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楚辞鉴赏
4724100000003

第3章 国风(2)

【注释】[1]乔木:高大的树木。[2]息:《韩诗》作“思”。思:语助词。[3]汉:汉水。[4]江:长江。[5]方:古称筏子为方,此指坐木筏渡江。[6]翘翘:高出的样子。错薪:长得杂乱的柴草。[7]刈:割。楚:丛生灌木,即牡荆。[8]于归:古代女子出嫁叫于归。[9]秣(mò):喂马。[10]蒌(lóu):白蒿草。

【赏析】此诗是一个樵夫所唱。他热恋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得不到她。这支绝妙的诗歌正是他在汉水之滨砍柴的时候,浩淼的水势触动了情怀而唱出的。他明明知道所爱的人不可得到,却依然不能忘记她。不仅如此,还要幻想得到她的时候如何如何。真是痴情一片,情深似海啊!其诚挚敦厚,感人肺腑。

首章八句,四句“不可”。二三章重复首章后四句,又各有两个“不可”。短短的一旨小诗,竟浸于一片连接不断的“不可”声中,唤起了无限的同情,特别是歌者的那种无可奈何之情沛沛然流注于听者的心田。

这首诗的结构形式和《诗经》中其他许多民歌一样也是重章叠句。而这首诗的韵味主要就表现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的反复咏唱上。长歌浩叹,回环往复,不能自己。这四句构成妙喻,都是就眼前之景,信手拈来。《诗经·卫风》中有一篇《河广》,诗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诫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江河的宽窄以及是否可渡,人的感觉会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要比喻事之难成,则曰:不可泳、不可方。要比喻事之易成,则曰:谁说河宽?只要以一苇就可以渡过了。谁说河宽?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是不是没有客观的可信的标准呢?也不是。只是抒情诗的创作原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细节。这种灵活的处理方法,正是诗歌艺术巧妙的地方,细细体会是颇为有趣的。

汝坟

遵彼汝坟[1],沿着汝堤往前走,伐其条枚。砍伐木枝做柴烧。

未见君子,久久不见丈夫面,擬如调饥[2]。好似肚饿受煎熬。

遵彼汝坟,沿着汝堤往前走,伐其条肄。伐取树木新枝条。

既见君子,如今已见丈夫面,不我遐弃[3]。从此相聚不远抛。

鲂鱼毣尾[4],鲂鱼劳累尾变红,王室如毣[5]。王政暴烈如火焚。

虽则如毣,虽然王政暴如火,父母孔迩[6]。幸有父母可慰心。

【注释】[1]汝坟:汝水河堤。汝水源出河南省,又称汝河。[2]擬(nǐ):难受。调:通“朝”,早晨。[3]遐:远。[4]鲂鱼:鱼名,体薄,细鳞。毣(chēnɡ):赤色。[5]毣:焚,酷烈。[6]孔迩:很近。

【赏析】西周末年,幽王暴虐无道,王室倾危,社会动乱。周南汝水地区一个被朝廷拉去服役的男子,逃难归来,他的妻子满心喜悦地唱出了这首感今追昔、充满深情的歌,正是有感于这久别重逢的难得。《诗序》曾把这首诗附会为南国之人,受到文王的教化,能够勉励在外服役的丈夫,努力为王室效劳。实际上其诗含意正相反,从这首诗中正可以看到人民对家人团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王室动乱的不满。

这首仅仅三章十二句的小诗,前两章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离合之间的忧喜之情,第三章章法一变,写出了生活在乱世之中人们的些微愿望和欣幸。此诗增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就是运用了伐木、调(朝)饥、鲂鱼毣尾等比兴手法,把时间、心情、生活状况形象化了。

麟之趾

麟之趾,仁兽麒麟有脚不踢人,振振公子[1],生子多男一大群,于嗟麟兮[2]!哎呀呀,个个仁厚像麒麟啊麟之定[3],仁兽麒麟有额不抵人,振振公姓,多子多孙一大群,于嗟麟兮!哎呀呀,个个仁厚像麒麟啊麟之角,仁兽麒麟有角不伤人,振振公族,同宗同族一大群,于嗟麟兮!哎呀呀,个个仁厚像麒麟啊

