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47011200000005

第5章 坚持正确的处理原则(1)

首先弄清事件的真相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处理偶发事件也应如此。不了解事件真相就采取行动是盲目的,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尽可能地做到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下面案例中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就让我们看到了先弄清事情真相,不过早下结论的重要性。

有一天很晚了,我接到陈同学家长的电话,说他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他怀疑儿子在家里拿了10元钱,因为他发现儿子的书包里有10元钱,他是从来不会给孩子这么多钱的,而这个孩子始终都不说明钱的来路,也不承认钱是他自己拿的。父亲自己也没办法,思考了很久,才打电话,需要老师帮忙找学生了解一下。

接完这个电话,我完全没有了睡意,这位学生的情况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前也曾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那次他拿了同桌5元钱。据此,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位同学很有可能拿了钱,老毛病又犯了。我决定第二天狠狠地去批评他。

第二天到了教室,我看到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由于昨天被他爸爸批评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看到我,更加惶恐……看到他的样子,再想到他的家庭情况,我又不忍心去批评他,我多么希望这件事与他无关。于是,我很关心地把他叫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在交谈中向他讲清这件事的严重性,鼓励他对老师讲真话,并表示帮他保密。他在认识到我的一片真诚后说出了缘由,原来他真的没拿,那10元钱是他妈妈给的,爸爸冤枉了他。由于爸妈的离婚,爸爸不允许妈妈来看他,妈妈偷偷地给他零花钱,他不敢说给爸爸听。“哦,原来如此!”事后,我打电话给他妈妈并得到了他妈妈的证实。

“好险哪!”我为我的冷静暗自庆幸。

这个案例可以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偶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因此,如果班主任对偶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不经过充分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弄清事情真相,明确问题的性质,确定正确的策略,而是感情用事,急于表态,或凭一孔之见,主观武断,那么就容易导致情况不明而对事件处理不当,甚至出现失误,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即使偶发事件事实清楚,问题明了,也应该审慎表态。如果班主任一味按照自己的推测去做,那么很有可能的结局就是,这位本来不爱表现、本来不打算讲真话的学生,在大家的冤枉下,很可能变得更内向,更不愿意与人讲话,而并不坏的他很可能被引向一条消极的道路,他可能会自暴自弃,不相信任何人。

所以,遇见偶发事件,且慢动手,请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再说。

分清事件性质,防止乱贴“标签”

偶发事件的出现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学生个人的心理问题,有的是因为一时的过失,有的是学校内部的因素造成的,有的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原因,应予区别对待。例如,不能笼统地把学生的错误行为一概归于品德问题,有许多具有恶作剧性质的偶发事件就需要从心理层面上去加以分析和引导。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班会课铃声一响,我就向教室走去。在走廊上班长向我报告:“王静在哭。”原因是当她推门进入教室的瞬间,门上脸盆砸到了她的头。疼痛和尴尬以及周围同学的大笑使她十分难堪。于是,我快步走进了教室,让学生先自习五分钟。我把王静叫到了教室外面,了解刚才发生的情况并进行了安抚。当我和王静回到教室的时候,全体学生的目光都凝聚在我的身上,仿佛等待着老师的宣判。此时我想,这么大的学生竟还做这种恶作剧,但我压住了怒火,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面对着学生我说:“同学们,你们中间许多人都目睹了刚才发生的事,惟有我——老师不在场。这样一个无理的行为竟值得你们中间那么多人好笑吗?请问是非何在?如果你是王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呢?说真的,老师心里不好受。其一,这个玩笑甚至是恶作剧根本不该发生。其二,事发后无人来安慰王静同学,毫无同情心。其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毫无道德修养的。在此,我要先向王静同学说声对不起。我也要代表肇事同学以及他的父母向王静说声对不起。请相信老师会正确处理这件事,也相信肇事同学会勇于改正。同时,我也希望与此事相关的同学课后来我的办公室。”下课铃响后,当我正要离开教室的时候,几个同学围住了我,一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有的说:“是我出的鬼点子。”有的说:“是我放的脸盆。”还有的说:“作为团员,见到此事不该不劝阻,不该起哄,更不该……”我听着,笑着,点着头,并把眼光投向王静。同学们又把王静团团围住,声声道歉,使王静破涕为笑了。

上面这个案例中的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一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所犯下的许多错误都不能归于品德问题。当出现类似的偶发事件时,班主任如果能更多地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加以引导,将会是成功处理事件的关键。

在对待偶发事件的当事人时,班主任要学会“移情”,时刻保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以自己的诚意去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一视同仁,又因人因事而异

偶发事件既可能发生在后进生和普通学生身上,也可能发生在优等生及学生干部身上。不管是谁出了问题,都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视同仁,按班规校纪解决和处理,而不能有所偏颇。事实证明,处理偶发事件时不公平,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而且有可能使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不满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并有可能导致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处理偶发事件,必须一视同仁。

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个性等具有差异,因而,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又要因人而异。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后进生身上,而后进生自尊心特别强,自卑心理也很重,他们十分看重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发生在后进生身上的偶发事件时,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且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时机、场所、氛围及语言的使用等;否则,就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使师生双方顶撞起来,从而把事情闹僵,搞复杂。同样,对于不同气质、性格特点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

