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30日,伟人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之后,各方面对南水北调的可行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长期难以达成共识。从有南水北调这个计划开始,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即使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且东线、中线已经付诸实施的今天,南水北调这个工程是否真有必要,已完成工程的成效是否对得起它的投入,依然争议纷纷。
从大量的新闻中,我们发现,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等地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问题。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费用所剩无几。而安置地工作机会匮乏,有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同时,中线工程引起汉江环境的变化,将对湖北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其生态影响已超乎“专家”理解范围。而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
另外,有人从经济上算了一笔账,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低于5元每吨,如果南水北调工程成本高于5元,至少在东线将有可能出现无人使用的尴尬场面。
总结这些纷纷扰扰的争论,可以发现,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则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剧,更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支持者则大多认为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水流入大海,调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就可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而反对者所提及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南水北调到底是怎样规划的?目前已经进行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未来我们该怎么继续才能对得起那些投资?
南水北调的意义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是南多北少。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单位国土面积的产水量只有东南诸河的1/10、长江流域的1/5;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长江流域的1/9。而黄淮海平原即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农产品基地,又是北京、天津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超大城市的所在地。为了优化配置全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了全国均衡可持续发展,从长江流域调水到黄河、海河流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最理想的规划蓝图里,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支持者们认为,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调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受水区而言,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南水北调规划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中国三级台阶地势的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但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调的支持者们认为,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
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江都,终点在天津。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5省市,目的是为了缓解5省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东线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运河,已经开工的第一期工期原定5年,主要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工程规模为抽江流量5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其中新增抽江水量39亿立方米)。同时实施污水治理工程。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 600亿立方米,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 000多亿立方米,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规划预计:东线工程全部建成后,可为苏、皖、鲁、冀、津5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立方米,农业76.76亿立方米;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线总体布局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中西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5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中线工程按丹江口水库加高至正常蓄水位170米,在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预计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约为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方。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目前已经开工的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是为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湖北引江济汉等4项生态建设工程。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水源区工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区工程,丹江口水库控制着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达408.5亿立方米,在排除上游发展的需水量后,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后,坝顶高度将从现在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设计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达290.5亿立方米,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按照后期规模达到正常蓄水位170米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 000平方米。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除了主体工程之外,还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补偿工程,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
输水工程
输水工程在黄河的南北,因为各自地理条件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案。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黄河以北曾比较是利用现有河道输水还是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总干渠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 000米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再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港高铁、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市区,终点是颐和园昆明湖西边的团城湖。总干渠全长1 241.2千米。天津干渠自河北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142千米。
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的西线工程规划是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因为该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千米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目前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
东、中线工程进度
在建的东、中线工程原计划2010年完工,但因进度滞后,分别延后到2013、2014年建成。到201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已经十年,截至2012年1月底,南水北调办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1 636.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47.3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144.2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708.2亿元,贷款430.4亿元。
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 391.1亿元,占在建单元工程总投资2 188.7亿元的64%,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和1 157.5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74%和61%;过渡性资金融资利息12.7亿元,其他0.9亿元。
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110 26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83%;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2 27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混凝土总量的59%。
其中,2010年是南水北调加大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力度的一年,共组织批复41个设计单元工程,累计完成136个,占155个设计单元工程总数的88%;批复投资规模1 100亿元,超过开工以来前8年批复投资总额,累计批复2 137亿元,占可研总投资2 289亿(不含东线治污地方批复项目)的93%,单年批复投资规模创开工以来新高。
望水欲穿的北京
北京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积极、最坚决的拥护者。
从1999年至2012年,北京市连续遭遇了13年干旱。虽然通过产业调整、节约用水,把用水量从42亿立方米的高峰降低到了34亿立方米,并且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目前中水供水量也超过6亿方。但水资源的匮乏仍迫使北京市连续多年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埋深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供水有不可持续之虞。
北京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中线工程从房山区北拒马河中支南进入北京,绕房山城西关、北关,过大石河、大清河、永定河,沿西四环公路北行,终端在颐和园内西侧的团城湖,全长80.4千米。采用管函加压方式输水,管道都从地下走,在地面几乎发现不了这么大工程的踪迹。
北京市早早就规划修建了本市的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从卢沟桥附近从南水北调总干渠开口,向东在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到亦庄修建南干渠;从团城湖通过京密引水渠输水到关西庄第九水厂,并进一步抽水输到密云水库;从关西庄沿五环路修建东干渠,到亦庄与南干渠相连。
为了配合北京举办奥运会,保证奥运用水,南水北调中线北京至石家庄——京石段提前于2007年底基本建成,2008年4月全面完成工程建设,5月下旬通过临时通水验收,以便在南水北调中线2010年建成之前、从河北省的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四座水库向北京应急调水。
可是,原以为南水北调中线2010年就可建成通水,但没料到工程推迟完工,要等到2014年。
这几年,北京连续从河北、山西应急调水。
(亿立方米)河北岗南、黄壁庄、王快、安格庄4座水库2008.9.192009.5.2132河北省黄壁庄等3座水库2010.5.252011.1.103.42.66河北岗南、黄壁庄、王快、安格庄4座水库2011.7.212011.101.20.9362008年8月29日,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刚刚熄灭,北京就开始从河北应急调水。为何不在奥运期间调水?有传言说是为了避免媒体攻击说是为了奢侈的奥运而牺牲周边地区农民的利益。而专业部门的解释是此时各项准备工作才完成。
可想而知,北京人急切盼望南水北调的心情。据悉,因为水费的问题,在南水北调建成后,有的地区可能用不了规划时认可的用水量,北京除了用自己的分水指标之外,还想利用别的省份暂时不用的南水北调供水指标。
风险:规划目标能否实现?
在南水北调的设计中,从水资源相对富裕的长江流域调水到黄淮海流域,可以改善我国水资源的空间配置,有利于改变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有利于逐步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所述,北方受水地区年缺水量113.3亿立方米,年缺水损失4 753.3亿元,依此估算,南水北调供水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将高达数千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宏观影响》研究报告估算,南水北调工程投资还可以每年拉动GDP增长0.22%。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的生态效益也被寄予了厚望。《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报告估算,南水北调东线、中线2030年的生态效益可以达到724.92亿元。
当然,这些美好的愿景都是建立在总体工程进展顺利、配套措施也非常完善的前提下的。但一个工程的成败,不是前期的展望和具体工程的实施就能够确定的,尤其是像南水北调这样大型的工程,先不说建设中的负面影响,建成后工程效益要得到最好的发挥,也面临着种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