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亘的时光磨砺着久远的历史成为幻海中的明珠,那些曾经的人人事事,有的湮没于韶华尘埃、终不可闻,而有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及叙述中被人仰望。战国时候的廉颇、蔺相如便属于后者的例子。直到千年后还有大词人执节而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关于这二人的故事很多,不过将相和也好,负荆请罪也好,一切的最初都是源于一块美玉:和氏璧。
“完璧归赵”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而秦王不好相与,赵王经人推荐决定派蔺相如前往。到了秦国,“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对着秦王痛斥,说道:“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而“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接着相如又用得到玉璧需要斋戒五日为由,争取了时间,“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玉器;赵,赵国。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自秦送回赵国。这个成语比喻把原物完好无缺地归还原主。而这块引得两国差点兵戎相见的美玉,到底是什么宝石呢?《韩非子·和氏》记载了这块“和氏之璧”的来历:“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后来,“和氏之璧”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宝物,也说“价值连城”或“连城之璧”。
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这块举世无双的美玉到底是什么成分的呢相传,和氏璧曾辗转流传至唐代。唐代末年,一位叫杜光庭的大臣随唐皇帝携和氏璧去四川避乱,曾亲眼见过“价值连城”之宝。杜氏后来撰《录异记》,说和氏璧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有“变彩”特征:“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后人由杜氏所说,推断和氏璧可能是月光石。月光石,清光冷冷如月秋。地质学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指出:“其内右无数平行结晶薄片,百相映射而放蓝白或珍珠光彩,又如秋月清辉,湛然莹洁,故名月光石。”
所谓的“月光石”,其实就是化学和地质学中的月长石,它的矿物学名叫“微斜长石”。因为具有“月光效应”(宝石中心出现恍若月光的幽蓝或亮白的晕彩)而被叫做月光石。它是长石类矿物宝石中的一种。长石类矿物是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凡是晶体透明或颜色鲜艳以及具有特殊光学现象的长石,都可以用做宝石。而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月光石。
月光石由两种长石混合组成。其中,冰长石和钠长石混合组成最常见。质量好的月光石呈半透明状,有似波浪漂游的蓝光。较差的呈半浑浊状。更低档的只有晕彩没有蓝光。月光石属于二轴晶,折射率1.518~1.526,相对密度小于2.62,在凸弧形宝石环腰带上经常出现一些小的解理。据此可以把它和相似的玉髓、蛋白石(欧泊)、玻璃或者塑料相区别。月光石在短波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粉色荧光;而在长波紫外线下则没有或者仅有很弱的荧光;在X射线下有蓝色或紫蓝色荧光。
月光石的颜色有白色、粉白色、灰色、天蓝绿色、绿色、金黄色,个别有变彩或游彩。根据不同的长石,月光石的品种有:冰长月光石,呈半透明云雾状,琢成弧面形后有游彩,呈现天蓝色的乳白光泽,亦称“贵月光石”;钠月光石,是带珍珠光泽的钠长石,或称有月光石特征的钠长石;拉长月光石,这种月光石带有黄褐色调的蓝色光泽。
高质量的月光石,晶体透明,并含有飘游似的波浪状蓝光,最佳者呈天蓝色或像鸽子蓝色羽毛的光彩。具有美丽乳白光泽的月光石,是一种珍贵的宝石。
我国有一些地方出产长石,但高质量的月光石十分难觅。《后汉书》、《太平寰宇记》等史籍说“和氏璧”出自湖北氏璧,产地应在湖北神农架海拔3000米高的的板仓坪、阴峪海地带。有人在该地区考察多年,找到了一种月光石,从不同方位观察,它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史书上有关“和氏璧”的记载相吻合。章鸿钊先生认为“和氏璧”可能出自南漳、竹山一带。20世纪80年代,一位叫郝用威的地质工程师经过近30年的地质考察研究,撰写出《和氏璧探源》一文。
这种宝石在现代是浪漫的象征,因为它的表面有点像雾玻璃般的细致、柔和,透光性颇强,由于内部结构中光反射造成夹层中的钠长石发出诱人的色光,神秘浪漫的光泽,像月光般充满灵气。印度人将月光石当做圣石,而古希腊及罗马人更深信月光石在满月时又其充满强大的力量。据说对癌症的预防有效,也能预防水肿等疾病,并对太阳轮所对应的太阳神经丛起作用,打通太阳轮时会引起疼痛,但却能使人更能看清自己,对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有平衡作用,可提高生育能力,对生理痛有舒缓的作用等等。月光石稀少,身价很高。可想而知,若“和氏璧”留存至今,肯定是无价之宝。
若真是这么一块价值连城且有着非凡功效的宝石,似乎,使出多少机关算计、阴谋阳谋也都值得。不过明代刑部尚书王世贞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说道:既然赵看出秦以十五城换璧是假的,为什么还去送璧?既然怕触怒秦国,为什么叫人怀璧逃回而挑怒秦国?既然送璧于秦,秦如不给十五城,则秦失信于天下。而叫人偷把璧送回,赵国也理屈。所以,他认为,历史上一直称赞的“完璧归赵”,纯属一时的侥幸。
在笔者看来,无论这和氏璧是否真的是无价之宝,单凭它还成就了千古名相蔺相如,大概也算物有所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