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47167000000003

第3章 读(1)

(2006年安徽卷)

作文试题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2006年是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命制的作文题延续了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卷命题形式和风格——继续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但是稳中求新,又有一定的变化。首先,话题呈现形式借鉴了前几年上海市(“杂”、“忙”)和2005年江西省(“脸”)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独词话题的形式出现。提示材料语言优美,包含了一定的哲理。第一段话是几个比喻句组成的排比句,点明了读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告诉考生既可以“读”自然,也可以“读”社会;既可以“读”父母,也可以“读”老师;既可以“读”同学,也可以“读”自我等等。第二段第一句话阐释了什么是“读”,接着是由几个四字句组成的排比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的语句展开,阐明了“读”的意义。总起来说,这个题目比较大众化,很贴近学生,又包含了一定的哲理,让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写成议论文、小说、散文都比较好操作。

写作思路提示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突破两点:一是怎么“读“,为什么要“读”以及在“读”的过程中的自己确有收获,这方面的文体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深入思考,写出思想,写出个性。二是对“读”本身要加以剖析,不宜只停留在一般认识、了解、熟悉的层面,而要突出层层推进的特点,使认识、了解、熟悉的过程显示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从而使人感到你的这种“读”是富有力度和深度的“读”。

满分范文

读弦

(安徽一考生)

读尽人生一条弦……

——题记

在恍惚迷离之中,几人能把真谛看透,伴着亘古的天,生命是根华美如涛的弦。

朵朵落红如阵阵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一江水流,试问躲在汨罗深处能否把清江看透?江水长流,欲抽刀断水,无奈斩不断的情长,一月如豆,江水鱼唇般舐着你久久不肯皈依的灵魂,哪里是你的表白?哪里是你的孤寂?哪里是你钟情的花环?“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何等悲凉而又无奈的呼唤啊!也罢!也罢!你挥一挥衣袖,把梦揉碎在浮藻间,我读出了你弦外的沧桑。

月满西楼,杂花生树,伴着历史的沉醉,红袖鞋舞不出太多的石榴裙,有时心如惊起的鸥鹭,四处窜飞,“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难道就是你读尽人生之后的感慨吗?所有前时的旧梦也只能是纷纷扰扰之中难以遣怀的慰藉,读你的人生,就像晓风牵出的残月,静静挥泻着幽幽清晖,照在一湾逝水中,有无尽的滋味,凄美的撩人。这让我想起世间最令人心疼的是女人和瓷器,瓷器易碎,而女人如花,朵朵叹息,那是花枯见骨的伤痛,像无形的倾轧撕裂着一个女人的甜美的容颜。而李清照正是以她那个女人特有的弦,奏出一曲不朽之音,令人疼爱,又令人惋惜。

伴着红袖添香的故事,总使人想起蒲松龄,不管促织的脚步,还是牡丹花的香玉,或是画皮撕下的狰狞,总是浮现出他那独特的人格风采。读史使人明智,读妖使人多情,孤灯之下,夜雨纷纷,一本《聊斋》在手,鬼妖闯入心中,令人遐想。读过蒲松龄,总有一曲弦外之音,冥冥入耳,传于天际。

读不尽的人生,读不断的沧桑,娜拉的出走,苔丝的温柔,或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泰戈尔不朽的童心,都是不同的人生之弦,人生之趣。

雾里看花的纷扰,水中望月的期盼,为生命读弦,像高山流水之曲,二泉映月之音,奏出不朽,奏出恰同学少年之志,像屈原为民奏曲,李清照为爱弹琴,蒲松龄为世道不平,不朽之人需不朽之志,不朽之曲需不朽之弦。

为人生奏弦,让自己生命如弦,读出一曲清音。

得分点评

考生熔铸古典诗文于文中,却又不落痕迹,清新自然,显示了考生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句式长短结合,长句迂曲舒缓、雍容典雅,短句简洁干练、活泼灵动,长短句错落有致,仰俯生姿。

精彩文句

所有前时的旧梦也只能是纷纷扰扰之中难以遣怀的慰藉,读你的人生,就像晓风牵出的残月,静静挥泻着幽幽清晖,照在一湾逝水中,有无尽的滋味,凄美的撩人。

经典事例

屈原与《离骚》,李清照与词,蒲松龄与《聊斋》

品味清淡

(安徽一考生)

清淡是空中的孤月,是出水的清荷,是墙角的数枝梅。

清淡是一种豁达的胸襟,是一种离尘出世的情怀。

品味清淡,品出“心有日月天地宽”,品出“皎皎空中孤月轮”,品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清淡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淡,是“杨柳影中月冷,数声短笛”的乡间闲情逸趣,清淡是庄周的逍遥游,是嵇康的广陵散,是林和靖的梅妻鹤子。

细读清淡,品味清淡,品出清淡的生活,喜欢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感受天地情怀,喜欢临潭而立,听山涧清泉,看花间蝶舞,看四季轮回,清淡的生活,喜欢白云清风做伴,与瑶琴梧桐为友,与小桥流水同行。

世界的繁华迷离了太多人的眼睛,其实也不能怪世人。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你能辨出这世间的变幻莫测?于是他们失望了,痛苦了,不能自拔了。这时,我只想对这样的人说一句:你为什么不读一读清淡,品一下她的神韵,那样,你就不会那样的消沉。

你若与清淡为友,便能舍霹雳摇滚,远案牍混扰,而居衡门之下,听丝竹清音,枕元亮摩诘,做世外闲人。你若与清淡为友,便能静立庭院,睹窗冷月,只觉清辉,不觉凄凉,便能听墙外秋虫唧唧,唯有亲近之意,而无萧瑟之感。与清淡为友,便能心如止水,不起不伏;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品味清淡,明白真正的清淡不是冷淡,不是消极,不是做作,不是刻意地雕饰,它恬淡而不作态,朴素而不见俗迹,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却不肆意张扬,它是灵魂深处的表白,是情感的积淀,是身心与自然的交融相通,是返璞归真的真情流露,是返璞归真的心境。

读懂了清淡,读出了生活的真谛。

读清淡之情,读清淡之韵,也读清淡之人的境界。

品味清淡,品出天高地迥,品出天地无限。

得分点评

作者选取“清淡”品读,认为清淡“是一种豁达的胸襟,是一种离尘出世的情怀”,“是灵魂深处的表白,是情感的积淀,是身心与自然的交融相通,是返璞归真的真情流露,是返璞归真的心境”。文章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语言流畅优美,颇能体现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精彩文句

清淡是空中的孤月,是出水的清荷,是墙角的数枝梅。

清淡是一种豁达的胸襟,是一种离尘出世的情怀。

品味清淡,品出“心有日月天地宽”,品出“皎皎空中孤月轮”,品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读“感悟”

(安徽一考生)

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涂中”,为的只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伟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忧愁幽思,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羞涩,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身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意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痛失爱人后沉浸在生命中的绝望。

读书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

漫漫人生长路,在悠然的午后时光中感动,在静谧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曦微中彻悟,不失为美丽。

因为读书,因为感悟。

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

得分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抒情散文。围绕“读”这一题旨,考生通过对庄子、李白、司马迁、李清照、苏武、谭嗣同以及林黛玉、三毛等人物或文学形象的仔细品味和认真解读,把读与感悟联系起来,抒发“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的感慨。此外,文中诗句的大量引用,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语言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经典事例

庄子、李白、司马迁、李清照、苏武、谭嗣同、林黛玉、三毛黄山松,我读懂了你!

(安徽一考生)

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