【注释】[1]振振:繁多兴盛的样子。[2]于嗟:赞叹词。[3]定:借为“顶”,额头。

【赏析】关于这首诗的性质和含意,古今人有各种不同解释。《诗序》和朱熹《诗集传》都说是对文王后妃及其宗族子孙秉性仁厚的赞叹。闻一多先生认为“麟”即指麋(鹿的一种),古代男求女,以麋为贽,故是一首婚礼纳征之诗。高亨先生则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孔子所撰的《获麟歌》,本事见于《左传》鲁哀公十四年传。其诗“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者迫害贤人”(《诗经今注》)。而今人一般的注释者,皆斥本诗是对奴隶主贵族的阿谀逢迎之词。我们细译全诗,只是从诗中“公子”、“公姓”、“公族”等名目看,是对贵族家族的歌颂,却是无疑的,它也确是一首颂赞性质的作品,但说它一定是美文王云云,都是无据的。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1],喜鹊辛苦筑个窠,维鸠居之[2]。却被布谷住上了。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今出嫁,百两御之[3]。百辆彩车迎接她。

维鹊有巢,喜鹊辛苦筑个窠,维鸠方之[4]。却让布谷占去了。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今出嫁,百两将之[5]。百辆彩车陪送她。

维鹊有巢,喜鹊树上筑个窠,维鸠盈之。却让布谷挤满了。

之子于归,这位姑娘今出嫁,百两成之[6]。百辆彩车吹吹打打成婚啦

【注释】[1]维:语助词。[2]鸠:茑鸠,一说为布谷鸟。[3]两:借为辆。百辆,言车多。[4]方:占有。[5]将:陪送。[6]成:完成了婚礼。

【赏析】这是首描叙女子出嫁时热闹的迎送情形的诗。但是,它又不同于《周南》中的《桃夭》,《鹊巢》中的这位新娘是位后娶的新妇,歌者是那位被遗弃的弃妇,《桃夭》中的歌者是那位新娘的亲友,对新娘从内心发出由衷的赞美和“宜室宜家”的祝愿。从诗中描绘的百辆迎送和媵妾盈之等盛大场面来看,男方和后妇家庭大概都很富有。这位歌者正是带着被遗弃的伤感和对如此盛大婚嫁场面的酸苦来唱这支迎新曲的。歌者的遭遇以及情感和《氓》及《谷风》中的女主人公类似,但对诗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却明显地不同。《鹊巢》是通过鹊窠鸠占这个含蓄的比喻来抒发自己被遗弃的不平,通过迎娶盛大场面的描绘来谴责男方的负心。在那两首歌中,歌者是直接谴责对方的负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对新妇的到来,自己的离去也是直接抒发自己的不平,“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鹊巢》婉曲的抒情方式如不细加体察,很容易误认为是一首新婚的赞美诗。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这首歌采用了整一中寓变化的结构方式,而且一复沓一变化,相当有规律。三章之中,“维鹊有巢”、“之子于归”不断重复,“维鸠居之”和“百两御之”又不断在整一中呈变化。这样,使我们的眼前不断浮现鹊窠渐渐被鸠独占的事情发展过程,更使我们的耳边不断响起“维鹊有巢”的酸痛不平之声,这对抒发弃妇的不平,对表现主旨,起了很好的作用。现代汉族民歌“小白菜”、“哭七七”,蒙族民歌“嘎达梅林”,朝鲜民歌“道拉基”都是采用这种手法,通过复沓回环来抒发情怀、加深主题,可以说是《诗经》这种结构方式的余绪。

采蘩

于以采蘩[1]?在哪儿摘白蒿呢于沼于茑。在池里,在塘里。

于以用之[2]?在哪儿来用它呢公侯之事[3]。那公侯的祭祀期。

于以采蘩?在哪儿摘白蒿呢于涧之中。在那溪涧的水里。

于以用之?在哪儿来用它呢公侯之宫[4]。那公侯的宗庙里。

被之僮僮[5],她梳妆得多么整齐,夙夜在公[6]。早早晚晚在参加祭礼。

被之祁祁[7],她梳妆得多么妖丽,薄言还归[8]。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

【注释】[1]蘩:白蒿。[2]于以用之:往何处用之。[3]之事:指祭事。[4]宫:庙。[5]被:首饰。僮(tónɡ)僮:盛。[6]夙:早。在公:参加祭礼。[7]祁祁:盛。[8]薄言:薄,同迫,匆匆忙忙。言:语辞。

