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儿子忙于毕业和求职,压力很大,心情也压抑,今后我们就不要过多地干扰他,有空儿子会发短信回来的。她点点头,乖得像个孩子一样。儿子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精神支柱。只要儿子好,她就一定要,也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丁零零”,此后,每天,或者每隔几天,她的手机就会响起来。是短信提示铃音。都是儿子发来的。
“妈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儿子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妈妈,儿子已经上班了……”
“妈妈,儿子转正了……”
“妈妈,儿子加工资了……”
“妈妈,儿子准备考博士……”
“妈妈,儿子恋爱了……”
“妈妈,儿子又失恋了……”
儿子的短信,一封封发来。从手术台上挣扎下来的她,从化疗的痛苦中一次次苏醒过来的她,被病痛折磨得日渐枯槁的她,读着儿子的短信,嘴角艰难地露出一丝微笑。儿子的短信,给她力量,给她安慰,给她希望。
可是,都快过年了,儿子怎么还不回来啊?
儿子的短信来了,正在准备考博士,就不回家过年了。
第一年春节没有回来,第二年春节又没有回来。对儿子的极度思念,吞噬了她。她顾不上丈夫反复叮嘱的不要给儿子打电话,不停地拨打儿子的手机。手机通了,却一直没人接电话。过了一会,“丁零零”,短信提示铃音响了。儿子发来的短信说,正在上课,不能接电话。
病友问她,你病得这么重,怎么一次没见你儿子来看看你啊。她一次次跟人家解释,儿子要考博士呢,儿子忙着工作呢,儿子为出国做准备呢。
2010年春节的脚步,又慢慢临近了。熬过了漫长的三年,她的病情突然恶化。丈夫附耳对她说,你一定要坚持住,儿子说了,如果他女友家人同意的话,春节就一起回来看你。气若游丝的她,吃力地点点头。
她没能熬到春节。
监护器的显示屏上,慢慢地出现一条直线。她的生命,就顺着这条线,带着无限的遗憾、满足和欣慰,向远方走去。一直守在她身边的他,再也控制不住,眼泪顺着这个快60岁老人的面颊,汩汩流淌下来,他喃喃自语:“你们都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不知道,其实,早在三年前她刚住院的时候,儿子就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在家中悬梁自尽。痛失爱子心如刀绞的丈夫,为了不让詈患癌症的妻子伤心绝望,决定独自面对苦难,他保留下了儿子的手机,并以儿子的名义,给妻子发出了第一封短信:“妈妈,儿子在天津一切安好……”
三年了,他偷偷地以儿子的名义,给她发出了几百个短信,他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直到她盍然长逝。她也怀疑过,但一次次被他化解。现在,她和儿子,终于在天堂相见了。“你们都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了……”男人的喃喃自语,是他发给天堂的短信吗?
这个凄凉而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武汉。我记述下这些,是想告诉人们,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苦难难免常伴左右,可是,即使最凄绝的人生,也可以因为爱,而显得无比凄艳,令人感喟。
老爷子的名单
上午九时,像往常一样,老爷子准时来到传达室,怀里抱着一叠信。
“老爷子,今天要寄几封信啊?”传达室的老张问,他每天负责分发报纸和信件,以及厂里需要寄出的信函。
“今天稍多一点,有12封呢。”老爷子掏出一个磨破了边的笔记本,将信一封封又对照了一遍,确认地址和名字都没写错,这才放心。地址和收信人的名字都是老爷子用小号狼毫毛笔,一笔一划写上的。人家都夸,老爷子的字写得是越来越有力道了。
“像以往一样,都是挂号吗?”老张问。
老爷子点点头,“是啊,都是山区,邮路不太顺畅呢,挂号信也许会稳当一点。”
老爷子将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揣进胸前的兜里,走回厂。
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退休之后,老爷子在家没呆几天,就又回到了厂里。他觉得自己还是在厂里,心里才塌实。他的怀里,永远揣着那本已经磨破了边的笔记本。
几个人匆匆走过。老爷子紧追几步,喊住了其中的一个人:“小楼,你等等。”
被称为小楼的中年男人,回头看见是老爷子,憨憨地笑了:“老爷子,您找我有啥事?”
