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
47167200000007

第7章 石鼓鱼

从湖南江永县城出发,开车到广西与湖南边界不要半个小时。到江永粗石江镇再往前行,不远就进入了广西境内。路上山色青绿,溪流纵横,汽车飞驶而过,窗外的绿色划过。进入广西,山色更加清澈。公路就开始在青山绿水中游荡,汽车就像在山水里的昆虫翱翔。大约十几分钟后,山体突然开阔,地势平坦,有些民居,这就是广西省桂林市恭城县龙虎乡龙虎关,又名荆峡关、桂门关。我们几台车就在路旁的一栋民宅边停下。

蒋平给我介绍,龙虎关是五岭山脉中的一处隘口,地势险要,高山林立,形成峡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发源于江永县境内的桃水河穿关而过。据《永明县志》载:“龙虎关古名镇峡关。《西汉地理志》谢沐有关即此地。”西汉时,曾在此驻兵设防。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桂王朱常瀛、吉王朱见浚、惠王朱常润南逃到广西,后来到江永县。守卫镇峡关的明朝副总兵曹志建尚拥兵三万,桂王称他虎将,封保昌侯,赐尚方宝剑。曹志建把流亡的三王比作真龙,镇峡关改名为龙虎关。清代初期,清军与大西农民军李定国部在这里发生战争。日本侵略军南移及国民党军败退均由此过境。

民国时期,是桂系军阀白崇禧的一个军事要塞,红军长征经过时被桂军围追堵截,就夹在这个细小的地方进退两难,红军没有粮食补给,工兵连搭桥时在这条河里发现了石头底下有一种没骨头的鱼,他们抓回去炖着吃觉得味道很好,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连的战士,红军就这样解决了饥荒。离开时告诉了当地的老百姓,并给鱼起了个漂亮的名字叫做石鼓鱼。红军进入湖南甩掉桂军,老百姓继承了红军炖石鼓鱼的方法,石鼓鱼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三年灾难期间,老百姓用石鼓鱼救了自己的命。

我是个爱吃鱼的人,到全国各地吃过不少鱼,却没有到广西吃过鱼。心想今天来到龙虎关吃石鼓鱼,一定要好好的品味一翻,与其他地方的鱼比较一下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味道。

老板请我们到二楼的一个包间坐,房子挺大,有一窗对着青山。房中有一个大圆桌,中间被挖了个圆孔,孔下有液化气灶备用。心想:广西会吃,五六月份吃火锅,很有特色。坐了一会,却不见上菜,我就去找他们的厨房,想见识一下石鼓鱼的做法。在楼上楼下转了一圈,没有找到厨房,肚子却越来越饿。

回到包间,立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山色,山不太高,峰峦挺拔,峰峰相连,环环相抱,把这个开阔地紧紧的抱成猪肚子形。一河娓娓流过,顺源可见,水从我们来的山峦流出,就是桃水河。这时,蒋平告诉我,那条河就是产石鼓鱼的河,我们要吃的石鼓鱼是这条河里捞来的。

我们回到座位上没多久,菜就上来了。是我想吃的石鼓鱼。鱼用一个斗笠大的铝盆盛着,下面点着酒精。一看这种架势就知道是土菜搞法,我心里在想:这种做法的鱼绝对是他们这个地方的本色做法,没有掺进去任何的包装气息的,也是现在所谓的标准原生态吃法了。

锅里是一锅乳白色的汤,泛起浅黄色的沫液。如果没有仔细看,那也不会发现,我的经验告诉我那是油沫,因为真正的植物油煮汤会有一点黄色。除了能看到的汤液,汤里还浮着几根蒜段,稀稀落落的飘荡。酒精的火焰马上把汤烧得沸腾起来,汤就带着滚动的波浪起伏,汤就有着沉沉的浑浊。汤煮了一阵,蒋平就告诉我可以吃鱼了。他还说:吃石鼓鱼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要先喝汤,品尝鱼汤的鲜味;二是石鼓鱼是一种野生的鱼,没有鱼骨头,就是那些骨头吃起来也是软的脆骨,所以要在吃前要久煮一阵子,其实,石鼓鱼越煮得久就越嫩、越鲜。我舀了小半碗汤,用勺子抿着小口小口的喝。勺子舀动汤液,一股纯正的鱼香味扑面而来,还带着点甜腥味。凭我吃过这么多鱼的经验,就认定那是正宗的野生河鱼。再夹起一块鱼肉,鱼皮很薄,有点糯性,却不很强,成黑色,透亮;鱼肉挺嫩,带着绵性和弹力,鱼肉里偶尔飘出甜醒味。

陪行的人告诉我,吃石鼓鱼要喝桂林三环酒才有味。三环酒是广西的名酒,只是包装得不很出色,酒度却有五十六度,是非常烈性的酒。我了解到这种鱼是凉性,酒是烈性,正好匹配,所以喝酒没有多大的反应。我们就要了四瓶一斤装的桂林三环酒,边品酒边吃鱼,鱼肉就像肥肉一样一砣一砣的塞进我们的嘴里,没多久,一盆那么大的鱼很快就消灭完了。我们正准备要老板加菜,老板又给我们端了一盆小一点的石鼓鱼上来,说是为了我这位远道而来的食客特意加的菜,让我美美的吃一顿。

我在这种气氛下吃得很来劲,也来了点酒兴,跟大家干了好几杯白酒,吃得我们眉开眼笑,都夸龙虎关的石鼓鱼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