【赏析】诗写女子参加祭礼的活动,对她到水边采白蒿的劳作,一再歌咏。紧接着描述她采蒿是为着祭祀。诗篇两章为重调,反复诵奏,旨在着重描写祭品的需要。诗篇既轻快,又庄重。多用虚字,甚至于是散文句法。交替写来,极富韵味。古人是把祭祀作为国家之大事的,而描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里也较多。这诗写女子参加祭礼,实是最早写祭祀的诗篇之一。诗的第三章则专写她在祭祀中、祭祀后的打扮与行动。写来突出其梳妆打扮,又写出她的辛劳。一再推衍,重复其姿容之美,再写出她祭祀后忙着回家。其忙家务事则尽在不言中。这首诗极富生活气息,又带有劳动意味,虽然它是写祭祀事,的确是一篇富有人情味的诗篇,活泼生动、端庄肃穆。诗篇虽短,诗味颇长。

草虫

茑茑草虫[1],蝈蝈在茑茑地叫,裊裊阜螽[2]。蚂蚱在蹦蹦地跳。

未见君子,未见我那心上人,忧心忡忡。心里又忧又烦恼。

亦既见止,若是能看到他,亦既觏止[3],若是能遇到他,我心则降。悬着的心啊才能放下。

陟彼南山,登上那高高的南山,言采其蕨。去把蕨菜采。

未见君子,未见我那心上人,忧心涰涰[4]。心里真烦闷。

亦既见止,若是能看到他,亦既觏止,若是能遇到他,我心则悦。悬着的心啊才高兴。

陟彼南山,登上那高高的南山,言采其薇。去把薇菜采。

未见君子,未见我那心上人,我心伤悲。心里真悲伤。

亦既见止,若是能看到他,亦既觏止,若是能遇到他,我心则夷[5]。悬着的心儿才舒畅。

【注释】[1]茑茑草虫:茑(yāo),虫鸣声;草虫,即蝈蝈。[2]裊(tì)裊阜螽:裊裊,虫蹦跳的样子;阜螽(zhōnɡ),即蚱蜢。[3]觏(ɡòu):遇见。[4]涰(chuò)涰:忧虑不安之态。[5]夷:喜悦。《尔雅》:“夷,悦也。”

【赏析】《草虫》是首表现思妇情怀的小诗。初看起来,似无过人之处,但如细加品味,就会发现内中蕴含缠绵跌宕的情思,具有丰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这种艺术表现力,首先在于情感上的曲折和跌宕。“忧心忡忡”是这位思妇情感的主调,这种情感并不像高山瀑布一泻而下,而似九曲黄河迂回曲折,诗人通过对此的再三咏叹来抒发她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焦灼难眠,怪夜太长,怪月太亮,极度的思念中产生了幻觉,好像情人在喊她,她也不由自主地向空中应了一声。从构思到手法,都受了《草虫》的启发。即使不是思妇的题材,也往往受其启发和影响而成为佳篇。

采蘩

于以采蘩[1]何处采摘绿浮萍南涧之滨。南面山麓溪水滨。

于以采藻[2]?何处采摘绿水藻于彼行潦[3]。活水沟啊浅池沼。

于以盛之?翠萍绿藻用啥装维筐及涰[4]。圆的箩啊方的筐。

于以湘之[5]?鲜萍嫩藻用啥煮维涰及釜[6]。无脚锅啊三脚釜。

于以奠之[7]?祭品萍藻何处放宗室牖下[8]。先祖庙堂窗棂旁。

谁其尸之[9]?敬神祭祖谁担任有齐季女[B10]。待嫁少女心虔诚。

【注释】[1]蘩:浮萍,多年生水草,可食。[2]藻:生于水底之水草,可食。[3]行潦(lǎo):流动的浅水。[4]涰(jǔ):盛物竹器。《毛传》:“方曰筐,圆曰涰。”[5]湘:《毛传》:“湘,亨(烹)也。”[6]釜(fǚ):有足之釜。[7]奠:放置祭品。[8]宗室:宗庙。[9]尸:主持祭祀。[10]季女:少女。齐(zhāi):《玉篇》引《诗》作“罔”。《毛传》:“齐,敬”。

【赏析】据《礼记·婚义》记载:古代女子出嫁前三个月,须在宗室进行一次教育,“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笔之以蘩藻,所以成妇顺也。”《召南》中的《采蘩》,就是一首叙写女子采摘蘩藻、祭祀祖先的诗作。诗中揭示了婚前待嫁少女的虔诚心意,具体描述了祭祀前后的种种活动,反映了当时的一种风俗习尚。五组问答,从采蘩、盛之、湘之、奠之,到季女尸之,一一道来,层次井然,有条不紊。作者为给末句赞美季女的虔诚做准备,就先用结构相同的句子,不厌其详地铺写采蘩煮藻的经过,这就叫“卒章见其志”。清人毛先舒在评此诗时引戴君恩语云:“前连用五‘于以’字,奔放迅快莫可遏,末忽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万壑飞流,突然一注。”又云:“诗本美季女,俗笔定从季女赋起。且叙事絮絮详悉,至点季女,只二语便了,尤奇。”(《诗辩坻》)这些精到的见解,可谓概括了《采蘩》一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甘棠

