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10

第10章 论县级博物馆的现状和出路-王建勤

县级博物馆基本上是以公有制为主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县级博物馆事业经费、办公费用等都没有预算拨款,在人员管理上,干部是由县委组织部门委任,一般工作人员是由政府人事部门招录分配或其它单位调入,机构按照惯例设为“三股一室”。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弊端,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体制性因素对县级博物馆发展的制约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在藏品的征集收藏方面,县级博物馆与省、市文物单位相比,往往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由于县级博物馆没有考古发掘权,本地的考古发掘均由省、市考古所主持,发掘工作结束后,出土文物也均作为标本被省、市考古所带走,当地博物馆根本得不到文物。再加上县级博物馆对流散文物的征集缺乏计划,民间文物市场、社会收藏力量也给博物馆收藏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县级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与保护功能几乎成为无源之水。

其次,馆藏文物管理水平低、保护与存放条件差。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但县级博物馆在管理方面,虽然建立了账、档、卡,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有时物对不上卡,卡账不符,管理停留在手工账卡的阶段,查找很不方便。更为严重的是,现有藏品存放条件太差,给藏品的查找、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各县级博物馆几乎都没有标准的文物库房,如绥德县博物馆的文物库房是一间平房改造而成,面积不到三十平方米,阴暗潮湿,三千多件文物堆压在里面,根本谈不到按照规范进行存放、管理、保护。文物库房的监控、防盗、报警等设施全无。在“三防”

中只靠人防,安全方面根本没有保证,随时有被盗的可能。

第三,专业人员缺乏。博物馆本应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机构,但绝大多数县级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一部分是从社会上招收的合同制工人,一部分是从剧团和其它单位调入,受过正规的文博考古专业教育的人员极少,大部分人员根本不懂文博考古,致使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人能做,至于学术研究等则根本无从谈起。

第四,资金缺乏。尽管国家已经将文物保护事业的“五纳入”作为基本国策,将博物馆定性为公益性事业,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拨款,但由于地方财政极为困难,只预算人头工资,办公费、事业费等一分都没有,主要靠本单位自收自支。

而县级博物馆的自收项目很少,经济收入很微薄,甚至难以冲抵日常的开馆支出。这是县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费不足使多数博物馆硬件设施老化、展览陈旧,无法征集充实所需的文物藏品,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硬件设备用于展陈,无法进行博物馆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说,目前大部分县级博物馆基本处于守摊、维持的状况,根本无暇也无力考虑发展。

县级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设立是国家政府通盘周密考虑的结果,因而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其国有性质以及其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事业特征也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对于县级博物馆现阶段的困难处境,首先应由政府从财力、人力、物力及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博物馆的困难集中表现为经费不足,其中,又首先表现为政府投入不足。博物馆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最主要的投入和保障责任。政府对博物馆事业投入的多少,既取决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取决于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既要保证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考虑博物馆的发展因素,增加发展费用的预算投入。建议财政设立“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的扩建改陈,促进博物馆展览提高档次。也可考虑专门设立支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文化基金彩票”,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发展博物馆事业。此外,由政府“买单”保证博物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向博物馆捐赠或投资,这些都可以缓解博物馆的经费困难。

在用人方面,政府应该改变以往用人体制,改变公务员管理法,从而改变博物馆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状况,也不要再采取将与本行业不沾边的人员往博物馆里塞的不合理做法,从而扭转人才结构不合理、许多工作没有人能做、许多人没有事情做的不良局面,让博物馆真正需要的人才走进来。

在藏品来源方面,政府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即协调博物馆解决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各级文博机构的藏品之争,力争当地文物当地收藏。当考古发掘结束后,出于充实当地博物馆藏品的考虑,地方政府应要求将一部分发掘出土的文物留给当地博物馆收藏。《文物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四条指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应当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考古发掘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收藏文物的单位收藏。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请注意“少量”二字,就是说,多数应归政府指定的博物馆保管,这时候,地方政府应担当起解决县级博物馆与上一级博物馆“争”藏品的问题的主力,这应该是理直气壮的事情。文物法规定,所有文物均为国家所有,但具体由哪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来保藏文物,是文物出土所在地的政府,还是上级政府?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被厘清。很多上级文物部门,仰仗特权,无偿索取,往往名为满足公众利益,实为满足本部门自身利益,严重影响着地方博物馆收藏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将县级博物馆有价值有特色的文物调走,实际等于拆卸掉基层博物馆的台柱,基层馆还有站稳的可能甚至存在的价值吗?既然设置了县级馆,就应该大力支持其发挥其应有职责,起码应该让当地文物当地收藏,如果上级部门要调,可以限定时限和尺度,或给地方博物馆以经济补偿才合理。鉴于目前博物馆建设、管理、日常工作的许多方面无法可依的现象,政府应促进建立健全相关与配套的法律法规,就文物机构之间以什么方式和条件交换与调拨文物,做出明确合理的细则规定。