有位班主任先后遇到同样的偶发事件,由于处理方式不同,其结果大相径庭。该老师三年前刚走上讲台,有一次上课时发现一个成绩较差的女生竟旁若无人地在玩蚕。顿时,一股怒气冲上心头,她一把抓起蚕盒子,连同蚕一起扔出了窗外。教室里寂然无声,那女孩惊恐地望着老师,继而流出了委屈的泪水。从此,教室里多了个空位。

三年后一次英语课上,正当她讲得起劲时,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把头伸进了抽屉,走近一看,发现该生正在专心地端详着几条白白嫩嫩的春蚕。她的心为之一颤,特别是当她看到该生惊恐的大眼睛时,她抑制住不平静的心情,温和地问:“知道‘养蚕’用英语怎么说吗?”该生摇摇头。“那么桑叶呢?桑树呢?蚕丝呢?……”她把这些单词写在黑板上,继而从蚕讲到蚕丝、蚕茧、蚕蛹,又讲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学生们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她意味深长地说:“养蚕是一种有益的活动,但是如果因为养蚕而耽误学习,那好不好呢?”学生们恍然大悟,那位玩蚕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令人惊奇的是,第二天在她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只小盒子,下面压着一张纸条:“老师,我错了,我把正在吐丝的几条蚕送给您,表示我的敬意,因为您使我真正明白了人们为什么把老师喻为春蚕。”

同样,在处理偶发事件的时候也要做到因事而异,就是指要根据偶发事件的性质进行不同方式、不同范围的处理。如:对于诸如早恋等隐私性问题的处理,一般不宜公开化,而应更多地进行个别处理,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打架之类的偶发事件,一经发现,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并迅速作深入调查,最后公开处理结果,以明是非。这样,既可使事件参与者受到教育,又可使其他学生引以为戒,避免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大局意识不可缺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下午自习课,我去教室,老远就听到教室里传来争吵声。循声看去,两个捣蛋鬼正在“斗鸡”,其他人则分成两派,“加油助威”。此时早有人通报我快到场了,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见交战双方虽面红耳赤,但都知趣地回到了座位,便缓步走进教室,眼光故意看着窗外的操场,一会才转过身来对大家说:“刚才是哪些人在为操场上的排球运动员加油啊?”同学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个交战者以为我未发现他们,头抬了起来,课堂很快平静了下来。此时,我的谎言无疑起了两个作用,一是稳定了交战双方的情绪,让他们知道:还好,老师并不知道,我们安心地听课吧;二是转移了同学们的视线,让他们知道:庆幸,老师还以为我们在为操场上的运动员加油呢,他没有责怪我们,安心地上课吧。因此,一场热度很高的内战很快冷却。待下课后,我找了个合适的时间与交战的二人细谈,他们不仅随即互相承认了错误,而且感谢老师对他们的宽容。

案例中的教师把这件事处理得很漂亮,很轻松。这是一种教育智慧。

当我们发现某个老师处理问题很聪明、很专业的时候,如果我们也打算变得聪明一点、专业一点,那我们光是钦佩和赞扬他就不够了。我们需要研究一下,他聪明在何处。聪明还是有规律的。

有—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就是比较。

一般老师遇到此种情况会怎么做呢?这我们司空见惯:冲上去,脾气大的当场猛训一顿,脾气小的拉到办公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掰开揉碎,分清是非……

他们的办法有两个突出的缺点:一个是情绪化。处理问题时,教师和学生都在情绪激动的当口。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走火”,旁生枝节,或者发生碰撞,造成对立。第二个是,当他们处理两个人打架的时候,忘记了整体,忘记了其他同学。他们是被具体事件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对全局的掌控。所以你有时会看到老师处理具体问题,竟然沦落成一位“战斗员”,和某个学生吵起来了,而其他同学则成了“看客”,师生的角色全乱了。或者教师把当事者拉到办公室大肆教育,而其他同学则无人管理——放羊了。

案例中的老师同时避免了这两个毛病。

他头脑非常清醒。他知道,出现这种情况,首要的问题并不是解决二人的纠纷,而是稳住全班,稳住大局。所以他的计策(“给排球队员加油”的谎言)并不是针对两个交战者的,而是作用于全班(包括交战者)。他有大局意识。大局一稳,就什么都不怕了。至于二位“斗鸡”同学的具体问题,事后冷处理当然要容易得多了。

所以,处理偶发事件,有一条原则一定要记住,那就是要有大局意识。

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批评方式

出现偶发事件时,给过错者施以批评是常见的惩戒方式。但是,批评不能随意而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可见,教师粗鲁的批评,不但不能使学生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会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既然这样,教师何不换种方式,使学生在愉悦中接纳教师的批评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表扬来反衬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来反衬少数学生的不足,从而使少数学生感到压力,并改正缺点。如碰到部分学生上课走神,教师不妨这样说:“大多数同学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值得表扬。”走神的学生听了这句话以后也会马上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