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7096500000032

第32章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景荣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种特点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1)地势特点及影响;(2)地形种类与分布;(3)地形特点及影响。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地形是自然环境重要的基础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根据这样的学习内容与背景,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难点是:地势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所做的课前准备有:(1)中国地形影像资料;(2)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3)制作一幅中国主要山脉分布挂图;(4)指导学生整理收集的信息。

学生所做的课前准备是:(1)收集并整理各种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及相应的生产、生活信息资料;(2)收集中国政府扶贫信息。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2)媒体教学法。利用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过程

根据教材及学习目标,我设计以下八大模块,分三课时教学:(1)欣赏视频,进入情境;(2)改造地图,建立模型;(3)分组讨论,总结规律;(4)分享资源,拓展视野;(5)对号入座,摸清位置;(6)处理数据,凸现特征;(7)展开对话,明确利弊;(8)撰写报告,成果交流。

在第一模块中,欣赏中国地图出版社制作的简短地表飞行三维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整体感受地形地势,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在第二模块中,复习地势概念,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最少的颜色表示出地势的简单分层,参照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帮助学生建立地势三级阶梯模型,并找出构成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地形单元。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在第三模块中,以教材23页活动为基础,提出四个讨论话题:(1)仔细阅读地形图,概括三级阶梯各有什么基本特点;(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的分布特征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分析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的变化,举例说明其经济意义;(4)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将全班分成八组,每个问题由两个小组同时展开讨论,教师进入各小组现场指导,最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评选优胜小组。此模块设计是第一课时的重点部分,将帮助学生理解地势对气候、河流与交通的影响。初中生精力不易集中,且不易持久,但好胜,针对这个特点投其所好,将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齐头并进,既可激发好胜心和兴趣,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高课堂参与率和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学生的表达及教师的适当评论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讨论活动的重视程度,若忽视了此环节,可能会使学生的讨论激情大大降低,以后的讨论也将流于形式,培养学生严谨的问题探究能力也无从谈起。

第四模块放在第二课时,学生把大量课前收集的地形景观图片及相应的生产、生活信息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与全班分享,相互拓展视野,在分享中感知中国地形的复杂多样性,体会各种不同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平同影响。本模块设计建立在学生有效的预习基础之上,本人尝试用Oblog系统构建了地理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每位学生都有独立的子平台,即《小小地理博士园》。通过平台协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分工,促进搜索、提取、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等能力的提高。在分享过程中大量的表现机会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在第五模块中,展示教师制作的中国主要山脉分布挂图,引导学生分类认识山脉的走向,在认知过程中悄然建构主要山脉网格状分布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参照中国地形图,把自己手头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粘到中国主要山脉分布挂图中相应的位置,认识地形区与主要山脉的位置关系。接着向班级赠送此挂图。当场巩固,完成教材第23页活动3的填表题。我觉得这个模块的设计体现了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的策略,将学习过程中集体完成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热爱地理学习的情感。

第六模块放在第三课时,根据五种地形各自所占比例绘制饼状图,阅读课本第30页找出山区的概念,指导学生计算山区(山地、崎岖高原、丘陵)所占的比例。得知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不足的国情。教师补充美国耕地占总面积一半以上,而我国只占10%多一点。适时渗透国情教育,增强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而且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更让学生信服。

在第七模块中,我设计的活动规则有:预先将学生分成甲、乙两方,分头阅读材料,查阅资料基础上在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即时做好资料的引导和支持工作。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双方轮流发言,说对一条,加10分,每人只限讲一点,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另一组有不同意见,可展开争论。最后根据双方的发言积分,对优胜组掌声鼓励,同时也肯定另一组的成绩。这一模块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烈的竞争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当然,最核心的是让学生初步树立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第八是选择性模块,根据课堂时间机动安排,如时间不够放到课后研究。活动步骤如下:

呈现探讨问题:第一个问题,举例说明,造成西部一些地区贫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第二个问题,说说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脱贫,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准备工作:各组员分头阅读教材、查询资料,教师做好资料的引导和支持工作。在讨论基础上小组集体撰写调查报告,最后交流评比。

五、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参与性: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一种方式,在本设计中,我尽量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参与、表现。

2注重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

设计中安排了大量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预习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甚至对话辩论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正体现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设计中学习资源的来源广泛,涉及教材、地图册、网络,甚至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也被即时利用,这些是注重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设计中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及时适当的评价,这正是注重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