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7096500000015

第15章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成都市双槐中学马秉宗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3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诣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本节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聚落的分类及其差异;

②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我校的地理位置来看,由于地处落带古镇,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而另一部分长期生活在古镇之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至不同的郊区县或其它省份,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我校学生自七年级以来一直采用“DJP”自主教学模式。“DJP”是导学、讲解、评价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这种模式是我校乃至龙泉驿区正在实验和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通过一年半的训练,我校八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七年级学生本节也可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②会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

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生活体验,运用图片或材料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形成正确的人文观。

2.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将采用以学案导学的DJP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

学案,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生要能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即学案。而学案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认真解读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案作用在于能够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是教师启发、引导、讲解、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与方案。)

以学案为主的DJP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为:

教师示案导学→巡视学况→组织交流→精讲评析→知识延伸→参与小结

学生→

据案明标→

依案自学→

交流讲解→

相互评价→

巩固练习→

反思小结

DJP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讲后评,以评促化。简称为“24字方针”。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学法确定的情况下,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一)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让学生去欣赏。然后设疑:同学们,这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为哪两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言: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之为聚落,聚落不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轻松地走进课堂,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就融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进入新课

§§§第一部分内容: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体验有限,因此利用图片展示多组乡村和城市聚落图片,通过对比出现,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这些人文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经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人类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

过渡:乡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同一种聚落间有没有差异?猜猜看下面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展示课本第79页三大洲乡村图片,让各小组竞猜,进而引出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转入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此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采用层层设疑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个击破。

(1)首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居住地,你将挑选怎样的自然条件呢?(这样做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如选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居住地)。

(2)再问:除自然条件外,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如选择经济水平、交通,服务设施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聚落分布会怎样?(很少或没有)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图片及中纬度平原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势。

(3)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用课件展示:沙漠区、热带雨林区、极地地区、黄土高原区、热带季风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求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这里要注意:学生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会设计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师生互动时,要适当引导,从而与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拉近距离)。

接下来学生展示作品,共同评议,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最后课件展示现实环境中的房屋建筑结构(也可参考本节第83-84页的几座房屋建筑),进而达到共识:聚落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

(4)除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亚(巴西为管理内地而迁都,是政治因素),黄山市(我国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旅游因素)等。(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学习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总结: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设计意图: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聚落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欣赏一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感受聚落文化的魅力。再让学生看一些损坏的著名遗址(教师进行适当的解说)

过渡:当我们在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却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第三部分内容: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应该保留呢?以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的去留问题为例。(教师补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增强直观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进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知识延伸

搜集家乡的聚落资料,并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形成小文章,并以此为题,出一期板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家乡落带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到落带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镇,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为学生提供即时的知识延伸,学生对新知识能够即时巩固。这也体现了DJP教学流程中:教师提供知识延伸,学生巩固练习。

(四)课后作业

A类:地理填充图册第27页1

地理指导丛书第40页一、选择题二、综合题7、8

B类:地理指导丛书第42页能力提升9、10

作业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培养,这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五)关于板书设计

优美清晰、图象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的角度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示重点,强化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书如下: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聚落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形成因素

地形习俗

气候文化

水源交通

资源经济

土壤。。。。影响

聚落风格

传统聚落的保护

六、关于教学评价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本节课既注重了对学习学生过程的评价,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设计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层层设疑寻求聚落成因,收集家乡问题提建议等。

2注重对学生观察、动手及参与能力的评价。如欣赏各种美丽的图片并观察特点;动手绘制各类房屋;共同探讨家乡发展等。

3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如欣赏聚落的美丽,关心和爱护传统聚落的情感意识,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等。

对以上各方面的评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要找出其闪光点,及时肯定,对于知识上的欠缺,及时反思教学,予以纠正,这样才能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