给那些稳重文静的中年班主任下结论,中年班主任也往往因此难以和学生沟通。即使年轻班主任,也往往由于过分强烈的教师地位意识(感到不同于学生和实习生),或者个人婚姻恋爱、人际关系的烦扰,力求自己尽快成熟,从而加速心理老龄化的进程,使自己在心理上过早地步入中年。因而心理的超前老龄化是中青年班主任共同面临的问题。
心理老龄化,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观、事业心的大题目,这里很难加以展开讨论,移情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有效办法。“移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借以将一个人的目标、知觉和情感跟别人的暂时联系起来,使他们处于面对面的情境,在工作上和情感上彼此融为一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能设身处地从学生的位置着想。有位较成功的班主任,年龄早过不惑之年,由于她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童心未泯,因而能成功地移情,学生能从她那里感受到认可,得到理解。于是学生接受了她,而且爱她。最有意思的是在她42岁生日之际,收到一位学生送给她的含义深刻的礼物。这位学生把学校奖给她的精美的日记本转赠给这位班主任,并用工整的字体在日记本内抄了一篇题为《我四十岁了,我不老》的散文,作为生日的贺词。其中有这么一句,“我,四十岁的女人,我要牵着我的生命奔跑,我要边跑边说,我四十岁了!我不老!”这是对这位班主任的赞美和祝愿,同时也喊出了学生对班主任的希望,希望他们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第四,信赖危机。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班主任工作指导思想,但实际行动上并非每个班主任都能做到。不少学校都建立了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有的学校还有专用簿册,争取家庭配合,这是应当肯定的。然而,真理往前迈进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有的班主任,事无巨细,均让家长签字,诸如抄生字、背课文也得让家长签字。这种做法实在不敢苟同。它反映了一种心态,即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承认,否定学生的相对独立性,将学生看作附属品。班主任(包括家长)不能放手让学生“当家作主”,事事放心不下,处处越俎代庖。
有位小学班主任,他按“传统”的做法,让学生背诵课文并要家长的签字。一位学生交来的竟然是自己冒充家长的签字。班主任十分恼火,当即让学生背诵,学生背的十分流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要欺骗教师,冒充家长签字,他却说:“我不是会背了吗?为什么一定要爸爸签字?”这是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他感到学习不是家长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立性。教师们常常责怪家长“抱”着孩子,然而又常逼着家长“抱”孩子,这是一个怪圈。孩子自制能力差,教师应该帮助教育,但不能因此而不信赖他们,剥夺他们独立自主的权利。
学生有能力独立开展和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队活动,而且当他们真正独立地组织活动时,其热情和积极性远非由老师把着手干所能比拟。比如少先队大队部布置各中队开展尊师活动,小干部们背着班主任,召开了会议,经热烈的讨论,决定给老师庆贺生日(这或许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有趣的活动)。会上他们设想了两个了解班主任生日的办法:一是利用英语课课前会话的机会,由会话的学生自己介绍今天是自己的“生日”,然后“请问老师的生日是哪一天?”以此诱老师“供”出生日,因为他们的班主任是英语老师;男孩子们却设计了一个更有戏剧性的办法,“绑架”班主任的小女儿,让她说出妈妈的生日。其实,有一位小干部的家长是学校的人事干部,问一下就行,但他们不愿意这样,他们偏要自己弄清楚。当他们掌握了班主任的生日时,离这一天仅有两天时间了,小干部们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对这次活动作了更为具体的分工和部署。班主任生日这一天,当班主任出现在教室门口时,一眼看到教室后墙上的壁报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庆贺生日专辑,班长带领全班同学用英语向她祝贺生日,她如同坠入五里云雾,——忘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而学生们,尤其是“策划者”,个个兴奋得满脸通红。班主任感动极了,逢人就说这件事,或许这其中包含着对学生独立的组织能力的赞许吧。
上述四种心理偏差是班主任、教师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偏差,应该引起普遍的重视,否则,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只是一句空话。
做个快乐的班主任
字典上对快乐的解释是:感到幸福或满意。请注意在这个解释中的“感到”一词,也就是说,快乐与否,不是有了多大的喜事,而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境。一个不快乐的人,即便走路捡了个元宝也不一定笑得出来;而一个快乐的人,哪怕天天乞讨,也是微笑示人。所以,当我在这里谈快乐的话题,你却一再说“身为臭老九,重压之下,清苦之中,到哪里去找寻快乐”的时候,你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而非你的职业有问题。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只要你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就会感到生活是快乐的。而非生活有了快乐的事情,你才感受到快乐。
所以,当你为每天不得不应付工作的压力、枯燥等种种不快,却还要忍受清苦的时候,我想对你说:笑一笑,对自己,也对学生。
每天清晨醒来后,先给自己一个微笑,对自己说:“今天,我很快乐!”这不是自欺欺人,只要你觉得自己快乐,那快乐就会如期而至。不信?看校园里、教室里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面孔,你不开心吗?听到一声声悦耳的“老师好”,你不开心吗?一份份作业写得既工整又准确,就连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也交了上来,你不开心吗……好了,一天里有这样几件开心的事情,你就笑吧,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因为,你的微笑实在是有着无穷的魔力。
第一,微笑让自己开心。每天看着自己微笑的脸,即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会暂时抛到一边了。
