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47011200000007

第7章 智慧地处理问题(1)

善谋而后动

学生早恋是一个令许多班主任深感头疼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下面这个案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很有理想和追求的小玉同学近日来似乎很苦恼,常常魂不守舍。上午本来是上英语、数学课,她却只带了语文和历史课本来;下午,地理老师走上了讲台,可她却把数学课本与练习簿摆上了课桌;还有,团支书三天前就通知了她,讲好了今天过组织生活时,请她谈谈下星期与班委会联合举办高三学生美术作品与书法展览活动的意见,谁知她竟忘得一干二净,开会时临阵磨枪,东扯葫芦西扯瓢,谁也没有听清楚她说了一些什么名堂!同学们对她的反常表现,产生了种种猜测。当然,我也很想了解一下真正的原因,但她守口如瓶,始终不肯披露内情,在谈话中她仅仅叹了一口气,微笑着借用了荀子的一句话:“流言止于智者。”我明白了她的意思,知道她定有难言的苦衷。鉴于她平时一贯地表现自爱自重,所以对她的教育当然不可操之过急,需要耐心和细心地通过多种渠道来摸清情况。

一天,收发室的老黄同志照例把高三学生的报刊信件交给我,并特意地指着其中一张明信片笑了笑。我不看则已,一看真使我大吃一惊,信是写给小玉的,但后面没有注明来信者的姓名与地址,只见上面写道:

你在我的心里,留着一个美好的记忆,我不忍心分离,为何你又偏偏离我远去?我多么想念你,想你能够和我在一起,我多么爱你……你可记得……

这是一封匿名的公开恋爱信。学生谈恋爱当然是不允许的,用明信片写恋爱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难怪小玉的学习成绩在下降,难怪同学们对她有各种猜测,原来如此!

走出收发室,手里捏着报刊和信件,我陷入沉思,一个个学生的身影在我面前晃过,多么熟悉,可又多么令人难以捉摸,仿佛都变得陌生起来。不是么,好端端的一个聪明能干、勤奋好学的小玉,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糊涂,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关键时刻怎么竟然公开地谈起恋爱来了?真是不可思议呀!忽然一种莫名其妙的内疚涌上我的心头,是啊,我怎么这样麻木,为何事先竟连一点点迹象也没有觉察到呢?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走上了恋爱这条道路,哪里还有心思学习?想到这一点,在我的脑海里立刻掀起了一股惋惜和不安的波涛。忽然,我记起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人的天赋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小玉那学习的火花还能点燃起来吗?若有可能,我该如何去点燃呢?我边走边想,抽出那张明信片看了又看,冷静一想,忽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看到了两个疑点:一是哪有这样公开谈恋爱的?二是辨析一下字迹,可以说很不像男青年写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知不觉我来到了教室。

我把小玉叫到教室门外,将明信片递给她,并且故意摆出一副严肃的态度,轻声地说:

“看看吧,写了些什么?”

小玉看完以后,竟然非常坦然地一笑,反而问我:

“吴老师,您认为我在谈恋爱?”

望着她那泰然自若的神情,我心里似乎也明白了几分,但这个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

还没有等我回答,只见她转身走进教室,把另一位女同学张倩扯到我的面前,并对我投来淡淡的一笑。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仿佛被这些女孩子们推进了云雾之中。

张倩同学看完明信片,也笑起来了。接着,张倩便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我。原来在上个星期,小玉与在师范读书的老学友毛姑娘发生了一点矛盾,吵了嘴,这张明信片就是那位喜欢捉弄人的毛姑娘写来的。

提起这位毛姑娘来,张倩还说道: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被叫做‘凤辣子’,毛姑娘在我们学友中可算得是个‘毛辣子’,虽然她为人坦率、热情、重义气,但只要搞得她发了‘毛’,你就别想自在了!”

张倩还告诉我:如果小玉收到这张明信片后,不予理睬,毛姑娘还会写这样的明信片来的,她决心要搞得小玉不得安宁,以便出气。

果然,两天以后,又是一张这样的明信片寄来了。文句读来,令人肉麻!平时很有涵养的小玉同学,此时也被激怒了,她强烈地要求我立即打电话到师范学校,要毛姑娘的班主任给毛以处分。我冷静地一想,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看来,这位毛姑娘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青年,倘若满城风雨,岂不使毛姑娘难堪?打电话无疑是火上加油,是很不利于她们之间友谊的。

于是,我把任务交给张倩同学,并且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让她抽空去劝导毛姑娘。不久,小玉和毛姑娘终于重新和好了,双方不再为此事苦恼而安心学习了。

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杨雄在《法言》中强调处理事情应“善谋而后动”,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它对今天我们这些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来说,仍然很有参考价值。假如当时收到第一张明信片,便断言小玉在谈恋爱而批评她,或在收到第二张明信片后,按小玉的要求打电话到师范学校追究什么责任,恐怕就难以收场了。

俗话说得好:“不知深浅,切勿下水。”我却又认为:教书育人是非“下水”不可的,因此,想方设法去知“深浅”,又何尝不是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迈出的第一步呢!

