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楚辞鉴赏
4724100000016

第16章 国风(15)

【注释】[1]七月:指夏历七月。流:下行。火:星名,或称大火,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2]授衣:谓授人以衣,使有所御寒。一说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3]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哔(bì)发:寒风触物声。[4]栗烈:犹言“凛冽”,寒气刺骨。[5]褐(hè):本指粗毛布,此处引申为粗布衣服。[6]卒岁:终岁,度过这年。[7]于:犹“为”,此处指修理。耜(sì):农具,犁的一种。[8]举趾:去耕田。[9]阈(yè):送饭。南亩:泛指田地。[10]田郾:农官,亦叫农正或田大夫,古代领主派往田间监督劳动的下级官吏。[B11]载:开始。一说为“则”。阳:温暖。[B12]仓庚:鸟名,即黄莺。[B13]懿:又深又美。《诗集传》:“懿,深美也。”[B14]遵:循,沿着。微行(hànɡ):小路。[B15]爰:於是。犹”曰”。一说为语助词。柔桑:初生的桑叶。[B16]迟迟:缓缓。指春日昼长。[B17]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祁祁:众多的样子。因昼长,故所采之蘩众多。一说,指采蘩的女子很多。[B18]殆及:犹言“将与”。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归:嫁。[B19]萑(huán)苇:即蒹葭,也叫芦荻。此作动词用,指收割萑苇。[B20]蚕月:三月。条:修剪,此作动词用。一说通“挑”,选取。[B21]斨(qiānɡ):方孔的斧。[B22]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桑枝。[B23]猗(yǐ):攀引。女桑:柔桑。[B24]郾(jué):鸟名,又名伯劳。载:古关联词,犹今之“又是”。[B25]玄:黑红色。[B26]朱:正红色。孔:甚。阳:鲜明,漂亮。[B27]裳:下衣,裙子。与“衣”相对。[B28]秀:草类植物结子叫秀。葽:药草名,即远志。[B29]蜩(tiáo):蝉。[B30]萚(tuò):落叶。[B31]于:犹“有”,取。貉(hé):兽名,即狗獾。与下文之“狐狸”为互文。[B32]同:会合,聚集。[B33]载:语助词。缵:继续。武功:指田猎。[B34]言:语助词。私:归猎者私人所有。脽(zōnɡ):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B35]豣(jiān):本指三岁大猪,此处泛指一般大兽。[B36]斯螽(zhōnɡ):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B37]莎(suō)鸡:虫名,即纺织娘。[B39]宇:屋檐。[B39]穹(qiónɡ):空隙。窒:堵塞。[B40]向:北面的窗。烠:用泥涂抹。[B41]改岁:更改年岁,指过年。[B42]处:居住。郁:果木名,即郁李。[B43]烠(yù):山葡萄。[B44]亨:同“烹”。葵:菜名。菽:豆。[B45]剥(pū):通“扑”,打。[B46]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B47]介(ɡài):通“丐”,祈求。眉寿:长寿。[B48]断:摘取。壶:通“瓠”,葫芦。[B49]叔:拾取。苴(jū):麻子。[B50]荼(tú):苦菜。薪:柴。此处作动词用,作砍伐讲。樗(chū):即臭椿。[B51]场:打谷场。圃:菜圃。[B52]禾稼:泛指五谷。[B53]黍:小米。稷:高粱。重(tónɡ):同“秱”,早种晚熟的谷。稜(lù):晚种早熟的谷。[B54]禾:此处指小米。[B55]同:集中。[B56]上:通“尚”,还。执:从事,操作。宫功:指建筑宫室。[B57]尔:语助词。于茅:采取茅草。[B58]索烠:搓绳子。索,此处作动词用。[B59]亟:急,赶快。乘,登。[B60]冲冲:凿冰声。[B61]凌阴:冰窖。凌,聚集的冰。阴,通“窨”。[B62]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B63]肃霜:天高气爽。霜,通“爽”。[B64]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B65]朋酒:两樽酒。飨:通“享”,享用。[B66]跻:登。公堂:公共场所。[B67]称:举起。兕觥(sì ɡōnɡ):古时铜制兕形的饮酒器。

【赏析】《豳风·七月》的写作年代、作者和主题历来有所争议,近四十年来文史学者更是众说风云。简言之,关于《七月》的时代与作者,说法有二:一是主张《七月》为周公陈王业之诗,《诗序》主之,今文三家及宋朱熹《诗集传》之说,皆与之无异;一是认为此诗为豳人旧作,或者周公增损之,以诗说教。金履祥、阎若璩、崔东壁、方玉润诸家主之。关于《七月》的主题,分歧更大,近年来文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此诗是“周代的奴隶唱的农事诗”,或者说是“农奴凄惨生活的缩影”;另一种则认为《七月》反映了西周的农家乐。

