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熊
袋熊属于有袋目袋熊科,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塔斯尼亚以及南澳大利亚和昆士兰州内陆等地。
体形粗壮似熊,矮胖敦实,体长70~120厘米,体重15~35千克。眼小,脸似鼠。灰褐色的皮毛,小而尖的耳朵,短而粗壮的腿和锋利的爪子。袋熊头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对较短。所有牙齿无齿根,终生生长,尾退化。育儿袋向后开口,内有一对乳头。四肢短而有力,前足5趾,宽而具长爪,后足第3和第4趾合并。
袋熊富有挖掘能力,穴居在地洞里。穴长往往超过30米,洞穴向外开着,或位于岩石堆下。主要吃草,但也吃根或树皮。
袋熊在澳大利亚叫koala,是澳大利亚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有袋动物。koala的名字起源于她的特殊行为,koala是澳大利亚土族“不喝”的意思。也就是说koala除非生病,她是不喝水的,她身体所需的水分全部来自她吃的鞍树叶。她的一生均以鞍树叶为食物,偶尔吃一些其他树叶。
袋熊每年只繁殖一次,通常每次一只。刚生下来的小袋熊只有蚕豆一半大,瞎眼,没毛,没耳朵。一生下来就存放在妈妈袋熊肚袋里。存那里要一直呆到七个月之久才开始与外界接触学吃树叶,但在头二个月里仍回到妈妈袋熊的袋里喂食。
袋熊是群体动物,有自己的群体领地。
袋熊每天睡眠近16小时,这是因为要保持来自树叶中少的可怜的能量才能维持她们的生存。所以在动物园里看到的树熊通常都在睡觉。
毛鼻袋熊
毛鼻袋熊属于有袋目、袋熊科。毛鼻袋熊体型比袋熊小。体重约25~28公斤,体长95~105厘米,尾长可达55厘米,因而形成矮胖的体型,四肢粗短,前肢的趾头长,趾甲坚硬,常用以在地面挖洞筑巢。头色有咖啡色毛茸所被覆;体毛长,呈绢毛状,外耳长,其尖有白色长毛。它的毛也比袋熊柔软、光亮、细腻,因此也被称为软毛袋熊。
分布区有些地方与袋熊重叠,生长于澳洲昆士兰省(pucensland)东部约155平方公里的森林地上,根据调查,该地仅有100个的巢,约70-80只的澳洲毛鼻袋能在使用,其数量可说是甚为稀少。
毛鼻袋熊多栖息于山丘斜坡,水丰的山崖及岩石间,以前脚掘洞,后脚拨土筑巢,能挖掘深而长的洞(有时达30米长)居住,洞末端铺上草。白天在洞中休息,夜间出来吃草及其他植被。在山区或岩石地区的毛鼻袋熊挖的洞较浅,有时它们也在岩缝间作窝。
生性胆小、谨慎,但在走投无路时也会摆出威吓的架势,并发出嘶嘶的威吓声。当地面食物短缺时,它们也会像海狸那样咬倒树木吃树叶;还能象大熊猫那样用前爪握住树干、吃杆上的叶子。
毛鼻袋熊独居生活,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到一起,但交配后不久,雌兽就把雄兽赶跑。
大赤鼯鼠
大赤鼯鼠分布很广,在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锡利兰卡、中国、台湾、泰国、马来半鸟、苏门答腊及爪哇等地都有分布,主要生活在树木繁多的次生林及原始森林中。
大赤鼯鼠的体型比较大,头部浑圆,吻不突出,须黑。头与躯干长45~50厘米,成鼠重约12公斤。全身长满红褐色的柔软细毛,间杂着黑色毛,而头部以黑色毛为主。腹部淡黄褐色。尾长约46~49厘米,尾基部与体背同色,越接近尾端即转变成黑色。最大的特征便是位于体侧的飞行皮膜(翼膜),从前肢手腕延伸至后肢之髁关节处;为一种特化的构造,便于在森林之间飞翔。
大赤鼯鼠属于杂食性动物,喜食嫩芽、幼叶、种子及果实,尤其是血藤的叶片、樟科、和谷斗科汁坚果,是飞鼠最常吃的东西之一;为典型的叶食性动物。
白天大赤鼯鼠躲存树洞内睡眠,傍晚才开始外出活动、觅食。主要栖息在成熟的天然林内。飞膜大,移动方式不像鸟类那样展翼冲天,而是用滑翔来“飞”的;所以都是由高处滑到低处,等抓住对岸的树枝后,再爬上树梢,准备第二次的滑翔。而大赤鼯鼠似乎也懂得流体力学。它们能够借着上升气流来滑翔,远的可滑到450公尺外的距离。