因为微笑就如阳光,有驱散云雾的功能。别和自己过不去,纵然遇到了烦恼的事情,也告诉自己,把微笑挂在脸上。
第二,微笑会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快乐。我曾在公开演讲的场合“大胆”地说:“小学低年级老师可以不必有多高的专业水平,只要他会笑,每天进教室带着满脸的微笑,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老师。”这一点也不夸张。身为老师,有足够大的力量控制学生的情绪,孩子们是否愉快,决定大权几乎由老师一人掌控。当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把微笑给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会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这样,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学习就成了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情。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学习效率焉能不高?由此,我们会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又收获一份快乐!这样想来,你还愿意做一个面色阴沉的老师吗?
第三,微笑会让教育变成一件幸福的事情。每天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上课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微笑着提问,微笑着指出学生的缺点,微笑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微笑着对学生提出建议……一切都在微笑中进行,你再看学生们的反应,他们脸上的笑容会比你灿烂得多。因为快乐是可以复制的,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快乐因为你快乐,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想说:你快乐学生也快乐,学生快乐了,你就拥有更多的快乐。如此交相辉映,弥漫在教室、操场还有办公室,乃至整个学校的角角落落就都是快乐了。这不是乌托邦,不妨就从你做起。微笑会传染,一个传一个,所有的人就都微笑了。
如何让自己每天都微笑呢?有几个小秘诀。
做每一件事情,都给它一个快乐的主题。任何事情,只要你是乐观的,都可以找到快乐的光芒。比如,炎炎烈日下耕种,心里想的不是劳作的辛苦,而是不久即将到来的丰收;和心爱的人分手了,不是哀叹被他抛弃了,而是想到终于有机会可以重新寻觅真正适合自己的人;遭遇车祸伤了腿脚,不是想着自己太倒霉了,而是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一命呜呼;学校给了自己一个很难管理的班级,不是抱怨自己接了一个烂摊子,而是想着自己又有一个锻炼提高的好机会……快乐是上天赐予每个人的礼物,要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用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带着希望,每一件小事中都蕴含着快乐。
教师楷模魏书生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快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快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这样一份能够给自己带来“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的工作,我们正在从事着,有什么理由不开心?魏书生在这样的心境下,每天高高兴兴地做着看起来平凡而烦琐的事情,尽管他有着繁忙的公务,兼任多种职务,但他一直在坚持着上好每一节课,并从每一节课中感受着快乐。他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作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那么你呢?每天做着和魏书生无二的工作,为什么不像他一样感到幸福呢?因为看待自己的职业,你看的角度和魏书生的不同,所以你看到的只是压力、竞争、少得可怜的薪水,却看不到魏书生眼里的快乐、收获和幸福。快换一个姿势,换一个角度吧,让自己快乐地迎接每一天的工作。相信工作内容没有变,但因为你看它的角度变了,你的心境也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境由心生,做一个善于调节心态的人。著名社会学家马寅初曾为调节心态营造快乐而撰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这是怎样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任何不快的事情都不能左右我们的情绪。
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投入大量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可是在一次为花浇水时,弟子不小心碰倒了兰花架,所有的兰花盆都被打碎了,兰花也散了一地。弟子们为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可是禅师回来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笑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
禅师之所以不生气,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因此,兰花的有无,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学学这位禅师,时常对自己说,我工作不是为了生气,我不能带着坏心情投入工作。如此,我们就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保持一种恬淡的心境。
培养自信乐观的性情。无论发生怎样的不幸,都要坚信:生活在向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向你开启另一扇窗。所以,任何时候都不绝望,都对生活充满信心。如果能够再豁达一点,还可以做到在感谢生活带给我们幸福的同时,更感谢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幸。把不幸当成财富,那么不幸降临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微笑面对。这样,你就不仅仅是微笑示人了,而是笑对人生!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那为什么不天天快乐呢!
班主任们,做一个快乐的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