另外,从语言上说,《七月》的句法基本上是四言句式,但其中又插用一些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等句式,使得全诗的语句既整齐又灵活,既便于叙事,又利于抒情,十分和谐自然,明显带有民歌的特点。

鸱號

鸱號!鸱號[1]!猫头鹰啊猫头鹰既取我子,你已经抓走我的孩子,无毁我室。别再毁坏我的家了。

恩斯勤斯[2],我辛辛苦苦劳劳碌碌,鬻子之闵斯[3]!累坏了自己就为养育孩子。

迨天之未阴雨[4],趁着还没有天阴下雨,彻彼桑土[5],赶紧剥取些桑根皮,绸缪牖户[6]。修补好门和窗。

今女下民[7],如今树下的人们,或敢侮予。或许会把我欺。

予手拮据[8],我的双手早发麻,予所捋茶[9]。还得去捡那茅草。

予所蓄図[B10],聚了又聚加了又加,予口卒圖[B11],我的嘴巴磨坏了,日予未有室家。我的巢儿还没修好。

予羽谯谯[B12],我的羽毛稀稀少少,予尾翛翛[B13]。我的尾巴又枯又焦。

予室翘翘[B14],我的巢儿晃晃摇摇,风雨所漂摇,风吹雨打快要到了,予唯音哓哓[B15]。直吓得我喳喳乱叫。

【注释】[1]鸱號(chī xiāo):猫头鹰。[2]斯:语助词。恩、勤:意即辛勤。[3]鬻:同“育”。闵:病。[4]迨:及。[5]彻:剥取。桑土:桑树根。[6]绸缪:剥取桑根的皮来修补鸟巢。[7]下民:指树下过往的人们。[8]拮据:手因劳累过度而不能屈伸自如。[9]茶:茅草花。[10]租:积聚。[B11]卒図(tú):因病而手口剥裂。[B12]谯(qiáo)谯:形容羽毛不丰满。[B13]咲(xiāo)咲:形容羽毛枯槁。[B14]翘翘:形容鸟巢危险不安定。[B15]哓(xiāo)哓:由于恐惧而发的叫声。《毛传》:“哓哓,惧也。”《郑笺》:“音哓哓然,恐惧告诉之意。”

【赏析】关于《鸱號》的作者,毛亨和郑玄都认为是西周初年的周公旦,他们的主要根据是《尚书·金滕》篇。其说近人多不从,因为从诗的内容看,与周公讽成王之事并无联系。就诗论诗,应该承认,它是一首民间创作的寓言诗,其产生时代应在《金滕》之前。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假托一只小鸟诉说她遭到鸱號的欺凌迫害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曲折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身受深重灾难而发出的嗟叹。

这种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诗,在汉乐府中逐渐多了起来。如《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的《雉子班》,《汉相和歌·古辞》中的《乌生》、《艳歌何尝行》,《杂曲》中的《枯鱼过河泣》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禽言诗又派生出禽言赋,由民间创作发展为文人模拟。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都曾尝试过。宋元以降,代有佳作,历久不衰。这个悠久的传统,正是从《诗经》的《鸱號》发起的。

东山

我徂东山[1],打我远征到东山,杕杕不归[2]。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零雨其咲。满天小雨雾蒙蒙。

我东曰归,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西悲。心儿西飞奔家乡。

制彼裳衣,家常衣裳缝一件,勿士行枚[3]。从此不再把兵当。

咲咲者蠋[4],山蚕屈曲树上爬,烝在桑野[5]。田野桑林是它家。

敦彼独宿[6],人儿团团独自睡,亦在车下。睡在哪儿车底下。

我徂东山,打我远征到东山,杕杕不归。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零雨其咲。满天小雨雾蒙蒙。

果永之实[7],栝楼藤上结了瓜,亦施于宇[8]。藤蔓爬到屋檐下。

伊威在室[9],屋内潮湿生地虱,亮蛸在户[10]。喜蛛儿做网拦门挂。

町疃鹿场[B11],场上鹿迹深又浅,熠耀宵行[B12]。磷火闪闪夜间流。

不可畏也?家园荒凉不可怕,伊可怀也!越是如此越想家。

我徂东山,打我远征到东山,杕杕不归。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零雨其咲。满天小雨雾蒙蒙。

鹳鸣于垤[B13],白鹳丘上轻叫唤,妇叹于室。我妻在房把气叹。

洒扫穹窒[B14],快把屋子收拾起,我征聿至[B15]。盼我早早回家转。

有敦瓜苦,团团葫芦剖两半,程在栗薪。撂在柴堆没人管。

自我不见,旧物置闲我不见,于今三年,算来到今已三年。

我徂东山,打我远征到东山,杕杕不归。一别家乡好几年。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零雨其咲。满天小雨雾蒙蒙。