当然,政府的扶持关键还在于应当把县级博物馆纳入整体发展战略,扩大县级博物馆事业的社会适应性,建立中国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撑体系以及公众对博物馆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机制等。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通过明确县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地位、明确政府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和任务,让县级博物馆以更加明确的社会“身份”和更加独立的方式开展业务活动,为博物馆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提供社会环境和行业标准,建立有关博物馆业务如保险、安全保卫、运输、制作、财务、清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博物馆相关业务专业化的中介性的评估、咨询机构等。这些组织机构作为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将以更加客观、公正、高效的社会标准来满足县级博物馆的需求,衡量县级博物馆的价值,在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政府部门之间、博物馆与社会和公众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如博物馆基金会、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等的作用。这些力量作为国际上通称的“第三部门”,在公益性的社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应该成为博物馆事业社会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的支持毕竟只是外在因素,真正能改变博物馆现状的,还在于内在因素也即博物馆自身的努力。博物馆应针对现存的问题,在现有政策和环境下,尽可能创新思变,谋求出路。

1.实行内部机构改革

县级博物馆的机构改革是增强博物馆自身发展活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长期以来形成的奖惩机制不明、个人位置不清严重挫伤了职工积极性,造成工作情绪不高、易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创新的工作作风。

改革是体制的重新完善,是机制的重新转换,是员工的重新调配,是职责的重新明确,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县级博物馆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扩大自主经营权,增强活力,提高效益,推进改革进程。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企事分离、主副分离。即改变企事相糅、主副不分的状况,将全馆的人员、工作、管理分为事业、企业,主业、副业两大块。事业、主业部分享受国拨经费,履行事业职能,企业、副业部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改革用人方式,推行竞争上岗、聘用上岗。改变实际存在的干部终身制、职工终身制的状况,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改变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目标不明的状况,具体明确地规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改革分配办法,推行工资、奖金的发放直接与工作成绩或经济效益挂钩的新的分配办法;改革激励机制,改变奖惩手段不完善、行为不规范、效果不明显的状况,推行有章可循、行之有效、以奖为主、奖惩结合的新的激励机制。

2.培育人才队伍

改善人才队伍状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才能见效。县级博物馆可采用外部借智的办法整合人才资源,同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锻炼本馆职工。如在筹备展览时,可请外面懂行的展览设计专家、展览制作队伍、知名的文物鉴定专家、高级摄影人员与该馆人员合作,这样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锻炼了职工队伍。在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中,可逐步建立岗位培训与任职资格挂钩的机制,重点培养一批适应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并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适当的)待遇留人的氛围。

3.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博物馆的“造血”功能解决经费是县级博物馆再显生机的前提。强调政府的投入和保障责任,并不意味着博物馆除了坐等政府拨款之外就无所作为。在短期内政府投入难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博物馆要走出困境,更多的工作还得靠自身的勤勉、坚韧和锐意创新。

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资源,虽然不可以出售,但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开发。县级博物馆应大胆探索现代博物馆的经营方式,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在坚持公益事业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学会利用市场发展自己的事业,例如适应市场需求,出售馆藏物品的复制品,或者举办各种展览,提供有偿的文化信息服务和餐饮服务,以增加博物馆的收入。还可以在旅游、服务、咨询、纪念品开发、收藏鉴定、教育培训等方面都进行有益的尝试。同时重视利用新闻媒体广告进行宣传促销。

4.争取社会资金,多方筹集文物保护资金

县级博物馆还应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可以考虑引进社会资金,包括企业和个人资金,可以争取企业的赞助和合作,或成立协会或基金会,通过会员进行捐赠。这些力量和资金介入县级博物馆事业,不仅其本身就是提高县级博物馆社会化和公益性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使县级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及经费运用等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更加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而且其使用也更有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博物馆开发与藏品、展览等相关衍生性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涵、提高博物馆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必须保持非营利的公益性目标定位。只有政府负起保护遗产、扶持博物馆发展的主要责任,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博物馆的私有化、商业化、企业化的趋势,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使命。

总之,县级博物馆事业既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只要积极发挥优势,努力克服弱点,迎接挑战,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就能使县级博物馆事业整体的业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公益性事业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成为区域性或者社区性文化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科学知识普及和国民素质教育的课堂,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