学会“冷处理”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偶发事件时,经常运用的两种方法是热处理和冷处理。热处理一般用于问题性质明显,曲直分明,或不立即解决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热处理尽管其特点是趁热打铁、当机立断,但绝不意味着头脑发热,不假思索,妄下结论,本文对此不想多用笔墨,而想着重对冷处理作一番辩证思考,供班主任们参考。

冷处理是指在偶发事件面前要冷静思考,分析问题的性质,弄清症结,慎重处理。谈这个问题之前先举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刚刚结束,曹军在清理战果时,发现袁绍与曹营中一些人暗中来往的书信,其中多是吹捧袁绍或直接表示要投降袁绍的。曹操非常生气,其亲信也鼓动曹操说:“应该把这些吃里爬外的人抓起来。”此时,曹操却微微一笑说:“把这些信统统烧掉。”在场的人都问:“不查了?”曹操说:“是的,请你们想一想,当时袁绍的力量那么强大,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他们!”在场的人都称赞曹操的度量大,能容人。特别是那些给袁绍写信的人,也都愿意在他的麾下效力。

曹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遇到严重的问题时,头脑冷静,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作出恰当的处理,应该说这是一则冷处理的典型范例。

我们有些班主任常常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对本该冷处理的问题,却凭一时头脑发热,失去情绪的自控能力,采用不到火候便下锤的方法,结果弄得事与愿违,不好下台。如某班有两个学生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双方情绪因受到刺激已处于极度愤怒当中,你却来了个“趁热打铁”,企图一下扑灭矛盾之火。这不仅不能奏效,却如“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实践证明,对于喜悦、愤怒等激愤心境,班主任还是采用冷处理好;但冷处理绝不是放任自流,挂起来不管。

(一)冷处理的关键是教育者的头脑要冷静

在问题严重、矛盾尖锐时,人们容易头脑发热,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前因后果,妄下结论,草率处理,结果必然会激化矛盾。如某学生顶撞了老师,老师一怒之下打了学生一记耳光,学生则大骂老师:“你×××敢打我!”“打的就是你,你还敢打我不成!”由于老师的不冷静,其后果不言而喻了。

(二)冷处理常用的是缓冲法

对一些难解决的问题或为了顾全大局,暂时将其挂起来,待时机成熟或适当时机再去解决,在哲学上叫做“钝化矛盾”。

某班连续有丢东西的事发生,大家都怀疑是××干的。这天小侯的手表忘在洗漱间,回去一找又没了,当时和她一起的正是××。教室里议论纷纷。××显得很不自然。班主任也想趁热打铁,借此事“整”她一下,可是老师立即又冷静下来,面对同学“搜”的叫喊,说:“不一定是谁有意偷东西,很可能暂时给收起来了没来得及交给小侯,如果真是小偷怎么会还东西呢?”这位老师采用的是冷处理的办法,而且运用了“不一定”、“很可能”等模糊语言缓冲了矛盾,不仅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而且也为“拿”手表的学生的行为选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三)暂时退却也是行之有效的冷处理方法

有些偶发事件确实令班主任怒不可遏,既让你激愤,又让你恼火,怎么办?班主任必须有当怒不怒的自控力。

有一位班主任刚刚走进教室,只见有的学生注视着黑板发笑,有的注视着老师,脸上流露着疑惑。这位班主任不由回头看了一下黑板,只见上面画着一个头像,旁边写着对他不恭的话,他立即怒火中烧,刚要发作,理智却使他改变了主意。他拿起板擦边擦边说:“画得不错,希望画者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班级服务。”同学们的目光立即转向画者。这位班主任却开始讲课了。课后,这位学生找他承认了错误,而班主任却说:“你和我的人格都需要对方的尊重,你说对吗?这次你已经作了自我批评,我表示欢迎,但你必须将功补过,今后我们班的黑板报就由你来负责,只许干好,不许干坏!可以吗?”对这个事件的冷处理效果非常好。如果当时这位班主任大发雷霆,也可能把学生镇住,可师生关系将会怎么样呢?看来还是退让一步天地宽啊!