一年中,大赤鼯鼠有两次繁殖期,即每年的一月及六月,一胎产仔2~3头,经过两个半月的照顾后离开母巢独立生活。圈养的大赤鼯鼠可活上16年。
近年,原始林的面积日益缩小,而单调的人造林无法提供鼯鼠所需的嫩叶和果实,于是开始啃树皮为食,危害林业。
白鼻心
白鼻心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兰屿、绿岛各地平原至海拔1000公尺的山地。从额头到鼻端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所以被称作“白鼻心”。白鼻心最爱吃的食物是水果,所以又被称作“果子狸”。肛门附近具有肛门腺,遇敌时会放出恶臭驱敌。
雅美族人将白鼻心当作“魔鬼的猪肉”,因为白鼻心为夜行性动物,意味着它是属于黑夜中鬼魅的食物,而非人类可以食用的,从这里亦看出它昼伏夜出的习性。但是白鼻心也不是一年到头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活动场所。一般说来,夏天为其最活跃的季节,活动的范围甚至可达高海拔地区;但是一到冬天,却连动都懒的动,只想留在洞穴中。
每年4~6月间,白鼻心会产下2~4只小白鼻心,但是通常不会全部安然无恙的长大,据说白鼻心妈妈会吃掉一、两只小宝宝,在全心全意的抚养它所留下的孩子,直到它们长大能够另寻配偶为止。白鼻心的怀孕期大约需要两个月,一年生育2次,由幼儿到成熟只需一年的时间即可。
白鼻心在吃东西时候十分特殊,它常将果实藏在口腔中,利用压榨的方式取用柔软多汁的部分,并将比较粗糙坚硬的外皮或种子吐出,所以可依这些食物残渣的新鲜程度,来推测白鼻心出现的时间。
臭鼬
臭鼬以极其发达的肛门腺而“臭名远扬”。体形大小如家猫。体长512~610毫米,体重920~2440克。雄性大于雌性。头、耳、眼均小,四肢短,前足爪长,后足爪短尾巴长并似刷状。有1对会阴腺。头部亮黑色,两眼间有一狭长白纹;两条宽阔的白色背纹始于颈背并向后延伸至尾基部。
生活于林地、沟谷和耕地四周。性情温和。以奇臭的腺体分泌物作为防卫武器。多在黄昏活动,偶见于白天。挖涧而居、用草叶作为垫巢材料。巢域为104公顷左右。
奥鼬一般生活在树林、草原和沙漠中。它们白天在洞中睡觉,晚上外出觅食。臭鼬是杂食性的,吃小型啮齿动物、鸟卵、腐肉、昆虫、野果、坚果、树叶等,秋、冬季以野果、小型哺乳类及谷物为食,而春、夏季多以昆虫和谷物等为主,偶吃小鸟、鸟卵、蛇、蛙等。
交配季节一雄多雌,2~3月交尾,妊娠期62天。每胎2~10仔,5~6仔居多。初生仔兽与母兽一起度过同年冬天。
臭鼬属包括两种:臭鼬产在加拿大南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冠臭鼬产在美国西南部和中美。体长28~38厘米,尾长18~43厘米,体重一般O75~25公斤。
臭鼬长着一身醒目的黑白相间的毛皮。栖息地区多种多样,包括树林、平原和沙漠地区。它们白天在地洞中休息,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
成年雄性在夏季时一般都是独栖,冬季则往往一只雄性和数只雌性共同居住在同一洞中。
臭鼬用它那特殊的黑白颜色警告敌人攻击它。如果敌人靠得太近,臭鼬会低下头来。竖起尾巴,用前爪跺地发出警告。一旦遇到进攻者,就会立即掉转屁股,高竖尾巴,从肛门喷射臭液,使强敌退却。这种臭液不仅奇臭难闻,强烈的臭味在约800米的范围内都可以闻到。而且还有麻痹作用,能使追捕者难受几星期。臭液喷到人脸上,会使人昏厥,倘若射入眼中,还会引起流泪甚至失明。由于有了这套本领,臭鼬经常大摇大摆毫无顾忌地徘徊在猛兽群栖的森林中。就连美洲野猫,美洲豹,除非它们非常饥饿,一般都会避开臭鼬。
不幸的是,许多臭鼬是被汽车撞死的。它们还不知道撞上汽车会有生命危险。面对一辆即将驶过来的汽车,它们往往站在那儿翘起尾巴,希望能把汽车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