仓庚于飞[B16],当年黄鹂正飞翔,熠耀其羽。翅儿闪闪映太阳。

之子于归,那人过门做新娘,皇驳其马[B17]。迎亲骏马白透黄。

亲结其缡[B18],娘为女儿结佩巾,九十其仪[B19]。婚仪繁缛多过场。

其新孔嘉[B20]回想新娘真够美,其旧如之何[B21]?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注释】[1]徂:往。东山:当时军士戍守的战地。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2]杕(tāo):长久。[3]行(hánɡ)枚:古代行军时,横衔口中的小木棍,以防出声。[4]咲咲: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你:毛虫。[5]烝:处、置放。[6]敦:团。敦本是器名,形圆如球。[7]果(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瓜guā)楼或瓜蒌。(臝是“裸”的异体字)。[8]施(yì):移。栝楼蔓延到檐上是无人剪伐的荒凉景象。宇:屋檐。[9]伊威:虫名。椭圆而扁,多足,灰色,今名土鳖,常在潮湿的地方。《本草》一作“蛜蝛”。[10]亮蛸(xiāo shāo):喜蛛。[B11]町疃(tuǎn):田舍旁空地。[B12]熠(yì)耀:闪闪发光。[B13]鹳(ɡuàn):鸟名,涉禽类,形似鹤,又名冠雀。俗名又叫“老等”,因其常在水边竚(伫)立,等待游鱼。垤(叠dié):小土堆。[B14]穹窒:尽行堵塞。[B15]聿:乃。[B16]仓庚:黄鹂。[B17]皇驳:黄白相间和红白相间的颜色。[B18]缡(lí)佩巾。古代女子出嫁,由母亲将佩巾系在女儿身上,所以结婚又称为结缡。[B19]九十其仪:形容婚礼仪式盛多。[B20]其新:指新夫妻。孔嘉:很美好。[B21]其旧:指老夫妻。

【赏析】这首诗是《豳风》中的一篇。《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今人多认为这是久戍士卒还乡途中想家的诗,未必与周公东征有关。有某些书中说:然就诗篇所反映的农村荒凉景象看,当时一定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且诗中有“于今三年”之语,也与《尚书大传》所说的“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东征,三年践奄”相符。《诗序》对本篇时代背景的解释,应属可信。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诗篇的作者,《诗序》说是大夫,也有说是周公的,仍当认为是还乡士卒较合情理。这诗第一章,写抒情主人公这一西归士卒,在细雨氉氉绵绵的路上,暗自庆幸得免行军野宿之苦,从此可恢复平民身份了。第二章想象家园可能已变得很荒凉,那景象有点恐怖可又有让人怀念的感觉。第三章想象他的妻子这时也正在想念他的情形。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情景,急盼早日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这诗同《诗经》中所有那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一样,由于有切身体会,写起来自然情真意挚,容易感动人。不过,若稍加琢磨,便会感到这种朴实的语言很平常,其实在艺术表现上也大有讲究。

破斧

既破我斧,我的斧头已砍破,又缺我郾。方孔铜斧也损伤。

周公东征,周公出征去东方,四国是皇[1]。匡正四国军威旺。

哀我人斯[2],可叹我们这些兵,亦孔之将[3]!万幸命大未阵亡既破我斧,我的斧头已砍破,又缺我错[4]。我的错儿又缺口。

周公东征,周公出征去东方,四国是吪[5]。感化四国天下安。

哀我人斯,可叹我们这些兵,亦孔之嘉[6]!万幸命好能生还既破我斧,我的斧头已砍破,又缺我擂。我的擂儿又缺折。

周公东征,周公出征去东方,四国是遒[7]。平定四国安王朝。

哀我人斯,可叹我们这些兵,亦孔之休[8]!能回家乡真命好。

【注释】[1]皇:借作匡,正。马瑞辰说:“《诗考》引董氏云:皇,《齐诗》作匡。”(《毛诗传笺通释》)[2]斯:语助词。[3]孔:很。将:美。[4]错:凿类工具。[5]吪(é):变化。指以武力促成其变。[6]嘉:美。[7]遒:聚,指心向周王朝。[8]休:美。

【赏析】这是一首参加周公东征的士卒庆生还的诗,旧说是“美周公”,似与诗意不全吻合。

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摄政。不久,原监视纣王子武庚的管叔、蔡叔(亦武王弟)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鼓动武庚叛乱;在此同时,原殷东方属国奄、徐、淮夷等亦纷纷响应。面对这一形势,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东征”(《尚书大传》)。“救乱”,指镇压管、蔡、武庚之乱。“东征”即征讨东方奄、徐、淮夷等国。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公东征是从周成王二年秋开始,至五年春结束,前后达三年之久。所以本诗约作于周成王五年,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伐柯

伐柯如何[1]?要砍斧把怎么样?