(四)冷处理有时需要自找台阶

当偶发事件使你猝不及防时。很可能处理不当会令你进退两难,这时不妨自己先服软,自找台阶,借此把矛盾缓和一下,然后再仔细思考,寻找妥善解决的办法。如前文那位遭学生顶撞的老师,如果能够冷静一点,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一下学生为什么顶撞自己,就一定不至于发展到打学生的地步,并可以设法走出尴尬。这种方法就是自己先服软,自找台阶。“也许你说得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再说。”我想,此时这位学生也肯定不会再说什么。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有效方法。

冷处理的方法还会有很多,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面对偶发事件,真正能巧妙处理的老师,除了必须具有民主的教育观念、宽容仁爱的胸怀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外,还必须具有特殊的智能素质,即“教育机智”。教育机智不仅是班主任工作中教育艺术的折射,更是其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观察力、思维力和应变力是构成这种心理特征的三大要素。敏锐的观察力是班主任必备的心理品质,当偶发事件发生后,要能够透过事件的状况,当时学生的举止、目光、表情、态度,觉察到包括社会各种思潮在内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准确地、不失时机地把握教育的主动权。体现教育机智的观察力,能够把一般人不易注意到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自觉地纳入观察范围,形成观察视野的广阔性,即多维度地把自己的观察综合成一个感知体系,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思维能力是班主任决策和处理偶发事件的心理过程,是对观察所获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就不可能在偶发事件中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就会造成头脑发热,就不可能揣摩出矛盾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不可能超前设想出针对问题性质的冷处理对策。

应变能力是以观察能力为基础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变通性、迂回性、果断性和适度性。没有应变能力,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就容易出现该热的不热,该冷的不冷,甚至优柔寡断,坐失教育良机。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偶发事件属于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往往是班主任开展教育的契机。因此,善于发现问题不仅为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往往也是班主任开展德育研究的开始。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一个下午的午休期间,我照常在办公室批改学生当天的作业。忽然,背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凭着那份直觉,我知道肯定发生什么事了。随着“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那熟悉的声音,我知道是我们班级出事了。当即我跟着那个学生走出办公室,来到教学大楼的东侧走廊。看到有一大帮人已围在那儿了,那架势就像是电影里看到的帮派间的“火拼”场面,远远的我也看到了我们班的一名男同学小卢也在其中。凭着与小卢一年下来的接触以及作为班主任的那份敏感,当时我心里已经有一些底了,只是在想如何用最佳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一些势必解决的问题。

在我把这场未开始的“火拼”瓦解后,我先找到在场的几位学生仔细了解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当然,小卢也肯定看到我找了好几位同学去问话了。据那几位学生反映:小卢是为了保护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小颖)不受其他班同学的欺负而一个人单枪匹马去找另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谈判”的,只是到后来双方都互不相让,才会有这场面的发生。

但是,我知道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观察小卢和小颖同学的行为已有好长一段时间了,我也发现了他们之间那种微妙的气氛——现在看来是属于青春期的萌动。这种观察源于:一天放学后,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无意间看到肩并肩走在一起的他们俩,这时,已放学一个多小时了,他们怎么还没有回家而在路上走呢?在还未确定是否属于青少年的相互懵懂的好感的情况下,我只是走上前去说:“你们俩怎么现在还没回家?”小卢说:“我想买一本参考书,不知该买哪本,就叫小颖帮我去看一下。”站在一旁的小颖却一句话都不说,但是,从他俩局促不安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肯定有事瞒我。

作为班主任的我,联系种种迹象以及这件事的发生,是该执行自己的职能——指导(帮助)的时候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意别人知道,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对于小卢这个个性很强的男生来说,惟有采取合适的方法与他沟通,否则的话势必会适得其反。

于是,在掌握了所有的动向后,我心平气和地把小卢叫到了一间空的会议室。在那里,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有的是朋友间的和谐;没有责备和鄙视,有的是关爱和尊重。

记得我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现在我不是你的班主任,你可以当我是你的姐姐或朋友。第二句话是:今天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心里话,走出这扇门我就当没听过,但是,必须是发自你内心的。那时我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而认真的。在沉静或是犹豫了片刻之后,小卢终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讲给了我听,在这期间,我只是静静地聆听着,并不时用自己真诚的目光鼓励着这个早熟的“男子汉”。

听完了他的内心独白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同样也曾有过这么一段朦胧期,面对当年班主任威严的神情,我不禁仍有点心有余悸。如今,我已成了站在高高讲台上的老师。按理来说,对小卢我应该进行严厉的教育——责怪他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但转念一想,这样做只会把他推向与我对立的一面,更免不了发生正面冲突,对解决问题能起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