蔽芾甘棠[1],棠梨树茂密高大,勿剪勿伐[2],莫剪枝叶莫砍伐,召伯所茇[3]。召伯曾宿大树下。

蔽芾甘棠,棠梨树茂密高大,勿剪勿败[4],莫剪枝叶莫折断,召伯所憩[5]。召伯曾息大树下。

蔽芾甘棠,棠梨树茂密高大,勿剪勿拜[6],莫剪枝叶莫弯曲,召伯所说[7]。召伯曾歇大树下。

【注释】[1]蔽芾(fèi):茂盛的样子。[2]伐:朱熹《诗集传》:“伐,伐其条干也。”[3]茇(bá):《郑笺》:“茇,草舍也。”此处用为动词,住。[4]败:朱熹《诗集传》:“败,折。”[5]憩(qì):休息。[6]拜:方玉润《诗经原始》:“拜,屈也。施氏士丐曰:如人身之拜小低屈也。严氏粲曰:挽其枝以至地也。”[7]说(shuì):停马解车而暂歇。

【赏析】《召南·甘棠》是一首怀念召伯,赞颂召伯德政的诗篇。召伯就是召公噬(sh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相传召伯南巡,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劝农教稼。其后农享其利,人乐其庥。人们纷纷思念召伯而不得见,唯见甘棠树茂叶繁荫,葱郁如故。睹树思人,思人爱树。于是作者赋《甘棠》一诗,以抒思召伯而美其政之深情。今河南陕州城北大街有传说之甘棠古树,并有碑题曰“召公遗爱”;陕西岐山县刘家原有召公祠,皆为后人用以纪念召伯者。

这首小诗描写了那郁郁苍苍的高大棠梨树,独立挺拔,追述了当年召伯曾经在棠梨树下听政之生涯。“思其人,犹爱其树。”(《左传·定公九年》)诗中劝告人们不要砍伐,不要攀折,要倍加珍视。细读此诗,使人领略到诗中洋溢着的赞颂之情,也仿佛感受到当年召伯在甘棠树下听男女诉讼之情景。

行露

厌噬行露[1],道上露水湿漉漉,岂不夙夜[2]?难道不愿赶夜路谓行多露!实怕道上沾满露谁谓雀无角[3],谁说麻雀没有嘴,何以穿我屋?凭啥啄穿我的堂谁谓女无家[4],谁说你家没婆娘,何以速我狱[5]?凭啥逼我坐牢房虽速我狱,即使真的坐牢房,室家不足[6]!逼婚理由太荒唐谁谓鼠无牙,谁说老鼠没有牙,何以穿我墉[7]?凭啥打洞穿我墙谁谓女无家,谁说你家没婆娘,何以速我讼[8]?凭啥逼我上公堂虽速我讼,即使真的上公堂,亦不女从!也不嫁你黑心狼

【注释】[1]厌噬:湿。厌,祁(qì)之假借字。行(hànɡ):道路。[2]夙夜:早夜,指夜色将尽、东方未明之时。此处含有早起赶路之意。[3]谓:畏之假借字,与后两苎“谁谓”之“谓”不同。清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疑畏之假借。凡诗上言‘岂不’、‘岂敢’者,下句多言‘畏’。《大车》诗:‘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出车》诗:‘岂不怀归?畏此谴怒。岂不怀归?畏此反覆。’……僖二十年《左传》引此诗,杜注:‘言岂不欲早暮而行,惧多露之濡己。’以惧释‘谓’,似亦训谓为‘畏’。”角:嘴。[4]女:通“汝”。无家:没有成家。家,作动词用。[5]速:招致。[6]室家不足:那人要求婚配的理由不足。室家,指夫妇。古代男子有妻谓有室,女子有天谓有家。[7]墉:墙。[8]讼:诉讼,打官司。

【赏析】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看中了一位姑娘,竟生起聘娶之意,并横蛮无理地以打官司来要挟她。但这位姑娘不为所屈,写了这首诗给予严辞绝。

为了取得感发人心的力量,诗人每章均以含有譬喻和象征的兴句发端,借助客观事物的形象,揭露那人的丑恶嘴脸,使自己情感的抒发和形象的描绘结合起来,显得鲜明生动、意蕴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