“就是你闺女的事。”老爷子拍拍小楼的肩膀,“闺女今年要中考了吧?我知道她成绩不错,努力努力,能考上你们县的重高。可记着啊,中考之后,要告诉我闺女考上哪所中学了,新的班级和地址。”
小楼郑重地点点头,“老爷子,谢啦。闺女考上了,我请您老喝酒。”
老爷子呵呵一乐,“就这么定了,我记下了。”
老爷子脸上的皱纹,在笑声中一圈圈漾开,好象是自己的孙女就要中考了一样。老爷子只有一个儿子,儿子至今还没有给自己添个孙辈呢。
老爷子从怀里掏出那本笔记本,翻到某页,记了几笔。
忽然想起了什么,老爷子径直向二车间走去。
老爷子找到了正在干活的一个女工。她是昨天刚招进厂的。“老家有娃吗?上学了吗?在哪个学校啊?娃的生日是哪天啊……?”老爷子一口气抛出了一连串问号。女工一脸疑惑地看着眼前这个不认识的老头,招工表不是填过了吗,还要这些信息干什么?边上的女工告诉她,“这是咱们老爷子呢。”指指他手中的笔记本,“每个人都要上老爷子的名单哦。”
从二车间回来后,老爷子翻出一本厚厚的电信黄页,查到了刚才那个女工家的邮政编码,记下。女工的编号是628。这意味着,老爷子的名单上,已经628人了。再过半个月,就是女工儿子的生日,女工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了。老爷子想,给这个男孩寄的第一张生日贺卡,该写点什么呢?老爷子的文化不高,但他还是希望自己寄给每个孩子的贺卡和信,内容都不要雷同,这些留守乡村的孩子,一年只能见远赴城里打工的父母一两次面,老爷子希望自己的信,能给他们一丝问候和温暖。每年,老爷子都会按照名单,给每个孩子寄一张生日贺卡,一张新年贺卡,用的都是印着鲜红厂名的牛皮信封,他要告诉孩子们,这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工厂里的一个老爷爷寄给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得很好呢。而对困难的孩子,老爷子还会悄悄地将学费直接寄到学校。
下班的铃声响了。老爷子收拾好办公桌,准备下班。自从将工厂交给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儿子后,老爷子就再也没有管过厂里的生产和经营情况。他现在惟一操心的,就是永远随身带着的那份名单。在他看来,那是他这一生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一笔财富。
阳光打在老爷子的脸上,下班的职工们向食堂走去。老爷子忽然想起,后天是儿子36岁生日,他要给儿子也寄一张生日贺卡,用印着鲜红厂名的牛皮信封,他要告诉儿子,这是和他工作在一个工厂里的那个老爷子,寄给他的。
离下一个服务区十二公里
汽车长龙像蜗牛一样,在高速上缓缓前行。开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雪花还在漫天飞舞,初见下雪时的兴奋早被焦灼和不安代替。收音机里在说,大雪还将持续两天,好几条高速已经封道了,他们所在的这条高速也封了。可是,进,进不了,退也退不了,他们被困在了高速上。
长龙彻底停了来了。他下车颠着脚尖往前看,根本看不见龙头,脚下的积雪几乎淹没了脚背。他跺跺脚,无奈地回到了车上,告诉他们,我们彻底被困住了。车上,除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两位搭车的朋友。
前面有个高速指示牌,上面显示,离下一个服务区还有12公里。
他曾经几次自驾车,从这条路上回老家。这里,离家乡还剩下不到200公里的路程,如果路况好的话,不用两个小时,就可以到家了。而这一次,他们已经在路上,足足跑了十多个小时,才走了一半的路。
儿子嚷着喊饿,他从后备厢里找出两袋饼干和一盒方便面,这是他们剩下的最后一点干粮了。他给了儿子一袋,将另一袋递给两位朋友,他们摇摇头,说不饿。其实,他知道他们肯定也饿了,这一路,他们都只吃了一顿早饭,谁也没料到,会被堵在高速上。
天色渐渐暗下来。儿子缩在妈妈的怀里,冻得直哆嗦。他搓搓冻麻了的手,将车子发动起来,打开了暖气。一会儿,车里又暖和了起来,他看看油箱指示器,油已经不多了。他的心猛地一揪,如果不能尽快到达下一个服务区,他们可真要弹尽粮绝了。
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父母,他们准备在路上休息一晚,可能明天才能到家。怕两老担心,他没有告诉他们,住在哪里。荒郊野外的高速上,能上哪儿去住啊,只能在车里熬了。车窗外,是漫天的大雪,偶尔能听到一两声喇叭声,雪花仿佛受了惊一样,飞舞得更猛了。