匪斧不克[2]。没有斧头不可能。

取妻如何?要娶妻子怎么样?

匪媒不得。没有媒人不得成。

伐柯伐柯,砍斧把啊砍斧把,其则不远[3]。斧把法则在眼前。

我觏之子[4],我今遇见这个人笾豆有践。酒菜整齐摆满案。

【注释】[1]伐柯:砍取斧柄。柯,斧柄。[2]克:能。[3]则:准则,榜样标准。[4]觏(ɡòu):遇合。

【赏析】在《诗经》中,我们看到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岸边自由交游,互诉心曲,互赠礼物,多么活泼欢快(《郑风·溱洧》);卫国的孟姜主动邀约男子幽会于桑中、上宫,何等热烈钟情(《鄘风·桑中》);《东方之日》中的女子则大大方方地去男子家留宿,更是大胆直率!但我们又从另一方面看到:“《将仲子》中的女主人公因“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而祈求她的恋人“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鄘风·柏舟》中的女子也因为父母之命意愿让他的心愿无法完成而痛苦呼喊;《卫风·氓》更明确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说明春秋时代,在婚姻制度的严酷也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让其父母失去了理性!让女子的意愿不能达成!媒妁之言过渡,青年男女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交往、恋爱、结合,已越来越不可能了。《伐柯》这首男子新婚宴尔时所唱的歌,就记录了这一历史轨迹。

诗歌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人”称媒人,称替人作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九罭

九罭之鱼[1],捕鱼要用细眼网,鳟鲂[2]。捕的尽是鳟和鲂。

我觏之子,我看那人不寻常,衮衣绣裳[3]。画龙上衣绣花裳。

鸿飞遵渚[4],天鹅沿着小洲翔。

公归无所[5]?公若回去没地方於女信处[6]。住此两夜莫着忙。

鸿飞遵陆, 天鹅沿着陆地旋。

公归不复[7],公若回去不再还,於女信宿。住此两夜不算晚。

是以有衮衣兮[8],藏起周公绣龙衣,无以我公归兮[9],不要让我悲伤啊!

无使我心悲兮!不要让公回西去。

【注释】[1]九罭(yù):捕捉小鱼的细眼网。九,虚数,言其多。[2]鳟、鲂:鳟,鳞细,眼赤之鱼;鲂,鳞银灰色,尾赤之鱼。鳟、鲂,“皆鱼之美者也”(《诗集传》)。诗中以鱼喻客人之尊贵。[3]衮(ɡǔn)衣:绘龙之上衣,古代王和公侯的礼服。[4]鸿:大雁。渚(zhǔ):水中小沙洲。[5]无所:闻一多《风诗类钞·乙》:“无所,无定处。”[6]女:通“汝”。信:《毛传》:“再宿曰信。”[7]复:再来。[8]有:《风诗类钞·乙》:“有,藏之也。”[9]以:使。

【赏析】公元前1115年,周公东征,至公元前1113年,平定了殷朝统治者残余势力的武装叛乱,并实行了安民措施。因此,周公深为东人爱戴。周公要回西方,东人热情挽留。《豳风·九罭》一诗,就是东人赞美周公,挽留周公的诗篇。清人方玉润说:“此东人欲留周公不得,心悲而作是诗以送之也。”(《诗经原始》)《九罭》一诗的篇章结构,基本上采用《诗经》中常用的反复咏叹的形式,诗中第二、第三章大体上是重复的,句法结构相同但只用了少量字。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反复抒发感情,使诗中所表达的留恋贵客之情具有韵味回荡之美。

狼跋

狼跋其胡[1]狼前进踩住了颔下悬肉,载罭其尾[2]。狼后退又会被尾巴绊住。

公孙硕肤[3],周公谦逊有着大美风度,赤舄几几[4]。步履安重当政十分稳固。

狼罭其尾,狼后退被它的尾巴绊住,载跋其胡。狼前进又踩住颔下悬肉。

公孙硕肤,周公逊位体现他的美德,德音不瑕。令名卓著岂会犯有错误。

【注释】[1]跋:脚踩。胡:颔下悬肉。[2]罭(zhì):踬,颠踬。[3]公:指周公。孙(xùn):通“逊”。硕:大。肤:美。[4]赤舄(xì):以金为饰的红色鞋子。几几:步履稳重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赞颂诗。《诗序》说:“《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

诗中所赞美的周公,姓姬名旦,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后,成王幼弱,当时天下初定,周公恐政局有变,及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散布流言,诬其有觊觎王位之心,并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及东方夷族发动叛乱。周公遂挥师东征平叛,使天下重归安定。及成王年长,乃还政逊位。此诗背景大致如此。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经常标榜的政治理想,而体现这一理想的最早的政治家,当是周公。我们从此诗中,不仅看到了文学,同时也看到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