收音机里在说,政府已经组织人员连夜上高速铲雪了,可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恢复通车。他将车子熄了火,必须得省着点,不然,油很快会用完的。
雪还在下。
看看前面的车,毫无动静。他盘算着,必须想点办法,这么冷的天,困在车上,非被冻成冰棍不可。他下了车,四周看看,白茫茫一片,连个村庄都看不见。路边的积雪已经有十多厘米了,从这儿走到服务区,也不可能。他看见后面有辆大客车,走了过去。
大客车里坐满了乘客,他和司机商量,能不能让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大客车上过一夜,他的车已经没什么油了,不能开暖气,太冷了。
他将妻子和儿子送上了后面的大客车。座位已经坐满了,好心的乘客拿出一叠报纸,垫在过道上。不管怎么说,大客车上人多,比小车里温暖多了。
他和两个朋友,回到小车里,蜷缩在一起。
迷迷糊糊间,他听到有人敲窗户。按下车窗,见几个陌生人,身上全被白雪覆盖了,就像一个个胖乎乎的雪球。喝点开水吧,陌生人说。这才注意到,边上的人推着一个平板车,上面放着几个冒着热气的铁桶。他赶紧喊醒朋友,将几只杯子都倒满了热水。没来得及问他们是什么人,几个人已经推着板车,向前面的车艰难地挪去。他捧起一杯热水,送给后面大客车上的妻儿。儿子的双手,正捂着一个热乎乎的玻璃茶杯,是客车司机的。
清晨,外面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喇叭声,前面的车动了。
妻子和儿子从后面的客车跑过来。他发动了车子。
车龙缓慢地向前行进。车窗外,高速指示牌缓缓向后倒去。儿子突然兴奋地叫喊起来,看,雪人!他瞥了一眼窗外,在那块指示牌下,竟然堆着一个高大的雪人,脖子上还系着一条纱巾。红色的的纱巾,像一团火,在冰天雪地里,特别耀眼,特别温暖。
“离下一个服务区还有12公里”,那并非一个遥远的距离。他想。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告诉儿子,服务区就在不远处,家也在前方。
他们,正艰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邻居的声音
曾经住过一段时间筒子楼。一座七十年代的老楼,已经破败不堪,四层,每个单元挤着三个门。这种楼的隔音效果极差,真是鸡犬之声相闻。
最近的声音,来自头顶。我家住二楼,三楼人家的脚步声、板凳腿声、勺子的落地声,甚至水池里的哗哗水声,无不声声入耳。夜晚,声音的穿透力尤其强,能听到楼上拖鞋的踢踏声,从卧室拖到卫生间,又拖到客厅,又拖到厨房,最后总算回到了卧室。基本上要等到楼上的声音,一个个都熄灭了,我们才能入睡。
有段时间,电视里播放某部电视连续剧,我们这幢楼,几乎家家都在看,这可以从穿墙而来的电视声辨别出。播放的时间一到,片头曲一响,就像听到号令一样,家家户户的电视机,立即都调到了这个台。熟悉的旋律,先是从自己家的电视机里传出,接着从东头的邻居家传来,又从西头的邻居家传来,最后,从楼上楼下一浪一浪悠悠地飘来,此起彼伏。我苦笑笑,适时告诉刚上初中的儿子,这就是声音传播的原理。
住在筒子楼里的人,大多和我一样,生活在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日子苦,心情也不顺,经常能听到一些争执声,吵闹声,斥骂声,打砸声,哭诉声,锅碗瓢勺的碎裂声,混杂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声息中。我楼下住着一对中年夫妻,每次在楼梯口看到,都客客气气,和和睦睦,很幸福的样子。可是,深夜,却常常从楼下突然蹿上来激烈的吵架声,男的声如洪钟,女的嗓门尖利。声浪之后,紧接着,听见拳头砸在桌子上的声音,板凳倒地的声音,一只碗掼在地上破碎的声音,又一只碗破碎的声音……各种声音撞击着楼板,地动山摇。我们和楼上的邻居都闻声下去劝过架,奇怪的是,一听见敲门声,楼下迅即恢复平静,门开时,是楼下中年妇女一脸歉意的笑容,如果不是脸上没来得及完全擦干的泪痕,你根本看不出两口子刚刚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不用劝了,大家各自上楼,休息。当然,如果细听,还能听见楼下偶尔传来的压得很低的嗓门,在继续着永无止境的战争。生活太苦,太闷了,需要弄点声音,破破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